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韩玉玲 《社区》2011,(21):4-4
近日,国务院批转了住建部等16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意见提出,我国将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  相似文献   

2.
萨满面具     
“萨满面具”从神灵鬼魅中衍生出人性的化身,将真实生活的想象变成一种“戴面具”的生存策略.谁伪装的最好。谁就不会有道德负担或罪恶感.谁就会减轻在现实中忧虑.  相似文献   

3.
王研 《社区》2009,(18):18-19
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守在电脑旁边,累得腰酸腿疼;没事就去网络店铺“闲逛”,每买一样东西都要不停地比较,眼睛酸胀;每天都要买点东西,不然就会觉得手痒心痒,存款数额则直线下降……继“车奴”“房奴”之后,又产生了把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贡献给网络购物的“网购奴隶”。这一现象在引起人们注意的同时也引起了争议:谁让我们成为网购的“奴隶”?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8,(7):72-73
“丁零零……”清晨是谁把我们唤(huan)醒?“滴答滴答……”每天又是谁在提醒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是它——小闹钟!它不仅有别致的造型,还能准确地报时,我们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它。今天,我们就来写写小闹钟。  相似文献   

5.
城里人长期生活在令人压抑的“钢筋水泥城堡”中,谁不想体验一下到田园中自己动手种植瓜果的乐趣呢?但城市里缺乏土地,让许多渴望田园生活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在上海,一个叫李雪梅的“海归”女孩,别出心裁地成立了一家“绿色屋顶”公司,不仅让人们吃到自己种出的绿色蔬菜和瓜果,她本人也由此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6.
“走进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面对实际的教学内容,应引起我们深思的是:谁走进生活?走进谁的生活?如何走进生活?如果这些问题不认真思考,就有可能使走进生活流于形式,从而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和谐。如何使走进生活的教育理念,成为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知识生成的有效武器?笔者认为“走进生活”的寓意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生活事例(现象)抽象出知识,或进入学习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三毛形象意蕴探寻李红叶有谁来临这寂寞的路程这开始与结束之间的倾诉如花开且纷纷落——笔者题记三毛是一个独特的作家,她说:’‘我”写作只是我生活的记录。”三毛的作品是以“攻“为中心,“我”的生活世界和“我”的爱情及情感世界构成了三毛作品的艺术空间。她一生...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时期普法主体的重心挪移为主线,法治国家进程中的普法活动可类型化为“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和“谁参与谁普法”三种模式。“谁主管谁普法”模式采取普法主管部门自上而下单核驱动的普法策略,在取得显著普法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弊端与局限。“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产生,标志着普法主体由主管部门的“独唱”变成国家机关各部门的“合唱”,推动多层次多领域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为解决维权型普法所存在的动力难题,“谁参与谁普法”模式通过加强自下而上的普法公众参与,凝聚全民守法价值认同。迈入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法治一体建设要求“八五”普法从全员普法、精准普法和浸润普法三个维度实现制度拓新。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核心,并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有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回答了实践中提出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按照科学的发展观,云南省的金融业也需要反思,及时找出问题,指出方向,从思路、机制等多方面去推进云南金融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曾凡洪 《社区》2014,(22):52-53
退休在家的婆婆,自从学会了上网以后,便与时俱进,全面与网络接轨,开始有意尝试网络上新鲜的生活方式。这不,她在继网购、低碳之后,又开始了她的“拼客”生活,既时髦,又实惠。  相似文献   

11.
醒客  康康 《北京纪事》2011,(1):4-13
3G作为一种领先的手机网络技术,原本应当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不亚于手机普及时产生的影响,然而,它似乎迟迟徘徊在我们的生活范围之外。究竟是什么牵绊了它的发展?又是谁让中国3G迎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12.
路尘 《中华魂》2014,(15):33-34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朝闻天下》搞了一个特别调查“谁是家里顶梁柱”,采访多人,答案五花八门,见仁见智。有认为家里挣钱多的是顸梁柱,有认为能照顾家里生活的是顶梁柱,有认为遇到困难时顶得住压力的是顶梁柱,有认为关键时刻能拿主意的是顶梁柱……  相似文献   

13.
袁浩 《金陵瞭望》2010,(18):14-14
如果有人问,最近讲话谁最火,不少人都会告诉你,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据报道,在今年该校毕业典礼上,他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从此,“根叔”这个名号走红网络,李培根也被媒体称为“史上最牛校长”。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伐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在一批学人和社会政治活动家中间爆发了一场关于谁是“军阀”,以及怎样定义“军阀”、如何改造国家与社会武装力量等问题的激烈论战。论战虽由时事问题所引发,其影响却超越了政论范围,推动了“军阀”话语体系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有关中国政治与军事问题的学理研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提要]当今时代,网络社会生活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人们一方面享有着网络社会生活的种种便利,但另一方面,具有较大普遍性的“网络主体困顿”现象,正在浮现为干扰和侵蚀网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隐性风险。作为网络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们,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主体困顿”,即:“失去时间之困”“失去能力之困”“失去价值之困”和“失去自我之困”。究其本质而言,“网络主体困顿”现象,折射出的是网络主体素养培育方面的欠缺和问题,有赖于网络主体的自觉建构和网络社会文明的有效导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应对高校校园文化网络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在大学里,网络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新事物走进了同学们生活,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带给大学生的不仅有“阳光”、“鲜花”,也有“垃圾”和“病毒”。这就要求大学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工作干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关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使校园网络成为宣传思想道德的新途径和新窗口。  相似文献   

18.
饶国斌 《金陵瞭望》2010,(19):14-14
如果有人问。最近讲话谁最火,不少人都会告诉你,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据报道,在今年该校毕业典礼上,他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从此。“根叔”这个名号走红网络,李培根也被媒体称为“史上最牛校长”。  相似文献   

19.
段一斯 《社区》2012,(33):32-32
云南昆明有.8000名老人加入了“9捣”虚拟社区,享受网络生活的乐趣。“916”虚拟社区是由网名叫老越真名王彤)筹备4年开通1年的老年网络项鼠老人成为“916”虚拟社区的居民后,枉区除了隔三岔五地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外,还会通过手把手的教学,让老人学会上网,  相似文献   

20.
黎光寿 《市民》2006,(3):46-51
“生活基本物资的市场链条太长了!大米进城,先是交给小米贩子,再交给大米贩子,再到市场上流通,经层层批发,最后才到市民厨房。中间谁掺进劣质大米。我们很难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