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代宁夏马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初年,宁夏是重要的牧马地区。正统以后,由于北不断的边境战争,马牧空间缩小,草场日渐废弃,马政随之衰退,苑马机构裁撤,苑监主要集中在南部固原镇。杨一清督理马政,一是罢黜贪庸之官;二是增加牧放军人数;三是增加种马大量繁殖;四是修筑马城营堡;五是提升太仆、苑马寺官员的待遇;六是清理被占草场。灵州池盐招商中纳马匹、周边马市,也是获得军马的两个渠道。杨一清之后,宁夏马政伴随着明朝国运走向尽头:无休止的战争、豪强与宗室藩王对草场的侵吞。直接的后果是生态的极度恶化。这就启示我们:森林与农耕的适度兼并,畜牧与草场地的和谐共存,是宁夏生态良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很早就引起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关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大多利用三峡军事地理位置为走廊,而一举夺得天下的.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在全国军事大势中有"重中之重"之优势,这一区域在中国历代统一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对三峡的战争作用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与中原战争相类比,而应始终把它放在天下大势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3.
宁夏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明朝统治者“复虑戎武之中,不可不使知礼义,故继设学校,以崇文事。”①随着宁夏等卫、州、县学和书院的广泛建立,以及“八股取仕”的科举制度在宁夏的实施,明代宁夏可谓“文物蔚兴,甲第相望,彬彬乎为诸镇称道。”②  相似文献   

4.
九边分路防守体制是明中后期于北疆实行的分路防守制度,属营兵制指导下的一种战时防区制度。宁夏镇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其分路防守格局随着蒙古军队进犯态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目前学界对其分路防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看法不一,多以“四路说”为定论。揆诸史实,结合实录、方志与九边图籍等文献资料,探讨宁夏镇各路防区的军事地理特征、分路防守体制形成与变化的驱动因素,总结出明代宁夏镇分路防区实际上历经了“三路防区—五路防区—两大总防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明代以前,陕北地区屯田少见于文献记载。明王朝的建立,使得延绥镇屯田开始出现,于此规模不断扩大,管理、组织制度不断完善,类型不断增多。但是延绥镇的屯田并非永久不衰,到后期由于多种弊端的出现,如环境、战争、自然灾害等的破坏与危害,导致延绥镇的屯田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6.
明代浙江军事布防考章年海1明朝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科学技术继续走在世界前列,这与明王朝注意加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有关。明代国防,在北面加固长城,并使北京成为政治中心与军事大本营,与北方同等重要的是东南沿海的海防。因为明代...  相似文献   

7.
军事堡寨聚落的研究是乡村聚落史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堡寨是一种防御性聚落。河北军事堡寨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当地传统聚落的发展密切相关,又深受燕赵文化的影响和推动。同时,也受明代大规模重修长城的推动与制约。通过对河北明代军事堡寨的调研和资料的归纳整理,分析军事堡寨的成因,探讨其修建过程,并着重总结军事堡寨的分布规律及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疾病是对人生命的最大威胁,而医疗是克制疾病的主要途径。由医疗机构、药材、医疗人员等所构成的完善的医事制度则是医疗的重要保障。明代不仅在中央建立了完善的医事制度,而且在地方也设有相应的医疗机构并配有医疗人员,这在地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明代宁夏地方志资料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试对明代宁夏地区医事制度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9.
10.
明代宁夏地区是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是抵御蒙古鞑靼、瓦刺各部势力的第一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明代戍边宁夏的官员为主体的群体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宁夏地域文化特色,再现了明代宁夏的边塞风光和地域风情,表现了边塞战争的艰苦,抒发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在边塞建立功业的豪情,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巡视题材、奉和题材和告捷题材边塞诗,反映明代宁夏边防守备情况及边塞的各种现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从东、北、西三面环绕宁夏,如加上从中部穿过的内边,在宁夏境内的长度已超过了两千华里。对于这些长城的考察和研究,是我们宁夏史学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本文准备就内边、历史文献的真伪、长城对交通的影响三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被人忽略了的内边 宁夏境内的各段明长城,论长度应首推内边。但近代学者的各种专著,却偏偏只字不提这条内边。只是在近两年,个别考古工作者才开始注意并研究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明代宁夏是边防重镇之一。明初在此设立卫所进行管理,后感原设机构不足以应付边务,派都御史巡抚其地。又在宣德年间派内臣镇守之,逐渐形成“监一镇一抚”的管理体制,由内臣、总兵、巡抚共同管理宁夏的边防事务。在他们的敕书、奏疏中要求三方要协和共事,任何一方不得专擅。这种管理体制大约维持了百余年,随着嘉靖年间内臣的裁撤告以终结,对宁夏的管理体制再次发生变化。由历次对宁夏管理体制的演变可见整个明代时边卫的管理一直在不断探索中。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土家族土兵制度作为中央王朝军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明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本身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双重影响下飞速发展。永顺土司区作为明代最大的土司区之一,其土兵的发展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发展的直接表现就是明代永顺土兵频繁受到中央王朝的军事征调来维护明朝地方社会稳定。而永顺土兵受到频繁征调的原因也与明代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论明代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是明代永顺土司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在军队建制、军事阵法、防卫设施、军事装备、军队管理等方面已趋于完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央王朝军事制度的发展,也使永顺土兵时刻保持其战斗力,在保家卫国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成为明代中央政府十分仰仗的一支地方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5.
宁夏在明代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大发展,在文学创作方面由于往来文士的介入,同样也得到了很重要的发展.往来文士按照往来缘由大体可分为贬谪流寓、公务途经与为官赴任三类,他们振兴了宁夏边塞诗,组织了文学集团并丰富了唱和诗创作,在艺文类创作上大放异彩.这些特点受到宁夏本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多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明政府对宁夏的开发措施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后期的军事制度主要是省镇营兵制,其指挥系统包括文臣、武将及镇守内臣。河南省镇营兵制指挥系统文臣设置方面,只有巡抚一职而并无总督。宣德年间,开始派驻河南巡抚,在正统、成化年间逐渐掌管河南军政大权,成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军、政官员。巡抚之下是守、巡、兵备道一级的官员,分守道是布政司的派出官员,分巡道是按察司的派出官员,兵备道一般多由分巡、分守等官员兼任,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卫与府(或副、参与有司)军政分立的问题。武将方面,河南常设之武将为守备一级。守备级别不高,不仅听督抚、同时也受各道及厅级官员节制。明代中后期,河南守备武将数量并不多,大概维持在五个左右。从文臣和武将的设置及河南营兵制发展情况看,有明一代河南的作战与防御任务相对不重,其省镇营兵制的发展不如九边完备。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代非常重视地方志工作,自东汉起两千年来不断篡修、累积。据最近统计,国内现存地方志达8,500部以上,而流散国外的和己失传的尚未计算在内。这大量的地方志无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以地区为中心,丰富地保存了乡土各种资料,不但可供国家建设和科学研究参考,而且足以激发人民爱国爱乡的精神。五十年代,许多知名人士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上呼吁过“进一步开展地方志工作”。这一意见是很正确的。在  相似文献   

18.
明时汉族大规模迁入宁夏南部,并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民族构成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军屯、民屯和商屯三个方面探讨内地汉族迁入宁夏南部的基本状况,可以认为屯田垦殖是汉族迁入宁夏南部最重要的方式。同时,马政、自然灾害、仕宦任职等也是内地汉族迁入宁夏南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3、万历《朔方新志》五卷 杨寿篆修 本书完成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最先发起纂修本书的是宁夏巡抚崔振,时在万历四十二年。第二年书定稿,同时怀远(今陕西横山)人杨应聘接任巡抚,他作序付印,定名为《朔方新志》。本书最初的纂修者杨寿,宁夏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曾任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  相似文献   

20.
明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西北设置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镇,并广置边堡,重兵防守,形成了庞大的军事消费区,给政府造成了边粮供给的困难。为解决边粮供应难题,明初边粮来源主要有四,一是屯田粮,二是民运粮,三是开中,四是京拨年例银购买,其各自在边粮供应中的比重与作用随着时代不同而不同。边粮是明代整个北边防御体系的物资基础,是军队能否长期驻守,在军事冲突中制胜,并维持西北安稳局势的重要因素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