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民歌内容丰富,除了具有生活实用、审美愉悦和道德教育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充分挖掘贵州民歌的社会功能,大力传承和弘扬这一地方特色品牌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坚 《学术探索》2014,(1):98-101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广泛存在着以鼓为载体而兼具各种文化功能的民族鼓文化,并且一直被各民族人民所认同。它鲜明而有力地展示了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情感,以及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心理,同时它也是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跨境民族区域的乡土鼓乐舞中承载着太多的人类历史,以及大量民族民间风俗内涵,不仅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上有很强的史料性,而且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上也具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支奇葩,它是少数民族群众表达思想情感、服务生活和社会的审美结晶,具有相异于作家文学的特点和功能。本文结合西北歌谣来论述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 艺术的民族特性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一切审美艺术活动都在一定民族形式中进行,离开民族形式的艺术绝无仅有。但艺术的民族特性仅止于形式还是也包含着内容,是长期有争论的问题。文艺是民族的文艺,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民族特性必兼及二者,而以神为主,形随神生,不可能只是个形式和手法问题。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的诗都带有那个民族精神的印记。”普列汉诺夫认为,文学  相似文献   

5.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葫芦丝音乐虽然是民族音乐的沧海一粟,但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葫芦丝乐曲的艺术表现形式日益丰富,葫芦丝音乐教育日益普及,葫芦丝音乐活动日益频繁,葫芦丝音乐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成为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葫芦丝音乐的功能不断拓展到礼仪、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审美教育、审美娱乐、医疗保健、环境重塑、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近现代期刊发展史看期刊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玉宏 《中州学刊》2006,(6):248-250
中国近现代期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壮大繁荣期、艰难发展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五个阶段。中国近现代期刊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舆论宣传和批判功能、培育人才和教育引导功能、信息传递和审美娱乐功能等方面上。可以说,期刊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文明建设程度的标尺。  相似文献   

7.
苗族姊妹节有三种代表性服饰,这些服饰具有展示苗族文化艺术、突显苗族历史印迹、识别苗族女性社会角色的三大文化功能,体现了社会的评判、认同的从众、文化与财产的传承、民族的审美四种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趣味”是梁启超用以界定艺术审美特性及其功能价值的范畴。梁启超指出。艺术是一种基于“情”与“美”的独特的自主性审美活动,它以情感性打动人心,以审美性愉悦人心,从而有益于人生,并与社会发生微妙联系。通过“趣味”范畴,达成艺术本质论与艺术价值论的合一,并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之间求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审美潜在着生命的强力,人面对文学作品并进入鉴赏之际,就是把他的深度展开在审美对象中。在审美情态中,每个人完全是他自己,而且被他全部的审美经验充满着。但是,作为审美意识与经验,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它必然烙印着民族文化的印记,深深地积淀着民族的心理特质。因此,审美者的审美个性乃是民族审美特性的呈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本文试就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思想的特征,加以梳理,对认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或许有抛砖引玉之义。一、内在美的追寻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形式,它主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正> 任何民族的审美心理都要经历由幼稚到成熟、由朴野到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机制的自组织能力需要通过外界刺激物(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间接的作用才能顺利地实现。这种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是心理活动的生命之源,各种静止的、内省的或单因论的观点都无法正确解释审美心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作为内因或根据,心理机制的内驱力和自调功能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与一般心理活动相比,民族审美心理又具备系统效应的二重性: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民族功能。二者互相激发,相辅相成。不论审美功能还是民族功能,它们又都受到民族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杨秀芝 《云梦学刊》2015,(1):120-124
侗族舞蹈有着明显的本民族审美特征:从舞蹈形式上看表现为"点、屈、颤、摆"的动律,"绕圈作舞"的队型;从舞蹈内涵来看,表现为节奏的享乐,模仿的冲动,神灵的礼赞,力量的呈现。  相似文献   

12.
“功能”是布拉格学派研究的核心术语之一。围绕这个术语,学派建构了结构主义的功能主义理论系统,并奠定了审美功能在功能系统里的重要地位。透过这个理论体系,我们更应该看到,布拉格学派功能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重建社会的有机团结,审美功能具有的特殊能力正是促使社会有机团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文化,"板鞋舞"不仅丰富了壮乡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担负起弘扬壮族文化、繁荣壮族经济的重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社会效果。它用历史的缩影展示了壮族人民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英勇善战的形象,激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感和民族感。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板鞋舞"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其社会功能和价值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坚定了人们创造未来和建设美好明天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4,25(3):60-64
从艺术所运用的审美形式的角度来看席勒关于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的观点和思想,可以知道,席勒非常重视审美形式、审美习俗、审美趣味对于人类的人性完整的巨大作用。这些观点和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篇论文之中,这就是:《关于在艺术中运用庸俗鄙陋事物的想法》,《论运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论审美习俗的道德效用》。  相似文献   

15.
论色彩的民族审美心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民族对色彩的要求和喜爱蕴藏丰富的审美内涵。各民族的色彩审美价值取向有异有同,呈现出纷繁的色彩大世界。然而,针对这一审美问题的探讨,目前多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本文拟从审美心理角度探讨这一课题,就教于大家。一、色彩的民族审要价应取向之特性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物体和对象的色彩、轮廓线是构成视觉形象性状的必然条件。色彩在生活和艺术生活存在是广泛的。马克思说过:“色彩的视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①。色彩和线条对人的视觉作用是不同的。色彩在物体上的不同性状,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如红、橙、黄具有…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生理、心理、文化的统一,是艺术活动的基本能力与人学本义。文学情感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开放性、蕴籍性、具象性与形式美。通过文学活动可以使主体丰富情感体验、加深情感认知、补偿情感需求、提高情感技能、提升情感品质。文学审美是培养、强化情感力的有效途径。面对民族传统的情感特征与现代商品经济条件,文学审美的情感功能尤须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民族审美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的各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以民族审美活动及其成果为核心的,以及包容于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成果之中的,具有审特性和价值的民族文化观念和。物质产品。壮族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造就了有别于其它民族的审美文化。但目前尚无从民族审文化范畴角度对壮族审美文化的特征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探讨壮族审美文化特征问题。一、壮族审美文化特征在我们探讨壮族审美文化特征之前,不能不对与其密切联系的壮族文化特征进行一番探讨。有关壮族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科学研究成果表明…  相似文献   

18.
微信文学的存在方式源于它的技术构成及其与主体关系的设定,其形态包括基于微信平台创作并发布的原创文学、利用微信推送的传统文学作品和以微信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微信文学的多媒介审美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交友圈关系资源的商业驱动功能,成为这一文学价值取向的历史确证。  相似文献   

19.
马鞍山塘西傩舞起源于安徽池州,其表演内容与形式都有着较强的地域文化的仪式感,无论是服装的结构、色彩还是傩面具的图案、造型都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寓意性、审美性的特点,有着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成为马鞍山地方的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是当地人的一种集体记忆,深受人们喜爱,在马鞍山银塘地区广为流传,已成为本地的一项重要的民间民俗活动。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塘西傩舞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日益受到马鞍山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先后投入资助资金十几万元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成立了银塘镇“塘西傩舞”研究会,开展对“塘西傩舞”的研究工作,塘西傩舞表演队不断开展丰富的表演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建立了较好的传承体系,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相似文献   

20.
傩是我国古代先民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活动,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的云南,因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的影响,以傩歌、傩舞、傩戏为主的原始文化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中,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表现形态得到完好保存。本文试就云南傩戏的起源、特征及文化功能作粗略论述,以探求人类最初的精神文化成果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