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所有权是对人身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人身的占有者。劳动力所有权的实现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社会主义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 ,以劳动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  相似文献   

2.
剩余劳动是否是存在于一切时代的永恒范畴?究竟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是否还存在剩余劳动范畴?我们对此持否定意见。这里,特对“剩余劳动范畴永存论”提出如下商榷,不妥之处,愿闻明教。一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在对生产因素的所有权关系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生产资料所有权方面,实行了劳动者公有制,在劳动力所有权方面,劳动力不再成为被买卖的商品,直接为劳动者自己占有。所以联合起来的劳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是他们争取解放和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础;劳动力所有权是近现代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是争取和维护其利益、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法权保证。明确这一点,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得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得以深入的根本。一、劳动者是经济主体,不是“生产要素”或“资源”所有非劳动者统治阶级,都把劳动、劳动力、劳动者视为实现其利益的手段,而他们对劳动者的统治和利益才是经济的主体与目的。统治者的利益,不仅要占有不是他们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还在于对整个经济过程和劳动者意识、行为的控制。这一点,在…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商品与国有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兰国庆一判断劳动力是不是商品,首先要明确劳动力商品的特性。笔者认为,劳动力作为商品,其特性有以下几点;①劳动力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由于劳动力归个人所有,因而劳动者有选择职业和流动的自由,体现出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劳动力归...  相似文献   

5.
我们之所以把重建劳动能力个人所有制的问题重新提出来,是因为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实践已经再也无法回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人的就业已普遍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至今还不承认劳动者具有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问题之我见刘世廷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劳动力商品问题十分重要。关于在什么情况下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指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身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除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必须具有的两个基本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劳动力属于人的因素,生产资料属于物的因素,这两个要素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也是要素内容之一,它是体现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上面,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标志着科学技术进步程度,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增强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素质,又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的结果。生产要素所有权是指一定的社会小,生产要素归谁所…  相似文献   

8.
论“劳动力(者)本位”与体制改革郭军经济管理说到底,是劳动管理。劳动管理就是对劳动者的管理,也就是一个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在原有体制下,劳动关系实际上是在不承认劳动力归个人所有这一天然特权,不承认劳动力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利益上...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权利是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就是在经济权利的所有和占有两个层次贯穿以公民人身权为依据的民主制原则.经济民主实质是民主制的经济形式。片面强调经济权利的物权性和国家性.会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权利是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就是在经济权利的所有和占有两个层次贯穿以公民人身权为依据的民主制原则,经济民主实质是民主制的经济形式.片面强调经济权利的物权性和国家性.会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归结为“直接结合方式”和“间接结合方式”两种。认为“所谓‘直接结合’方式,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统一”;“所谓‘间接结合’方式,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分离。”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理论(以下简称“直接结合”论)。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出发探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无疑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具有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明确界定企业财产法人所有者与最终所有者间的权责利关系。企业是法人所有者,拥有财产的法人所有权,能够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向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是最终所有者,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项权利,承担企业债务的有限责任。我认为,企业财产产权关系的上述界定,只是企业自主经营得以实现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因为资本只是企业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它必须同劳动力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产品,所以劳动力的自主使用和支配也是企业自主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而引出的现实问题是,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劳动者和企业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劳动力是不是有一个产权关系需要界定;企业拥有的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如果是使用权,按劳分配应该如何界定,劳动者权益应该如何保障。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就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权(或占有权)问题,理论界尚在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社会生产必须具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个要素,因而社会主义社会也必然存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值得研究的。说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当然是对的,  相似文献   

14.
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转型过程中,劳动者的地位、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自由流动的空间,与管理者相比较,存在较大反差。在劳动关系合作与冲突所必须凭借的权力与资源利用上,劳动者阶层处于弱势地位,其行动包含自尊与忍耐的双重矛盾。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的劳动者阶层具有深刻的双重性。在貌似矛盾与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主人翁”与“劳动者”之间,存在许多理解误区。面对国有企业内部阶层分化与社会阶层定型化的客观现实,国有企业的劳动者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国有企业改制中产权先行、劳权虚置的改革逻辑引发了劳动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劳动者作为个体面对这些结构性问题时有心态异化之虞。欲实现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产权与劳权的和谐共生,政府需要对国有企业产权运行做出创造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剩余索取权的演变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 ,剩余所有权由资本所有者所独享 ;在人力资本理论方兴未艾的今天 ,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 ,于是 ,正视劳动力产权特征 ,并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剩余索取权 ,将是激励劳动积极性与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经之路。体现劳动者分享企业剩余收益的形式被称为分享经济 ,在我国 ,实现这一分享特征的制度是股份合作制  相似文献   

16.
(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个人所有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前提Ⅰ劳动力所有制形式是由劳动者“生产能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劳动力个人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主体对客观存在着的劳动力的关系;进一步说,是在生产过程中作为主观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是否归其本体(个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劳动力个人所有权问题?如果存在,其实现的客观要求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经济理论界不仅认识上分歧很大,并且存在很大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对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就业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个人消费晶分配制度改革意义甚大。本文试图提出新的看法以期引起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把这个问题的讨论深入一步。 劳动力所有权,是指劳动力归谁所有问题,换句话说,劳动力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要素,其载体是谁,是社会,是某个集团?还是劳动者本人?目前,经济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三种观点:公有说;不完全公有说;私有说。  相似文献   

18.
对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社会地位之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社会地位之关系的再认识高明华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现实论及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不能不涉及劳动力商品,因为对劳动者社会地位的争论正是从劳动力是否商品引起的。关于劳动力是否商品,在国内外理论界至今未能形成共识。除了一百...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力作为商品,是具有产权关系的。劳动者一旦进入市场,劳动力产权就必须发挥作用,并表现出来。在劳动力交换的过程中,劳动力的产权归劳动者所有,劳动力的使用权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但劳动力所有者凭借产权要参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当前,我们确定劳动力产权关系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也是确立分配制度与调整利益关系的基础.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目前仍然实行由所有权决定其他一切权利的古典产权制度,产权结构单一,忽视或否定人力资本与劳动力产权.如果企业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分配矛盾.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承认和确立劳动力产权,让劳动者拥有股权,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职工既作为劳动者又成为劳动力资本所有者,并融入公司治理结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