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为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获得,这是全埃及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光荣。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纳吉布以他多产的上乘作品,大大丰富了阿拉伯世界文学宝库。纳吉布的小说以现实主义为主旋律,反映埃及社会现实,呼吁变革现实,探求理想社会和人生真谛。其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苏丹小说的诞生现代小说出现在苏丹文学中的时间比埃及、沙姆地区晚20年.现代小说出现之前,在苏丹口头文学中,已流传着一些民间传奇故事,如《莱拉的痴情汉》的爱情悲剧和沙漠好汉的冒险故事.1948年,奥斯曼·穆罕默德·哈希姆出版的传奇故事《塔旧杰》,描写了英雄穆罕立格为保卫部落免受其他部落的入侵而进行的英勇斗争和牺牲.这篇传  相似文献   

3.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理论,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学流派,肇始于十九世纪,昭示着文学具有作用于社会的特定功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内在需求。梳理和分析韩寒小说题材,寻找其中的社会批判主义倾向,确乎可以发现该种表达倾向,但仍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5.
30年代初,《复兴》与《曙光》两本杂志的问世,象征着苏丹文艺复兴的开端,一种思想与风格崭新的苏丹文学渐渐地成长起来.在此之前,苏丹诗歌一直墨守中世纪阿拉伯古典诗的陈规和传统,从内容到形式都无重大变化. 由埃及诗人马哈茂德·萨米·巴鲁迪开创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在哈菲兹、邵基·穆巴拉克、阿卡德、塔哈·侯赛因、阿波罗诗社等诗人、文学家和文学组织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苏丹与埃及有着密切联系,苏丹青年文学家向往埃及,深受埃及文坛的影  相似文献   

6.
苏丹之行     
舒适的叶轮汽船“胡里耶号”剧烈地震动了一下,撞到尼罗河岸上搁浅了。这里的河面比汽船宽不及十米。哈桑·纳赛尔是一位具有二十年航行经验的船长,他善于在狭窄的河流里行舟,他当然也善于避免诸如汽船冲撞或搁浅等航行事故。这时,纳赛尔船长下令:“右满舵,全速前进。”只见巨  相似文献   

7.
苏丹港     
苏丹港是苏丹东北部红海省的省会,它滨临红海,与吉达港相望,是苏丹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每年入港船只达1200多艘,承担着苏丹95%以上的对外贸易任务。苏丹港由英国人建于1905年,是一  相似文献   

8.
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以写实为基调,成为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善于在特定环境下塑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再通过人物再现的写作手法,折射社会,堪称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并非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基于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力,用小说写作手法呈现真实的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位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9.
二战爆发前夕和二战期间,随着社会发展,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思想在埃及文学中凸现,对传统的浪漫主义创作思想形成了冲击.诗歌方面在诗歌创作领域,浪漫主义诗人因观点模糊而成为朦胧迷雾的牺牲品,他们从梦幻者的  相似文献   

10.
苏丹教育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苏丹的中小学已全部实现免费教育,这个成果是来之不易的。苏丹教育事业的发展曾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早在英国殖民者统治时期,苏丹人民就渴望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摆脱愚昧,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在苏丹人民  相似文献   

11.
苏丹首都喀土穆,阿拉伯语意为象鼻子,系因青、白尼罗河汇合处犹如大象鼻子而得名。该市由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三镇组成,类似我国的武汉三镇。青、白尼罗河穿城而过,把三镇自然分开,四座大桥又将全市连成一体。夜晚,天上繁星闪烁,地上灯火通明,喀土穆的夜景倒映在被清风吹皱了的尼罗河水面上,闪烁发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银河落九天”的美丽画景。  相似文献   

12.
1980年,笔者赴苏丹喀土穆进修学习之余,由友人介绍,有幸结识了苏丹文学界的几位知名作家。这里追记一二,以飨读者。五月的一天,气温高达四十多度,刚过上午九点,柏油路上已是热浪灼人了。走不了一段路,就汗流浃背。我随友人如约来到喀土穆南郊,拜访苏丹文联的奠基者、第一任文联主席阿卜杜拉·谢赫·拜什尔。  相似文献   

13.
我曾有幸应邀参加过几次苏丹人的婚礼,其中办得比较齐全的,要算我们房东大女儿的婚礼。房东住在我们楼下,婚礼就在院子里举行,我们有不明之处便询问房东穆罕默德·谢赫博士,他是恩图曼伊斯兰大学法律系教授。房前的院子较小,便向院墙外扩展,沿马路伸延,筑起一个由铁杆支撑的花布大围墙。由于紧靠马路,大门又足有  相似文献   

14.
和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一样,苏丹1900万人口也面临着计划生育的问题。不过,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苏丹社会各阶层对避孕问题,尚有争论。苏丹人家庭一向子女众多,人们认为孩子能带来乐趣,又是一笔潜在的财富,是父母年老时的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15.
苏丹的国歌     
“我们是真主的军队,祖国的军队, 一旦需要作出牺牲,我们决不背叛. 面对灾难,我们向死神挑战. 这是我们的土地, 要让我们的苏丹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苏丹的儿女们,这是你们的象征; 负起重任,保卫你们的土地.”  相似文献   

16.
苏丹纪行     
中国和苏丹的传统友谊和经济合作始于苏丹独立初的50年代。在苏丹,现已有着中国援建的以友谊命名的一系列工程,如友谊大会堂、友谊纺织厂、友谊医院等。它们集中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最近,我们  相似文献   

17.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末期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为建立一个庞大的世袭帝国,曾出兵征服叙利亚、黎巴嫩等地,又企图从苏丹攫取财源和补充兵力,趁苏丹富努志之国动乱之际,于1821年派他的小儿子伊斯梅尔率师南征。  相似文献   

18.
苏丹人的婚礼别具特色。特别是在苏丹中部、首都喀土穆市及周围一些村镇,当地的阿拉伯人大都喜欢在宰牲节、开斋节等节日期间办喜事,内亲外戚、远朋近友都来祝贺,彩车长鸣,欢声笑语,杀牛宰羊,好不热闹。在这个笃信伊斯兰教的国家中,大多数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世界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家众多,部落纷繁。7世纪初,阿拉伯部落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统一后,便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运动,不仅将伊斯兰教传至被征服地区,而且还促进了阿拉伯语的传播。但是,阿拉伯半岛自古部落林立,各部落在语言习惯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以部落为基础的各远征军在被征服区域的长期驻扎,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原因引起的阿拉伯部落迁徙活动,将这些部落的语言习惯带到了他们生活的新天地,并且影响了当地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环境的变迁,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且渗透着某些阿拉伯部落语言习惯的各种方言,使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呈现出通用阿拉伯语与千姿百态的阿拉伯方言并存的局面。 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语言习惯上固然有很多差别,但历史上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地区,其方言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鉴于也门与海湾地区有陆路走廊相通,阿拉伯半岛与苏丹隔红海相望,也门人曾是伊斯兰征服运动的主力军,盖哈坦人及阿拉伯半岛中部的一些部落曾西渡红海迁居苏丹或东涉沙漠迁居阿拉伯湾沿岸等情况,这三个地区的主要方言,存在相似现象,现将词法方面的某些相似现象简述如下: 一、将一些词中的读成 苏丹方言将等读成也门人将读成阿联酋人将读成。 有些阿拉伯语言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于和  相似文献   

20.
苏丹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的国家.长流不息的尼罗河给这一块干涸的沙漠大地带来了甘露和生机,并产生了许多独特、奇异的风俗.古老的文身饰新潮,使这一古国文明更增添不少新的魅力. 苏丹有很多传统习俗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化,例如,过去苏丹新娘在举行婚礼时,要用鞭子实实在在地鞭挞新郎,这是新郎自己要求的,他忍受这巨大的疼痛,是为了向新娘及其家人证明,他能够担负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