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特别是他鼓励臣属直谏的做法,颇受后人赞颂。在臣属直谏中以魏征最为突出。有一天,唐太宗正在玩弄一只小鸟时,听到魏征来了。生怕他批评自己不务正业,玩物丧  相似文献   

2.
<正>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的名言。唐太宗颇具创造性的领导艺术与领导智慧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对当下的领导干部亦有启迪借鉴之处。群策群力理性用权后人评论李世民常常用"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来形容,其实说的就是李世民创业成功后,能抛开创业者依靠人治、独断守业的法宝,靠法制、分权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3.
“贞观之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盛世时代。对于魏征在“贞观之治”中的功劳,唐太宗说:“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可以说正是因为魏征的直言劝谏,规避了唐太宗的一些过失,把唐代逐步引向盛世。魏征的直言劝谏源于其高尚的人品官德。探讨魏征的人品官德所彰显的治国平天下的深邃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灿金 《领导文萃》2009,(14):86-90
唐太宗的朝堂之上可谓群星闪烁,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秦叔宝……他们要么是李世民的创业班底,要么是李世民的长期合作伙伴,要么和李世民有姻亲关系,和他们相比,魏征无法不自惭形秽。虽然唐代并不十分讲究门第出身,但出身名门望族依然是可以傲视他人的原始资本。当然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  相似文献   

5.
制度一方面是防范官员腐败的机制,另一方面也保护甚至成全了官员,魏征的经历就是明证. 魏征原为太子李建成洗马(掌管图籍),曾劝太子早图大业,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派人招抚魏征,并当面质问他:"汝离间我兄弟,何也?"面对李世民略显挑衅的问题,魏征并未用"各为其主"一类的套话来搪塞,而是如实应答:"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旧唐书·魏征》,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 718页)魏征的诚实打动了李世民,使李世民更加器重他,封为詹事主簿(太子府掌管文书的佐吏),践祚后擢拜谏议大夫(正五品上,专掌议论,"侍从赞相,规谏讽喻")、秘书监(从三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尚书左丞(正四品上,掌管辖尚书省诸司,"纠正省内").  相似文献   

6.
朱屹  杨建新 《领导科学》2012,(33):47-49
贞观盛世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也有许多人的功劳,但功劳最大的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个就是贞观盛世的第一位宰相房玄龄.可以说,正是唐太宗与房玄龄的珠联璧合,才成就了贞观盛世 房玄龄追随唐太宗三十余年,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堪称唐太宗的股肱之臣.在云谲波诡的宦海中,房玄龄从记室参军做起,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倒翁.房玄龄的人生轨迹给后人一个重要的启示:既工于谋国又善于存身者,方称得上智能之士否则,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那么,房玄龄又有怎样的存身之术与谋国之道呢?  相似文献   

7.
王凤翔 《决策》2010,(9):90-91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组队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是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由此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明君”、“中国皇帝排行榜第一位”、“大唐第一CEO”等,贞观贤臣也是名扬千古。唐太宗自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和记载贞观君臣政论的《贞观政要》,俱已成为后世君臣和今日领导干部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8.
历朝历代,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些高明统治者辉煌的背后都有不少贤能下属的功劳.这些下属如唐太宗的重臣魏征、朱元璋的军师刘基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运用"御上"之术,指的是下属影响支配上司的艺术,即下属通过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和警醒上司.  相似文献   

9.
李新 《管理与财富》2004,(10):68-69
尽管唐朝已经离我们十分久远了,但"贞观之治"对历史的影响依然那么强烈,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治世。其时, "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出现了"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捻,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岑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道"的太平景象。贞观盛世的出现,原因固多,但唐太宗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应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读史书,搜集了不少古人先贤们做人、为官、治国、倡廉之道,本着"以史为鉴"的目的予以整理. 唐太宗巧用比喻倡廉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与他采用许多充满哲理、生动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阐述为官、倡廉之道,来教育官员是分不开的.这里仅举三例:  相似文献   

11.
用别人来当自己的镜子,可以鉴知自己的得失是非,迅速地进行查漏补缺,还真称得上是个简洁方便的办法.据记载,最早找到这面人生之镜的是素有雄才大略之称的唐太宗.他善于听纳谏议,闻过而改之.大臣魏征以纠错指谬为自己的职责,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他立即不留情面地指出.由于他敢于直言极谏,因而使唐太宗避免了很多失误,贞观一朝的政治清明也是有史可鉴的.当魏征死去以后,唐太宗不由得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一死,我丢失了最好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2.
正古往今来,一代王朝之兴盛,必离不开一代明主与贤臣。纵观中国历史上之显盛王朝,均有圣明君主之谋国兴业,贤明臣子之忠君效国。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被后世大为称赞,一代名相房玄龄光耀于史册,他的为官侍君之道亦流传至今,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当今社会,领导干部应学习先贤为官之道,从中汲取精要,严格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盛气象,这一盛世自然离不开李世民的雄韬伟略,然而更有赖于其身  相似文献   

13.
<正>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委实与一般古代帝王的耳朵有别,只不过这个"有别"不在生理现象,诸如"双耳垂肩"之类,而在心理作用,譬如"务闻其过",而非仅是"欲闻其善"之类。据《贞观政要》载,魏徵在任谏议大夫期间,前后共陈谏二百余事。就是这样一个"挑刺官",反而得到唐太宗重用:贞观三年,被任命为秘书监,参与朝政,后又被封为郑国公。魏徵逝世后,唐太宗感叹道:"昔唯魏徵,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于是,他一面"虚己外求,披迷内省",一面要求"若有  相似文献   

14.
<正>唐太宗李世民以雄才大略和英武盖世名震千古,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相形之下,他善于娴熟地运用幽默化解矛盾的领导艺术,往往不为人们所熟知。通过李世民廷赐"醋坛子"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窥见李世民幽默领导艺术全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正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盛世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领导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特别是他在用人方面的冷处理领导艺术尤为值得借鉴。所谓冷处理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工作中遇到矛盾激烈碰撞时,不急不躁,沉着应对,只要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不急于马上着手处理,有意识地拖一拖,降降温,等自己完全冷静下来理清思路以后,或者等引发矛盾产生的各种现象更为充分地暴露之后,再着手妥善处理,以避免"热处理"可能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六项选才指标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少数英明皇帝之一。知人善任与豁达大度.是他成功的两项重要因素。李世民身边优秀的文臣武将杜如  相似文献   

17.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荐贤才,但封德彝很久都没能推荐出一个人选来.唐太宗问他怎么回事,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如今天下没有奇才.对此,唐太宗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干异代乎?"  相似文献   

18.
正远在唐朝初年,魏征在上唐太宗疏中就说:"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人心向背,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中的决定性因素,密切联系群众,是政工干部的优良传统。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政工干部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与桥梁,如何在新时期保持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是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老而常新的课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优秀的政工师  相似文献   

19.
正贞观六年(632年),尉迟敬德曾在庆善宫陪同唐太宗李世民参加宴会,见有人座次排在他之上,就愤愤地说:"你有何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面?"位于下座的任城王李道宗出面劝解,尉迟敬德勃然大怒,一拳击向李道宗面额,闹得宴会不欢而散。李世民毕竟是有些涵养的,公开场合没有发作。事后,他召见尉迟敬德说:"朕看汉史,曾经奇怪汉高祖身边的功臣很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表现,方知韩信、彭  相似文献   

20.
正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是一部分事实,另外的事实是迫使高祖退位,这是典型的抢班夺权。高祖李渊是李世民的政治对手,这个认识是不该含糊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唐代史料,多经过了贞观时期的改造。努力为唐太宗辩白是唐史书写的重要政治任务,很多真相被遮掩过去。有两个倾向需要特别注意:其一,强调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斗争,引导读者忽略李世民与唐高祖的对立关系。原因很简单,"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