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河是我国的一条主要河流,它有东、西两源。西源老哈河是辽河正源,它从辽、冀交界处平泉县的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发源。蜿蜒东北流,在内蒙古开鲁西南与西拉木伦河合为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又名沙拉木伦河)出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白岔山。西辽河流至辽宁康平东北翻身屯会东源东辽河。东辽河出自吉林省东辽县萨哈岭。东、西辽河会合后始称辽河。辽河在六间房以下分成两股,一股南行为外辽河,在三岔河接纳浑河、太子河后称大辽河,在营口市注入  相似文献   

2.
红山文化,1935年首先发观于赤峰红山后遗址。现知其主要分布区域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以及吉林西北部。红山文化的发祥地辽河流域,包括辽河及其上游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教来河流域,是我国六大水系之一。六、七千年前这一流域的温带森林环境孕育了这一古老的文化。半个世纪以来的发掘和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3.
红山文化以赤峰为中心,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从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主要文化遗存: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因为这些文化都属于筒形罐谱系的文化,有以“血亲”为主体的发展关系,所以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红山诸文化”。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以赤峰为中心,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从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主要文化遗存: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因为这些文化都属于筒形罐谱系的文化,有以血亲为主体的发展关系,所以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红山诸文化。  相似文献   

5.
辽金元时期东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述略申友良今大兴安岭以东、辽河以西的西拉木伦河流域、西辽河流域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东蒙古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东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即新石器时代、辽金时代...  相似文献   

6.
红山文化坛、庙、冢的出现,是辽河文明起源和形成进程中重大的文化现象,反映着红山文化社会晚期经济、文化的强劲和发达,是中国北方人类迈入文明社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以西拉沐沦河流域史前文化为源头的辽河文明,以其族权、神权相结合的独特方式,在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孕育成长,它与后来的幽燕文明密不可分,对后世中国北方草原形成的匈奴文明产生过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红山诸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分布于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大体以今内蒙古东南的赤峰市、哲里木盟南部,辽宁西部的朝阳、凌源为中心,锦州、河北北部和京津地区也有这种文化的遗存。因此,红山诸文化构成了距今5000—6000年以前,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的主要古代文化,组成了以聚落为中心的共同群体,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北方的原始文明,为世界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兴隆洼文化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其年代为公元前6200-前54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在该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夏家店下层文化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距今三、四千年以前,在燕山南北的广阔沃土上,居住着一支强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终年与大自然搏斗,开拓了壮丽的山河,为我国北方创造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古代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祥地,是燕山北麓的老哈河.辽西和昭乌达盟地区为该文化的分布中心.这一带古遗址分布相当稠密,文化堆积4-9米厚,延续时间之长、遗物遗迹之多,是非  相似文献   

10.
79等     
《新少年》2020,(1):1-1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这里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是我国降水量最低、蒸发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有人说柴达木盆地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也确实如此。但很多人不会想到,中国内陆河数量最多的盆地竟然是柴达木盆地,这里有大小河流79条,包括常年有水且水量较大的河流和季节性河流,最后都汇入盆地中的湖泊。其中那陵格勒河为柴达木盆地流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昆仑山北麓,汇入台吉乃尔湖。  相似文献   

11.
西辽河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东北亚古文化古文明的重心地区,研究西辽河流域古代文化和文明,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多民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近万年来,西辽河地区从历史文化发展面貌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经济形态(渔猎、农耕和游牧经济),几次大的历史文化发展高峰。本文重点介绍三次历史文化发展高峰:一是800...  相似文献   

12.
江沱与沱江     
现在我们所称的沱江,是在四川省金堂县赵镇会合上源的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青白江和昆河后所称的沱江.它流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富顺而至泸州注入长江,是一条天然河流.这条天然河流在清代以前不叫沱江,而称中江,再早又称绵水、湔水、洛(雒)水.清代以前称作沱江的是指成都平原上的一条人工河流,而这条人工河流在战国晚期李冰为蜀守时,因穿成都二江而被废弃了的.  相似文献   

13.
辽朝建国的时间大体和五代与北宋相始终①,是由契丹族建立时。契丹族原游牧于今内蒙古昭乌达盟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至唐代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过着以游牧和渔猎为主的生活,唐廷在此设松漠都督府统辖之。契丹族在其杰出领袖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于公元916年废除原来八个部落联盟的原始民主制度,建立了集权制的方土王国——契  相似文献   

14.
山戎初探     
山戎是西周、春秋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部族.在春秋经传记载中,山戎也叫北戎,①又称无终②.我国内蒙东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的老哈河、大凌河流域,是山戎的居住中心,而其活动范围则广达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和辽宁等地.在长达五百年之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山戎族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北方  相似文献   

15.
农业类型的差异是古代中国区分华夏与戎狄、我族与他族的重要指标之一。春秋以前,在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形成了旱作农业、非典型游牧农业和游牧农业三种具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商以前,北方地区农业类型的趋同发展与区域内部的频繁交流,是造成华夏与戎狄在族源关系上呈现复杂面貌的原因所在。晚商以来,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的发展演变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甘青地区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率先向游牧农业类型转型导致西戎族群最早成为威胁商周王朝西部边疆的劲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西辽河流域非典型农业类型的分化,使北狄族群出现于山陕北部与燕山南麓地带。  相似文献   

16.
陈泽 《小康生活》2003,(7):42-42
目前,河蟹主要有长江水系河蟹、辽河水系河蟹和甄江水系河蟹等品种。在养殖效益上,上市的价格,长江水系河蟹是辽河水系河蟹的3—6倍,是甄江水系河蟹的5—10倍;每亩的平均效益,长江水系河蟹是辽河水系河蟹的4—8倍,是甄江水系河蟹的6—12倍。  相似文献   

17.
张乃仁、田广林、王惠德合著的《辽海奇观——辽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最近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以辽河(主要是西辽河。)流域的诸原始文化为中心,以多层次,全方位的角度,详细的论述了这个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特点。著者勇于探索,大胆地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读后,发人思考,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8.
西辽河古文化是指在西辽河地区发展起来的五种新石器文化和两种早期青铜文化。距今八千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发展阶段,这是目前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 发展水平最高的古文化遗存。后起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以及小河沿文化,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推动。红山文化晚期和小河沿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已经进入全石并用时代。此时这里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方国。到了距今四千年以前,西辽河地区出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也是大国出现的开始。商朝中晚期以后,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西辽河传统的农耕文化南移中原。继之而起的是夏家店上层文化,从这个时候开始,西辽河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一步步由农耕转为游牧。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西辽河的古城古国,西辽河的古代岩画,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等重大课题,是赤峰红山文化学会面临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河流众多,密如蛛网,湖沼棋布,犹如串珠,水资源格外丰富,水环境整体格局稳定,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就河流言,由淮河干流与37条一级支流及众多的二级、三级支流构成一个完整而开放的网络结构体系,期间虽有汝水、泗水和沭水的改道事件,但总体来看,整个流域的水系面貌并未发生大的变动,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之中。就湖沼论,有各类湖沼253个,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密集,功能多样,水体状况运行良好,虽然鸿隙陂、荥泽、圃田泽等湖沼有显著变迁,但流域湖沼整体面貌和格局未有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盘阳河叹古     
赖富强 《今日南国》2009,(21):42-42
广西巴马县是世界公认的长寿之乡,长寿人口比例高居世界著名长寿地区之首。巴马的长寿老人多居住和生活在盘阳河流域一带。在这条河流两岸,你只要随便走走,就可遇见百岁老人;百岁兄弟、百岁姐妹、百岁夫妻在这一带也不罕见。盘阳河也因此被世人誉为“世界长寿之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