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之初的杂文创作呈现三种流向:一种是以老一辈杂文作家为主体的,兼有一些著名作家、报刊编辑组成的,用传统手法写作的传统严肃杂文;一种是以青年作者为主体的时尚的世俗化的杂文;一种是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写作的现代的网络杂文。三种杂文将在新世纪共存并竞相发展。新世纪的杂文是丰富多彩的,它将健康、自由、富有艺术魅力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2.
丁玲的杂文体现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高扬着主体意识,表现出她的杂文文体意识的高度自觉,表现出她对社会的参与和政治的介入,显示她理性思维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情绪和感情投入。  相似文献   

3.
民谣生发于群众的口头创作.英国人吉特生说民谣是“生于民间,为民间所用以表现情绪,或为抒情的叙述者.”①民谣从他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民群众的“情绪”紧紧相连着,人民群众的寒与暖、苦与甘、悲与喜都可以借助于它充分地发表出来,或歌唱,或疾呼、或呐喊.正如《诗序》所言,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民谣往往表现为即兴口占.即兴就是一时的兴致.一时的兴致所表达的言语,通常不能包涵对每一事物或每一问题都有全面的看法,须得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使其对事物或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的杂文创作,历经四个时期:建国初期,处于徘徊阶段。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局面,形成了当代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此后,杂文创作又经历了一个大波折。“文革”十年,杂文创作是一派荒凉景象。粉碎“四人帮”后,杂文创作再度繁荣,至今不衰.这“三起三落”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要繁荣杂文创作,必须对杂文有正确的认识,掌握运用好暴露、讽刺等手法,不断提高杂文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曲笔是杂文的重要特色,也是杂文的一种艺术手法和技巧。作者在行文中运用这种曲笔艺术对要表达的意思不作直截显豁的明言,而是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将文章的旨意作一些曲折的掩饰,文面是一层意思,而文字的背后却往往藏有另一层深意,是为文的指归。  相似文献   

6.
提起廖沫沙,人们会记得他于五十年代中期以笔名“闻璧”撰写的《乱弹杂记》专栏杂文,五十年代后期以笔名“繁星”发表的《<师说>解》、《从一篇古文看调查研究》等杂文名篇。至于六十年代初期他与邓拓、吴晗、夏衍等合作的《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两个杂文专栏,就更为大家熟知了。其实,早在三十年代,廖沫沙的杂文创作就具有特色,是研究左翼文学运动史的人们不应忽略的。以杂文为投枪的作家廖沫沙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为逃脱国民党当局的通缉,从家乡长沙潜往上海。在从事党的工作之余,主编进步小报《远东日报》。一九三四年由聂绀弩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几年中他用埜容、达伍、熊飞、易庸、林默、野容等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晚报》、《新语林》、《太白》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他的诸种体裁作品,以杂文创作最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7.
1995年杂文创作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其对现实生活反映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对国民灵魂改造的力度和强度,都较此前有所发展、深化,较好地继承、发扬了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显示出杂文创作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梁晓声的散文创作令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和当代文坛一些作家缺乏甚或不屑于体验底层大众生活因而泯灭良知和堕入粉饰相反,梁晓声始终"睽注平民生活形态",从自己的良知营造出的芜杂的"社会关系"中吸取创作营养,保持生命力强健的创作势头.  相似文献   

9.
我省作者陈秉智同志近年来利用业余空隙,在杂文园地勤奋耕耘,喜获丰收。仅去年,光杂文就发表了二十多篇,而且质量较高,绝大部分发表在《青海日报》上。此外,在《青海科技报》、《青海青年报》、《西宁报》、《人才天地》、《雪莲》、《党的生活》等省市报刊上也常有引人注目的篇什。其中象《脸皮厚薄优劣观》、《莫等闲……》、《少演“过场戏”》、《任尔东西南北风》、《“逍遥者”岂能复逍遥》等,均在读者中有较大的反响。他的作品给人总的感觉是:尖锐、泼辣,“杂文味”浓。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马来西亚文坛上,伍良之先生是知名度颇高的一位华人作家.自从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他在各地报章杂志发表了大量作品,并先后出版了《路过文冬岭》、《都门小集》、《冷眼集》、《冷眼集续篇》、《串铃集》、《长路花雨》、《飞跃的羚羊》、《高冠长剑集》、《飞鸿散笺》和《苍浪客文集》等十部著作,成就很是丰饶.他的创作一向受到马华文艺界的关注和推重,1977年至1979年,他连获三届大马福联会暨雪福会馆  相似文献   

11.
杂文创作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是以其配角、杂的特点独具风格.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当代杂文创作空前繁荣.内容上表现为杂文创作成为"公民写作"作家创作乃至无名小卒的习作,多为真性情、新见地、针砭时弊的杂文;形式上,众多的报刊杂文专栏,专版以及网上论坛给当代杂文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园地、坚强的后盾.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瞿秋白的杂文创作,其历史的战斗价值也正如他俩在现代革命文学史上的伟大历史功绩一样是不可磨灭的。周扬曾有过十分明确的论述:三十年代初他俩一起“参与和指导了左翼文化运动,率领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粉碎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促成了革命文学的空前繁荣”。这理当包括鲁迅和瞿秋白杂文创  相似文献   

13.
上海是鲁迅生命最后十年的居留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座中西混合体的魔幻之都,置身其间的鲁迅产生了多种体验,影响了他上海十年的杂文创作。一是自由撰稿人身份给鲁迅带来了切实的市民日常生活体验,由此书写了上海弄堂市民形象;二是上海的租界化使鲁迅产生了屈辱而愤懑的租界体验,进而揭示了西崽和流氓的奴性;三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强化了鲁迅的革命体验,促进了鲁迅对革命认识的深化。正因为这些丰富而深刻的上海体验,使其后期的杂文创作内容丰富且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1997年,杂文作家们依旧保持了关怀现实的姿态。在此背景下,一批中青年杂文家逐渐走向成熟,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改变着杂文创作“青黄不接”的状况;越来越多的学者积极从事杂文创作,开展舆论监督;许多作家更加注意对旧有题材作新的开掘,更好地发挥了杂文的思想灯火作用;杂文创作、杂文作品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欢迎  相似文献   

15.
永恒的微笑-鲁迅逝世前的杂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逝世前特别是在距他逝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以顽强的毅力与死神搏斗,争分夺秒,创作了一组达到登峰造极的思想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的杂文.在这些作品中,他笑谈死亡,戏说鬼魂,并始终贯穿着对旧势力和人民敌人的斗争,显示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贯的战斗精神,践诺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终生誓言.这批精彩的杂文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和幽默、潇洒的艺术风格,就像著名摄影家沙飞在鲁迅逝世前11天的10月8日为他拍摄的那幅手持香烟、眉眼莞尔的照片一样,在中国乃至人类文学以至文化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微笑.  相似文献   

16.
“语丝”时期,鲁迅创作了许多大篇幅的杂文,将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全文有着逻辑较为严密、说理纵意挥洒、行文委婉曲折的整饬美和洒脱美。这些杂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体风格:一是选取社会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地写出其中深蓄的非凡的人生意义;二是显示出作者睿智的思想和天才般艺术功力;三是作品具有委婉含蓄、隐晦曲折的审美结构;四是充分显现出散文“散体构思”和“纵意挥洒”的体式美;五是具有诗意美和哲理境界;六是显示出高度个性化的体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有着中西方教育背景的龙应台,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对男权价值体系的压抑而产生焦虑。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她的杂文既有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反思,又有坦诚直言的社会批评,还有女性生命体验的温柔书写。超越传统对女性写作的审美期待而具有现代女性意识,创作的自然洒脱与知性思维的深刻结合,简单质朴、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表达出自尊与自审意识,进而生发为对人类社会前途的关切;是超越性别写作、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的"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正>高晓声谈创作,是在给我的信里谈,不是在大庭广众前的讲台上谈,属于私房话。我把它们公之于众,以利于作家研究,文学研究。这些宝贵资料,我怕我辫子一翘,统统散佚,太可惜了。所以,我必须抢时间,除了隐去涉及个人恩怨的内容,余皆依从原貌。既为高谈,我便尽量少插话、不插话,相信读者看得懂,听得懂。先录1993年8月10日收到的信。冯士彦先生:信收到,我刚从太原、石家庄回宁。我手头事情杂而多,自己年纪大了点,动作又慢了,总是应付不过来,所以已经过去的事情,往往就丢开不管了。作品与争鸣那种评论文章,甚  相似文献   

19.
美术创作谈     
<正> 几千年来,人类艺术的发展如同人类物质生产一样,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一个新时代艺术作品的出现,掩映了旧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辉煌。这条长河从来都是不择细流,兼容并蓄,永无休止。使之波澜壮阔、永不枯竭就是因为富有创造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的链正是由无数创造的环所组成。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而今天的创造即是将来的传统。民族传统艺术是伟大的,值得我们自豪的。但仅止于自豪和赞美,是不能代替创造的。我们只有汲取前人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养料、精华,把自己的起步点定在前人的肩头上,立足要创新,才能  相似文献   

20.
’96中国文坛,热闹、繁盛,更带有几分喧嚣、浮躁。在这喧闹的背后,多数杂文作者保持了应有的冷静,他们本着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社会良知和艺术良心,固守精神家园,在杂文园地中默默地耕耘着,便得’96杂文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别一种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