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寺院里接受了一个年方16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常灵活,给人一种脚勤嘴快的感觉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院里剃发后,就变成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小沙弥。  相似文献   

2.
老方丈慧光法师从山下的花市买来一枝鲜花,送给刚刚出家的小沙弥。小沙弥对慧光法师的用意百思不得其解,就怯生生地问:“您送给我的这枝花,有什么讲究或寓意吗?”“当然有讲究了,”慧光法师莞尔一笑说,“花朵是草木的智慧啊。”小沙弥抱着虚心好学的心态,接着问慧光法师:“草木  相似文献   

3.
人心就是生命的种子!一个小沙弥刚吃完一只山杏,准备把杏核随手丢了时,被老方丈叫住了。老方丈对小沙弥说“:果核是树木的心脏,不要随手丢了,要把它播种在适宜的泥土里,唤醒一个涅(niè)槃(pán)的再生梦。”小沙弥就把那个有些像心脏的杏核深浅适宜地埋在寺院的一个角落。一两个月之后,那颗杏核真的发芽了,长出了一片片心形的叶片。小沙弥感到由衷的喜悦,就跑去告诉老方丈,老方丈听后,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喜悦。他对小沙弥说“:树木的种子可以轮回树木再生梦,人生的种子也可以涅槃人的梦想和愿望,你知道什么是人生的种子吗?”小沙弥思忖了片…  相似文献   

4.
有一家寺院,住着一群和尚。他们每天砍柴、挑水、种田,过着清贫的日子。一天,一个外乡人来到寺院,要求剃度为僧。根据寺规,寺院应该收留这个一心向佛的人。他是一个结巴,说话十分费力,方丈就不想度他为僧。这个人意志十分  相似文献   

5.
我的天使     
一天晚上,我快到家时,看见院子的护栏上有一个像鸟又像人的东西。说他像鸟,是因为他长着鸟的翅膀和尾巴;说他像人,是因为他打着领带,还长着一张人的脸。这个家伙耷拉着翅膀,歪扎着领带,表情狡谲,满身酒气。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俱舍论.破执我品》与《俱舍论》全论的关系,首先对日僧快道林常所提出、印顺法师所继承和主张的"《破执我品》是独立于《俱舍论》的论著"这一看法予以逐条批驳;继而提出:就《俱舍论》的主旨"人无我"而论,前八品与《破执我品》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与阐释上的互补性,《破执我品》是《俱舍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前八品的提炼和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7.
《不真空论》,是我国姚秦时代的佛教思想家僧肇所写的一篇唯心主义哲学论文。 据《高僧传》记栽,法师僧肇,不知俗姓为何,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公元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幼时家境贫寒,为别人抄书谋生。他博览经史诸子之学,尤其崇尚老庄。常叹老庄文辞华美,而不满意其说之未尽善。后来,他读到佛教经典《维摩经》,击节称赞,以为终生归宿,于是出家投于沙门。当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姑藏这个地方弘扬佛法,慕名投师,在罗什门下为弟子。在罗什主持的译场中,  相似文献   

8.
韩旭 《北京纪事》2010,(4):98-99
在北京西城区的后马厂一带,有这样的一个小区:它院子很小,你要开车进去,恐怕想掉个头出来都没可能;院子里仅有一座砖土结构的六层小楼,墙缝子里满砌的灰尘诉说着小楼它那不下20年的历史。这个小区虽然貌不惊人,但由于是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宿舍大院,所以蛰居了许多的能人,而我相识的一位顾绣老师傅——王庆麟,就住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里。  相似文献   

9.
素材卡片     
不生气唐代高僧慧宗法师酷爱兰花。有一次他出寺云游,临行前,他叮嘱弟子帮他照料好兰花。法师走后,众僧们对兰花的呵护格外殷勤。忽然一天深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偏偏不巧的是弟子们忘了将兰花盆搬回屋内。等到第二天早上,雨停了,弟子们再去看兰花,只见花架坍塌,花盆破碎,兰花  相似文献   

10.
半便士     
少年犯教养所600个男孩当中,大约六分之一只有10-14岁,小男孩们其实都有着寻求爱的本能。我便是在这里工作。其中有个叫“半便士”的小男孩,快12岁了,来自布罗姆芳汀,是那些小孩中最健谈的一个。他说他母亲在白人家做女佣,他有两个兄弟和两个姐姐。可是,在“半便士”的档案里清楚地记着,他是个流浪儿,没有任何亲人。他从这个家里被带到那个家里,最后学会了偷窃。通过书信备查簿,我发现“半便  相似文献   

11.
沙里克     
在我们院子里,一个男孩用链子锁着一只小狗沙里克,——还是狗崽的时候,他从小就拴着它。 有一次,我给它带来一些鸡骨头,还温温的,喷香呢,正巧男孩放这个可怜的小东西在院子里跑跑。院子里的雪又松又厚,沙里克连蹦带跳,活象只免子,跑来跑去,时而用前腿,时而用后腿,从  相似文献   

12.
方三文  李玉霄 《社区》2002,(4):29-31
社区边缘 28号房间 每天下午五六点,当中关村的白领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往家赶的时候,饶荣祥也骑上他空空的三轮车,从中关村往北,清华南门往东,左拐上双清路,走1000米左右,就到了海淀区城乡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八家村。从八家村牌坊拐进一条尘土纷飞的马路,走200米。右拐,一字排开五六个红砖砌成的院子,饶荣祥的家,就在第一个院子。 确切地说,饶荣祥的家只是这个院子  相似文献   

13.
"咏出一首歌,如造一尊佛",是日本平安时代的"歌僧"西行法师对自己的和歌理论的高度概括,也是他关于和歌的美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他23岁出家隐遁,73岁圆寂,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50年的隐遁生涯。他一生中创作的两千多首和歌,或直接阐述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间接表达他的佛家思想,即使是那些吟咏大自然的和歌,也无不渗透着深深的佛意,他的咏歌和佛心是一如的,和歌与佛教在西行那里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14.
谢老爷子家可谓是我们毡子房胡同的大户人家了,说其大户, 是因为谢老爷子乃京城闻名的花仙、花圣,尤以养菊花出名,满院子姹紫嫣红;逢到赏菊观花之日, 必定有园林局的“上海”或“伏尔加”小轿车来接,谢老爷子亲和,永远是还没听见他说话呢,就见一脸可掬的笑容,灿烂地迎上前来,先  相似文献   

15.
1920年代,超一法师秉持民国佛教新运动学派的僧伽建设思想,提出以寺院为基础培养僧才,复兴佛教,认为净土法门适应佛教发展现状。赴藏求法归来后,超一法师重新思考汉地佛教复兴途径,先后前往十多个省市佛教寺院启建息灾密宗法会,翻译密法经典,讲述显密历史与教理关系,主张内地佛教发展应不分显密、东密与藏密,知见行解,依大乘佛法经教义理圆融无碍,以自证度他之心济世救国。超一法师求法弘法、著译经典的历程表述着他由宗派比争转向显密圆融的理性思考,提出超越佛教地域宗派界限、汉藏佛教兼修共利国族的发展主张。  相似文献   

16.
文健 《华人时刊》2007,(4):46-47
他是一位处在生活底层的平民,却做了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事情:从1979年至今,他已默默收留救助了391名流浪儿。如今,他已年过花甲,还靠微薄的打工收入继续着这份爱心“事业”。27年前,他把第一个流浪儿领回家今年61岁的王万林家住杭州市学院路。他原是一家街道包装材料厂职工,2000年因故下岗。1979年冬天,王万林下班回家,在一个公交车站见到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穿得很单薄,看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中,有一位叫包惠僧的。有些党史资料说他是:“一大”正式代表,也有的说他不是正式代表而是代表陈独秀参加会议的。不管怎么说,包惠僧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没有疑问的。在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对包惠僧其人其事追根问底,要求弄个明白。这就有必要把包惠僧一生的经历梗概搞清楚。  相似文献   

18.
流浪儿迪克     
《流浪儿迪克》在美国是一本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名著,也是作家霍拉修·阿尔杰(1832-1898)“奋斗、成功”主题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中迪克通过个人的诚实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人尊敬的人。作者通过这个穷孩子的经历,形象地传达了一种美国精神,与信念,这就是:只要有拼搏精神,有勇气,再加上运气,就能够从“乞丐”变成“百万富翁”。本书19世纪在美国出版后热销不衰,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影响人们生活的25本著作之一”。迄今为止,《流浪儿迪克》已被译成2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的销售总量高达5亿多册,被誉为“全球励志小说NO1”。“流浪儿迪克”也成为苦孩子通过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就像每一家的院子。这院子四周的围墙高而封闭,院子里的花草和陈设,别人是不知道的,除非你已经敞开过。这个院子由你自己营造、由你自己打扫,别人是管不了的。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父母、妻子、兄弟、姐妹;都装着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就象在这庭院中栽种着椿树、萱草、紫荆、桂树、兰草、樘棣,以及各种藤萝之类。人的心中还要装着家庭  相似文献   

20.
俞敏洪 《可乐》2008,(1):45-45
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废弃的碎砖乱瓦捡回来。有时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他也会捡进篮子带回家。久而久之,我家院子里多出一个乱七八糟的砖瓦堆。我搞不清这堆东西的用处,觉得本来就小的院子被弄得没有回旋余地。一天,父亲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左右测量,开沟挖槽,和泥砌墙,用那堆乱砖左拼右凑,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干净漂亮地和院子形成和谐的整体。父亲把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把院子打扫干净,我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