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新科技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方兴未艾。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历史证明,社会实践的发展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人们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一思维方式就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逻辑,是主体在思维中反映和把握客体的方式,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途径、手段和做法。它表明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认识的过程中,如何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如何进行分析和综合,如何达到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思维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头中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  相似文献   

2.
思维方法主要是指主体反映客体的形式和手段,或者指揭示事物某种特定的内容而提供的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程序与规则。思维方法作为主体通向客体、主体把握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它开启着人们的思维空间,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剖客观世界,从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  相似文献   

3.
新技术革命和经济改革的浪潮的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思维领域也不例外。学者们对思维方式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什么是思维方式。目前虽然讨论变革思维方式的文章不少,但能明确揭示其内涵的为数不多,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见解。余品华认为,思维方式就是人们思考问题,进行抽象思维的方式,是主体认识客观现实并在思维中反映和把握客观现实的方式。它表明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归纳和演绎,即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如何进行分析综合,如何达到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思维方式包括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维的路线、方法。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思维论纲刘吉发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性就是主体对实践活动的主导性,它既是主体对客体的最高统一,也是客体对主体的最高肯定。一、主体性思维的历史考察主体性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它萌芽于古代,发展于近代,形成于现代。(一)主客...  相似文献   

5.
思维方式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社会改革潮流的兴起,思维方式及其变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中心,本文想就此发表一点浅见。(一)思维方式的结构及其历史性质思维方式是主体用以反映客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和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定型化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把分析与综合看作是人们头脑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这是因为人们思维的过程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过程,理性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是人的大脑特具的功能;它随着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列宁《哲学笔记》,第172页)。实践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性中介,而思维活动则是其精神性中介。当前,要澄清哲学界有关认识的主体性、客观性以及认识的本质诸问题的争论,关键在于深入考察主客体在思维中的相互作用,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机制。所谓思维机制,就是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接收和加工客体信息的具体方式。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包括知、情、意三要素,这三  相似文献   

7.
建构·反思·反映: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反映是双重决定的 ,没有自在客体就不会有观念客体 ,没有概念结构对自在客体的分解 ,也不会有观念客体。思维的建构就是指思维通过概念、范畴关系把自在客体转化为观念客体的进程 ;反思思维直接产生于思维内在的逻辑与非逻辑的矛盾 ,其作用在于 ,批判、否定原有的思维框架、思维定势、思维圈 ,并形成新的建构性思维 ,形成新的思维框架、思维定势、思维圈 ;思维反映存在不仅通过实践及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而且通过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形式 ,通过特定的主体坐标系来进行 ,并通过实践反思的形式不断发展 ,反映是在主体、客体、反映形式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主体依据自己的反映形式对客体的部分信息进行加工的信息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8.
思维方式作为认识论范畴的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已经显示了它的巨大作用。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实践思路及其特征?并形成各有区别的发展阶段呢?归根结底都与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关。因此,思维方式作为规定和影响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与对策体系的基本因素,是由思维方式的基本功能所决定的。本文拟从大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思维方式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探讨并揭示思维方式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思维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能源,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或理性认识阶段,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指导和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都体现着思维能力的竞争。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国的发展形态各异,发展速度不一,表现出各有特色的社会发展特征呢?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或不同,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如何反映、把握和调理客观对象的一般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认识客体的观念化、符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认识作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观念的掌握方式,所掌握的是关于认识客体本身的存在状况、结构、属性、本质、关系、运动变化过程及规律等的信息内容。所谓认识是反映,就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感知和思维活动接收、储存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文章着重论述了与认识主体相关联但又是外在的感性的认识客体,必须经过认识主体感知的转化和转换过程以及陈述,成为储存和呈现在认识主体大脑中的观念化、符号化的信息客体,才能成为思维加工处理的对象,成为观念所掌握的客体。文章根据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相关联领域的不断变化,分析了人类认识进化发展中问题的发生、主题的转移、认知图式的改变、参照系的变换等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改革的潮流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正在改变着人们原来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逻辑。它是人们物质活动的产物,一定的思维方式,无非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然而,思维方式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一、解放思想的本质与内涵。“思想”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对于客体本质的反映和把握,它既包括主体反映客体的思维活动过程,又包括这种思维活动过程所产生的观念性的认识成果。所谓解放思想是一个同思想僵化相对立的认识论范畴,它是指人们的思维活动不受禁锢与束缚而处于自由自觉的创造状态,其认识成果能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进行总体上的同步代谢与扬弃,从而保持与时共进的先进性。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相似文献   

13.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往的哲学论著侧重论述了认识的实践基础和认识的辩证性,而较少论述能动反映。这是经验主义流行的哲学根源。事实上,能动反映是主体能动性在思维领域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我们通常讲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掌握方式。这种观念掌握方式是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际的相互作用,即物质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但它又不是同物质的实践活动合而为一,而是可以同物质的实践活动分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识、思维活动过程。意识、思维活动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但这不是主体物质地抓住和改造客体,而是主体观念地抓住和改造客体。意识、思维活动观念地抓住和改造客体,主要是通过各种意识、思维的形式来实现的,但又必须借助于语言这种感性的中介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 “主体”这个概念,哲学界过去往往把它和思维、精神相提并论。近年来,大家都统一于这样一种解释,即: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的人,是和人们实践认识的对象——客体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仍然不能使人全面把握什么是主体和客体及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一、什么是主体、客体哲学界历来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反映者和被反映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离开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体角色。与人相互作用的客观的东西,即在主体的对象实践活动、社会政治活动以及精神活动中。同主体相对立的东西就是客体。客体包括社会的组织建构、政治设施、运行机制等社会环境;同时还包括实在的物体、自然界的客体及“第二”自然界(人化自然)的客体;包括人和主体的意识本身,即作为自我分  相似文献   

17.
着眼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全球整体的大视角,观察中国现代化走向,设计中国现代化蓝本,是邓小平探索解答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主导思想方法论。深入研究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这一特质,是理解邓小平中国现代化理论的“示读点”。 一、全球史观:解读邓小平中国现代化蓝本的钥匙 主体对客体的科学把握必须借助一定的思维方式才能进行。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而思维参照系的确立,对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更新具有首要的意义。所谓思维参照系,就是思维指向、思维定向问题,其核心即思维沿着什么方向进行,把思维的侧重点立于何处,以什么为参照物来衡量思维对象,并对思维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因此,只有首先搞清楚邓小平设计中国现代化蓝本的思维参照系  相似文献   

18.
<正> 众所周知,人们在思维认识活动中接收信息的方式,或者说主体反映客体的方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些反映形式,是任何个体(包括原始人的个体)在进行思维认识活动时,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当我们在考察原始人类的思维认识活动时,却发现他们的思维认识活动,与我们大不一样。原始人类每个个体的思维认识活动,往往受集体或类的表象的制约。所以,尽管他们每个个体的思维认识形式和我们一样,可是作为集体的一员,他们的思维认识活动,又常常为集体表象所左右。  相似文献   

19.
在对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机制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到反映的思维形式问题。我们认为,如果说概念是认知活动中主体反映客体的基本思维形式,那么规范就是评价活动中主体反映价值的基本思维形式。 一、为要理解规范是与概念相对应的思维形式,就得把规范与概念区分开来。 人们常常把大,小、长、短、白、黑、  相似文献   

20.
社会预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认识,它是认识主体对社会客体的一种创造性反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提到,“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①认识能力首先是一种反映能力,但它更深层次的机制是创造。认识的创造本质是人的意识根据主体的需求,综合来自客观现实的内容,描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结果和前景的能力。社会预见突出地表现出认识的创造本质,它研究社会客体的现在状态,充分发挥思维超越事物进程的能力和预示未来的能力,获取对社会客体未来状态的认识。创造力的本质是基于客体属性的揭示和主体需要的满足两者的交互作用。这就为我们从事实确认和价值评价角度探讨社会预见及其认识论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