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体论是一切哲学体系或理论都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传统哲学本体论期望有一个终极的事物推动万事万物的发展演进,结果找到的总是一个个具体的可被替代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世后,以现实人的实践为出发点来构建自己的本体论大厦和理论体系,从而实现了最为深刻的哲学变革,具体说来就是实现了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由结果本体论向生成本体论的转变;由抽象本体论向现实本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玉奇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诗,永远是时代的早产儿,这注定了诗人的大幸与不幸——最年轻亦最易老。泰戈尔说过“枝是空中的根,根是地下的枝”。传统就象一棵树,总要长出新枝取代旧枝,而旧校也就不断地加入传统,否则,这棵树便会枯死。自1977年以来,新诗潮水般漫过中国新诗固有传统。中国年轻的诗人们,以低沉忧伤的歌喉,开始唱自己全新的歌,中国诗坛生殖力极强的处女地在掌声与唾沫星中得到了可贵的开发。时值思想解放的春花烂漫时节,传统文化秋叶缤纷的更年期,这些诗人又被新的开拓者逼老了。“非非主义”、“大学生诗派”、“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莽汉主义”诸多诗派 相似文献
3.
周民锋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讨论大有方兴未艾之势。这场讨论无意中引出了一个原本以为已经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哲学究竟有没有本体论?一种由来已久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已经抛弃了旧哲学的本体论,也不再保留本体论这一概念。但是,更多的人提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等,从而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究竟什么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黄玉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2):1-6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解构本体论”成为强大的“哲学”思潮;然而,本体论恰恰是“哲学”的核心。本体论的必要性在于:人类关于一切存在者之存在的所有观念必定是一个有序的层级性的整体,它必定有一个塔尖,此即所谓“本体”;否则,人类的观念就不成其为一个有序的系统。因此,生活儒学的态度是:必须解构旧的本体论,然而同时必须建构新的本体论。为此,必须追溯到“前本体”即“前存在者”的存在或生活,即生活论或生活存在论为本体论奠基,本体论再为形下学(知识论、伦理学)奠基。因此,生活儒学建构了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进而建构了指向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广谱存在论与传统本体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华暖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12-15
系统地比较了哲学史上3种典型的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理念本体论、心灵本体论)与广谱存在论的联系与区别,剖析了传统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特征,阐明了广谱存在论的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许多重要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弱者的倾向。鲁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一方面表现出对周围生命的普遍关注的生命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要唤醒弱者,希望他们“欲自强,而力抗强者”。这种鲁迅式的人道主义与西方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神化、抽象的人道主义并不相同,而和中国儒家传统中的伦理主义人道观具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鲁迅不仅把人道主义作为他的人格理想,更重要的是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思想蕴含着一种贴近历史的价值形式。鲁迅把推动历史变革的力量和希望完全寄托于历史人生本身,是以历史本体论的价值标准来辨别历史和指示社会道路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诵读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很早就受到重视,文学诵读风气的浓厚与经学隆盛、科举发达关系密切。晚清以降,随着经学告退、科举废除、白话文盛行,重视诵读的传统失去了依赖;而今的学科增多、文化多元、学术务虚更进一步促使诵读走向衰落。如今,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日渐生疏,这与诵读受重视的程度下降是有关联的,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涉及写作与研究水平的下降及思想文化上的隔膜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尚党卫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37-41
传统本体论既是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求,同时其理论的逻辑展开也使其成为人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这种终极解释的根本动机和本质意义源于人对于应然生存状态的期许。同时,本体论哲学表征了人类的乌托邦精神。这种契合既体现在二者的根本旨趣都是人类对绝对的和超验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二者都暗含着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相似文献
9.
康德开启的认识论转向的逻辑导致了主观主义,与生态本体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关。克鲁泡特金的经验自然主义忽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其逻辑会导致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本体论。布克钦提出辩证自然主义,把自然与社会视为一个渐进发展进化的连续统,试图超越主观主义和经验自然主义,从而克服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生态本体论的对立。但是布克钦生态伦理本体论思想存在着自然观上以互助取代斗争、方法论上以肯定取代否定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体论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本原问题的演变.只有分析本原问题的致思趋向,厘清本原问题与本体论差别,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立足于唯物主义,基于人类实践本性,实现了哲学向人的实践本性、人的现实世界以及人的历史的"三重回归",完成了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彻底批判与全方位超越. 相似文献
11.
付红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120-123
离婚伦理是婚姻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离婚伦理为家庭稳定、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婚姻家庭领域充满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冲突的新时期,必须在扬弃传统婚姻家庭伦理和离婚伦理的基础上,构建和倡导既体现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现代离婚伦理,有效发挥道德评价和道德调节的作用,实现道德、文明的离婚,使家庭和社会更加和谐。提出应构建以"自由与责任的有机统一"为核心精神、以"感情完全破裂"为基本原则,以"自主自由、男女平等、宽容互让、履行责任、文明离婚"为主要规范的现代离婚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旷三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133-133
本体论哲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本体论哲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本体论哲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进行了“整体的批判”,这种批判本身说明他的哲学包含本体论的思想和语言,否则他不可能彻底炸毁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殿堂,真正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怪影”。 相似文献
13.
张开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5)
扬弃和超越传统道德,是现时代对传统道德理性审视的必然选择。传统道德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过去我们对它否定太多,深入发掘和研究、科学评价和继承不够。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做好这一工作。诸如道德范畴的解析,道德规范的梳理,修养方法的继承,民族精神的塑造,约束机制的探究,等等。当然,继承的同时需要批判性改造和创造性转换,必须掌握好尺度以防偏颇 相似文献
14.
陈世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3):254-257
中国传统数学确实具有实用性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践主义,它虽然关注现实世界,但最终落脚点还是超越性的诉求。实用诉求与文化诉求是数学发展的两种重要的外在力量。由于中国传统数学不能关联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性诉求,其发展动力只能诉求于实用性,从而使之表现出实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爱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97-101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德育色彩,体现在教人成“人”的教育目的观、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价值观和“明伦养性”的教育内容观几个方面。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笔者主张继承与超越并举:继承传统教育思想,走教育观念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李卓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4):65-68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道德危机,许多目光敏锐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伦理学家都深刻认识到,拯救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继承、弘扬和超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建立新的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境界,从道德层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重塑新世纪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7.
梁成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
传统宪法概念存在三大局限性:历史的局限性、抽象对象的局限性、定位上的局限性.基于对传统宪法概念的局限性之反思与超越,可将宪法界定为客观秩序和观念秩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主权社会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18.
张怀承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2):3-6
中国文化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个传统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人对民族基本精神的创造与沿传。每一代人都从前辈那里继承了既定的文化传统,又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改造、补充,并将之传给下一代。所以,传统是一种流变、一种革新、一种创造和超越,而并不意味着守旧。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就肩负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对道德传统进行更新、创造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陈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7-11
自然的终结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本体论前提.一方面,贝克的自然终结观反映了现代性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贝克的自然终结观又具有深层理论问题,这使其整个风险社会理论导向不可知论与宿命论.现代性的推进并没有否定自然的先在性与规律的强制性.应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哲学,在规律论、实践论层面深层揭示风险本质. 相似文献
20.
旅游仪式论是重要的旅游学基础理论。数十年间,旅游者身份本体论的固化与流动不相调和,加深了旅游仪式论的“是非二分”,并隐含“坐实”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固化对应的结构导向本体论和流动性对应的过程导向本体论取向,在旅游仪式论范畴内提出固化与流动调和的身份本体论建构路径:以当代仪式判别标准构建身份连续体;以多元身份量变替代身份质变;以生命历程视角考察旅游者终生身份流动;以身份轨迹强化叙事;调和符号互动论与结构主义。经过重构,旅游仪式论在旅游纵向研究范式、旅游长期影响、旅游者生命历程、文旅融合等领域释放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