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亮 《人才瞭望》2013,(5):56-56
历代的一些开明贤达人士,一到退休年龄就主动请求退下来,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就自觉让贤,让年轻的官员顶替上来。有的还以诗表明心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的"退休诗"。南朝梁代的陶弘景36岁便提前退休,自号"华阳隐居",过起了逍遥的隐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后,派人请他出山。陶弘景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却被人套着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他还在画上写了首诗:  相似文献   

2.
吴析 《人才瞭望》2013,(10):101-102
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他怎么就一步登天做了刘氏集团的二把手了呢?我们不妨跟着诸葛亮学学求职的艺术. 名人推荐.徐庶一句"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让刘备茅塞顿开,急问:"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常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听了徐庶这一番话,刘备更是如梦初醒,喜曰:"愿闻此人姓名."然后具厚币,准备同关、张前往南阳请孔明.就这样,虽未与主考官谋面,诸葛亮已利用舆论的力量,起到了先发制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每事问"出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子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每事问"就这样被后人继承下来,指凡遇到不懂的事,就向别人请教。"每事问"用得最好的当数刘邦。刘邦是"每事问"的高手。他的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论学问、论武艺,刘邦都远远不及项羽,然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之奈何"上,刘邦会问,而项羽不会问。  相似文献   

4.
那振玲 《人才瞭望》2011,(11):39-39
我们常用"红得发紫"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的地位或在某方面的境遇好的程度。红是说好的意思有成功至极的意味,红就红呗为什么还要"紫"了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恶紫之夺朱也。"东汉刘熙《释名·释采帛)中亦句曰:"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惑人者也。"曾经紫色是不被看重的。古  相似文献   

5.
汪丽 《人才瞭望》2009,(11):99-99
近因小恙就医。劳身,苦心,未愈。“听说过看病难,没想到这么难!”不能寐,粗列出“就诊须知”。一、不着急。凡诊察必排长队。上次我就为交1.47元排队逾32分钟。别着急也别插队,非老幼即病弱,插哪个前面?医院非吵架之地。二、不糊涂。就诊前对病况要有些了解。因医者皆惜字如金,患者若不做功课,难从片言只语中领会要义,云山雾罩,不利治疗高效:  相似文献   

6.
清翟灏的《通俗编·妇女》说:"今俗谓丧妻曰断弦,再娶曰续弦。"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妇以"续弦"比喻丧妻再娶。而用于男子离异再娶,或女子再嫁,均不合适。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其妻极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俞伯牙弹琴给她听。后伯牙妻得病,卧床不起。伯牙请医熬药精心侍奉,可总不见效。伯牙常为此焦虑,便无心思弹琴了。一天,卧床的妻子似乎精神好了许多,让伯牙为之操琴奏曲。伯牙以为其病症好转,喜不自禁,取琴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名剧的代表,从古至今都不乏对它的评论。而笔者则选择从《牡丹亭》的意象出发,从中国传统戏剧写意法的角度,以"牡丹"和"梦"为例,试图探讨汤显祖创作的构思之巧,意蕴之深,这一虚一实的意象在推动戏剧情节发展上的独特作用,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经典。  相似文献   

8.
佚名 《人才瞭望》2011,(11):19-19
乾隆到江南巡视,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跟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这是什么人?"张回答说:"他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张顺口答道:"就是二横一撇一捺,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匹夫之夫都是这么写。"不料乾隆听后摇头说:"你  相似文献   

9.
霸者,大也。古往今来,霸者纷纷,今者尤甚。前有自考"考霸"--14年考12张文凭、高考"考霸"--38岁连考13次,现有公务员"考霸"--法学硕士毕业生辗转南北赶考公务员。然而,同为"霸"者,命运不一。自考、高考"考霸",一片叫好,公务员"考霸",誉者有之,谤者有之。人们不禁思考:莘莘学子何以对公务员情有独衷?考公务员,学子就业途径之一,"考吧",无可厚非。以大无畏的气概辗转十省市,赶考不停,成为"考霸",就让人感到吃惊。公务员考试,"罢"还是"不罢",这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具体到竞争上岗演讲实践,却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诵经式地发表自己的“施政纲领”。有时若能随机应变地切题发挥,也能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前不久,参加局里中层干部的竞岗演讲,让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霸者,大也。古往今来,霸者纷纷,今者尤甚。前有自考"考霸"--14年考12张文凭、高考"考霸"--38岁连考13次,现有公务员"考霸"--法学硕士毕业生辗转南北赶考公务员。然而,同为"霸"者,命运不一。自考、高考"考霸",一片叫好,公务员"考霸",誉者有之,谤者有之。人们不禁思考:莘莘学子何以对公务员情有独衷?考公务员,学子就业途径之一,"考吧",无可厚非。以大无畏的气概辗转十省市,赶考不停,成为"考霸",就让人感到吃惊。公务员考试,"罢"还是"不罢",这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继去年6月,审计署首次全文公布审计报告,点了中央四个部委的名,曝光了一批大案之后,今年6月审计署又如法"炮制",将被媒体称之为有史以来措词最为严厉的审计报告再次公诸于世,审计长李金华再度成为公众人物。 在"审计清单""横空出世"震动全国之初,"铁面"审计长李金华就以"审计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  相似文献   

13.
马越 《人才瞭望》2011,(9):11-11
齐白石是我国颇具盛名的书画家,同时也是位老寿星,享近百岁之高龄,他为何如此高寿呢?这与他常年信守"七戒"是分不开的。戒酒:齐老高龄时,常常收到酒宴请柬,可他每每以"谢谢,不  相似文献   

14.
"海龟"与"土鳖"之考证 随着中国大陆各用人单位对"海龟"和"土鳖"的认识日趋理性,两者之间的文凭同高薪、高职的关系虽然还内外有别,但差距并不是很大了.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他们?是目前人们较关心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霸者,大也。古往今来,霸者纷纷,今者尤甚。前有自考"考霸"——14年考12张文凭、高考"考霸"——38岁连考13次,现有公务员"考霸"——法学硕士毕业生辗转南北赶考公务员。然而,同为"霸"者,命运不一。自考、高考"考霸",一片叫好,公务员"考霸",誉者有之,谤者有之。人们不禁思考:莘莘学子何以对公务员情有独衷?考公务员,学子就业途径之一,"考吧",无可厚非。以大无畏的气概辗转十省市,赶考不停,成为"考霸",就让人感到吃惊。公务员考试,"罢"还是"不罢",这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吴语史上,通用量词"只"代替"个"约在19世纪末期。从而证明了郭绍虞先生认为的"古代某个时候,‘只’应用范围广泛,后来在北方,‘个’起而代之,‘只’的应用范围缩小,但是在南方方言如吴语中仍旧保留了早期‘只’的用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7.
当下,最牵动广大干部政治心绪的,无疑是地方各级党委的大换届。这次换届,省市县乡一起集中,又正值"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和干部队伍整体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动作之大、意义之远、影响之深为历次罕见。更让人关注的是换届框架下展开的一系列改革目标,如领导职数不精简、干部推荐考核方式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调整、民主选举尝试等都纳入了换届远景规划。  相似文献   

18.
"醮""蘸"两字,酷似双胞胎,区别仅在有无"草字头"。如一时疏忽,极易出错。2011年6月26日《解放日报》"朝花"副刊标题"笔醮深情颂‘先锋’",即为一例。揣摩文意,此处的"醮"当用"蘸"字才对。"醮",音jiào《说文·酉部》:"醮,冠娶礼,祭。从酉,焦声。"酉为盛酒器,亦古"酒"字,故酉部之字皆与酒有关。"醮"本指古代冠礼、婚礼的一种敬酒仪式,受礼者  相似文献   

19.
图书市场中,一股"不正"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本书一旦在畅销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引起业界瞩目,随即会引来一系列"跟风",从书名、封面到内容,甚至连版式都会极其相似。这种现象的日益突出,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盲目的跟风、相似的题材,直接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诗学中,"象征"与"兴"有着某种的相同,"兴"与"象征"都具有"依微拟义"的相似性,同时,兴象之"象"与象征有着相近似的关联。但两者应文化背景与诗学价值不同,又有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