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地人们对盘古的崇拜在地理上相连成片,形成了盘古信仰圈.盘古信仰圈的出现说明壮侗语族诸民族先民--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都可谓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从盘古信仰圈的凝聚力出发,就地理、堪舆、图腾、敬祖、活化石、民俗等六个方面论证南朝梁任防<述异记>所记的南海"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具体位置就在古代南海的中心区域广西桂中地区的大明山上.具有显赫景观形象和浓厚礼法含义的广西桂中大明山其人文地理特征与南朝梁任防<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相吻合,古代西瓯骆越世居地的广西大明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相似文献   

2.
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地人们时盘古的崇拜在地理上相连成片,形成了盘古信仰圈.盘古信仰圈的出现说明壮侗语族诸民族先民--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都可谓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从盘古信仰圈的凝聚力出发,就地理、堪舆、图腾、敬祖、活化石、民俗等六个方面论证南朝梁任防<述异记>所记的南海"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具体位置就在北回归线经过的中国南方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壮侗语族民族中的壮族居住的古南海的中心区域广西桂中平原地区的大明山上.具有显赫景现形象和浓厚礼法含义的广西桂中大明山其人文地理特征与南朝梁任防<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相吻合,古代西瓯、骆越世居地的广西大明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相似文献   

3.
由于古籍无标点,各人对古籍的理解不同,因此对西瓯、 骆越有不同的认识.瓯与骆是两个不同的共同体.西瓯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人间训》 中,存在的年代是秦始皇三十年至汉元鼎六年,前后约106年;骆越之名始于公元前48年至东汉初年,存在约100年时间.西瓯的分布地区大致在今广东茂名—广西玉林—贵港市—南宁一线以北,北面达湘南、 黔东南;骆越的分布地区大致在今广东茂名—广西玉林—贵港市—南宁以南,南面达越南中部清化一带.中外学者研究古代民族常会步入两个误区,应予避免.  相似文献   

4.
和西方世界的伊甸园一样,<山海经>、<淮南子·坠形训>等记载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既是人类最美好的记忆和向往的一处地上乐园,也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以大明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体位置就坐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中部平原地区,神树建木所处的位置就在大明山的天坪.这一观点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壮族民间传说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和西方世界的伊甸园一样,<山海经>、<淮南子·坠形训>等记载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既是人类最美好的记忆和向往的一处地上乐园,也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以大明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体位置就座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中部平原地区,神树建木所处的位置就在大明山的天坪.这一观点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壮族民间传说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1974年10月至12月发掘的广西平乐银山岭古墓群在岭南是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但是过去把其大部分墓的年代、族属弄错了,以致使这一材料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平乐银山岭古墓群,共发掘古墓165座.原发掘者将其中的110座定为战国墓,写成单独的《平乐银山岭战国墓》的考古报告,又把另45座定为汉墓,一座定为晋墓,合写成了《平乐银山岭汉墓》的考古报告.将一个完整墓群的材料这样割裂发表,对人们联系起来研究很不方便,因而是不科学的.我们知道,一个大的古墓群,常常就是当时一个居民点的公共墓地.其居民子孙繁衍、死生更替,也就使墓葬增多,代  相似文献   

7.
战国至汉初,广西为百越属中的瓯骆族群之聚居地。迄今,广西一地发掘的大量越人墓葬,当为瓯骆人的葬制。到目前为此,按资料业已公布者计,广西考古工作者已经发掘了114座战国越人墓,1座秦代越人墓,22座汉初越人墓,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资料。这些墓葬及其随葬品,既使我们看到了战国、秦和汉初三个时期广西越族的物质文明,也使我们知晓本地区当时越人墓葬发展与演变的大体情况。本文欲就后一个问题说说个人的粗浅看法,借以求得知者的赐教。一、墓葬形制原生态的人类,人死了不是充作果腹之物便是委之沟壑。自从古人萌生发展了灵魂  相似文献   

8.
商周秦汉时期,居住在今江、浙、闽、粵、赣、桂、台等属于东越、南越、西瓯、骆越地区的百越民族各部落,随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运输也逐渐得到了开拓。一古代东南越地交通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可以分为陆路与水路两个部分来论述。 (一)陆路交通的开拓与发展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这些地区的越人及其先民就与外界有了一定的交通往来。商周时期,浙江、广西等地的部份越人业已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携土特产品进贡于中原王朝。《商书》及《竹书纪年》等古籍对此都曾有过零星记载。但截至春秋战国以前,当时东南越各地交通状况总的说来还是比较闭塞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的骆越族群曾经为中国百越族群的一支,是战国至汉代时期活跃在岭南的大部族。骆越人曾经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所以,我在这里也并不否认骆越族群确实曾经在大明山西南麓聚居过,而且不少地名确实也是骆越地名的遗存(在西瓯骆越故地,经常可见的地名为"那xx"、"陆xx",一般可以认定这些是语言在地名中的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11.
有关广西壮族源流问题,民族史学界迄未取得一致意见。大体说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土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外来的;第三种看法介于前两者之间,认为壮族是土著的民族,但又有外来民族的成分。现在看来,第一种看法似占多数,但里面又有分歧,较多的人认为古代岭南西部地区有骆越与西瓯两个同时并存而又不同支系的越人,壮族是由这两支越人发展而成的:另有一些人认为壮族渊源于骆越,与西瓯人无关;相反,又有一些人认为壮族只来源于西瓯,与骆越人无关;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12.
黄玥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03-207
广西祭祀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有了祭祀场所的建筑建造意识.而后历经朝代变迁更替,多民族多信仰发展以及与外来迁徙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复杂历史过程,广西祭祀建筑文化不仅呈现出经了"天祀""地祭"到"人享"的演变过程,更有了多元丰富的呈现.了解祭祀建筑本身文化对了解同时期地区的人民思想文化转变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的岭南,大致包括今广东、广西以及印度支那半岛这一区域。从战国以来,史家多将此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据文献考证,沿袭史文记载,将岭南的古代居民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及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可明显地分为两大系统,它们应属于不同的民族集团。它们具体地表明了先秦两汉的岭南人,并非是清一色的越人。下面我们试将这两类不同内涵的考古学文化与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联系分析,探讨其归属。谬讹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14.
论两广战国汉代墓的腰坑习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两广地区战国汉代墓葬中腰坑习俗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探讨了两广腰坑习俗的来源、性质和盛衰原因 ,认为两广地区的腰坑习俗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腰坑习俗南传两湖地区后传入的 ,其性质是用于挖造墓坑时奠基祭祀地神 ,驱鬼除邪 ,保护墓主在阴间不受侵扰。两广地区腰坑习俗兴盛原因是由于战国中晚朝岭南越人部落社会的兴盛 ,衰落原因是由于秦汉以后中原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传播推广 ,使腰坑习俗逐渐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十八种》出现频次较高的"殹",在秦简中多释作"也".本文论及"殹为也之证"的同时,追本溯源,探讨殹的本义.  相似文献   

16.
西瓯与骆越到底是同支异名还是不同支系,这在壮族史研究中是一大疑案。如果从南朝梁人顾野王在《舆地志》中有争论的异称算起,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至今依然众说纷云。解放以来,壮族史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一讼至今未息。1980年出版的《壮族简史》认为,“壮族主要来源于土著的西瓯、骆越”,持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之说。1987年出版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又“觉得颜师古关于‘西瓯即骆越’的说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两书皆属权威著作,何者为是?此中混乱,究其原因,盖由于历来的史家只在史籍的不同议论上各取所需,各抒所见,而没有从文化语言学、民俗学、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7.
从酉水流域考古发掘看楚文化与诸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近几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献史料,论述了湘西酉水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内涵及其诸多民族之关系。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早期的遗址中,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土著民族“濮”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它集中反映了既有楚、巴文化遗存,也有土著民族文化遗存。由此,说明在战国以前,酉水流域确实有一支古老的土著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并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濮”文化。楚国开始经营西南后,使大量巴人进入湘西;形成“濮”与“巴”人杂居的局面,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巴人的习俗和文化特点。到了战国早期,楚人进入湘西,楚、巴、濮互相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加速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对这一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濮”是这地区的土著民族和楚、巴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及楚、巴、濮民族文化融合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达斡尔族和蒙古族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较多的联系.其民歌的基本形式也有相似之处.文章对说唱音乐:达斡尔族的"乌春"与蒙古族的"胡仁乌力格尔"从表演形式和音乐形态方面进行比较,试述了两者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壮族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宋代(公元960~1126年)。这个时期正是南下的汉族人与越南人在壮族中心地带接连发生冲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不少壮族人曾奋起抵抗外国人的统治,争取持续自主。壮族祖先至少在新石器早期已经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许多学者认为,他们很早就移居被中原文化推进的南方。新石器时代的墓葬风格(墓中尸体均呈屈蹲状,与越南墓葬特点吻合)亦表明壮族源于南方,并与越南的“霍宾人”(公元前9000~5600年)和“巴逊人”(公元前8300~5900年)的文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但在目前的中越政治气候中,这种可能性会给中国学者带来某些难题,也难于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古象雄的"鸟图腾"与西藏的"鸟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7,4(3):45-54
西藏古代岩画目前可以肯定为古象雄人的文化遗存,其地理、年代、经济形态、明确的尚武性格,尤其是突出的象雄苯教文化的内涵,都说明西藏岩画的创作族群应当是生活在藏北(阿里、那曲)的古象雄部族。苯教文献记载,古象雄人是神鸟"穹"的后裔,古象雄的神鸟穹崇拜反映到西藏岩画里,便是西藏岩画中期(距今2000年前后)以后凸显出来的"鸟图腾"文化特征,岩画中后期大量出现的塔祭坛图形还显示出"鸟图腾"与古象雄的葬俗之间的密切联系。鸟葬形成的时期并不很早,其流行时期在11世纪以后,这也反映出北部象雄苯教文化对西藏民俗文化深入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