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直接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起点,但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又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摆脱了柏拉图过于沉溺的理想主义色彩;针对当时希腊城邦的日趋没落,柏拉图认为社会应该是整齐划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应是多元化的;柏拉图提倡公有制,亚里士多德主张私有制;柏拉图提倡人治,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柏拉图注重演绎,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归纳。 相似文献
2.
3.
孙晓霞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4):91-92
从关于美的理论,艺术模仿论,以及艺术与伦理的关系三个角度,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并着力于强调艺术与人的关系,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中对人这个艺术创造主体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4.
原宗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92-94
正义是个古老的词,在古代西方,它与公正、公平等具有同程度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古希腊传统正义观基础上,通过对奴隶主阶级统治经验教训和当时社会实践的总结,提出了其独具美德意蕴的正义观。本文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从分配正义的原则及价值证明、分配正义与纠正正义之间的矛盾以及分配正义的局限性及启示等视角对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3):37-41
柏拉图的政治学说是政治化了的伦理学,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偷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维正相反,他通过批判其师柏拉图而回归到苏格拉底的立场,换言之,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维更接近于苏格拉底道德优先的原则。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政治思维更明显地趋向于形而上层面与形而下层面的对立,趋向于精神世界与行为世界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郭剑雄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经济规范,即经济活动的依据,亦即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判据。古希腊思想家持有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观。由这种价值观决定,他们对待经济生活的态度也是道德主义的,即总是以道德的标准未要求经济、规范经济。这种道德主义的经济规范所能认同的合理经济形态只能是自然经济,它既是自然经济客观存在的价值反映,又为自然经济的合理存在提供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7.
陈全柏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11(1)
公民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古希腊城邦孕育了最早的公民观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最早提出公民理论的学者.作为西方公民理论的源头,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思想涉及到公民与城邦的关系、公民资格和公民政体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对今天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全柏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6-99
公民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古希腊城邦孕育了最早的公民观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最早提出公民理论的学者。作为西方公民理论的源头,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思想涉及到公民与城邦的关系、公民资格和公民政体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对今天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侯冬梅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5):31-32
亚里士多德公平理论是古希腊公平理论的典型代表,通过介绍其公平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给予客观的评价.以期对当代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曾文怡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103-104
高校德育的现代化是社会和人的现代性特征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而德育理念的现代化是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先导,是德育现代化的精神。高校德育理念现代化则通过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来体现。 相似文献
12.
王光森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7-129
“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这不仅是中国德育教育界的认知,也是加拿大高校的做法。在倡导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加拿大高校并不要求教师对学生强行灌输道德准则,也不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是采取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方式,创造各种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对我国的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构建转型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承接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文章主要研究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涵的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和一些优秀道德精神,认为它们对于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曹世敏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4):21-27
本文对道德教育文化研究作了总论性的分析和探讨,道德教育文化研究是教育文化研究的一种深入,不仅是对教育文化研究题域的一种拓展,而且是对教育文化研究内在规定性的一种推进。文章具体探讨了如何对待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的既有研究、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时代意义、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两大前提和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立意等4个基本问题,强调指出,明晰研究的文化立场、深化教育(道德教育)与文化的联结、张扬文化内在的批判精神,是破解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中种种理论假象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其学术水准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15.
隋步景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60-61
教师职业道德 ,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处于统帅和灵魂的地位。因此 ,要正确认识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创造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 ,建立师德教育的动力机制 ,将师德教育纳入校本培训 相似文献
16.
郑膺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67-70
本文主要结合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对德育的对象、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德育的过程,更应注重道德的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德育的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7.
谢瑞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110-112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德育工作的成效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 2 1世纪德育方法创新的思路与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豹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9(2):164-167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一是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理论前提;二是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依据;三是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目标。通过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莫飞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2):59-62
“德育场”作为自然场的派生物 ,其本质特征是重视德育系统与过程中各要素的能量、信息辐射、吸引力以及相互作用 ,与传统德目主义、整体主义德育模式的“控制”、“强化”教育相比 ,场思维的德育模式更重视对德育对象的民主诱导和德育过程的双向互动。德育场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子 ,吸引子按其价值取向可分为主导吸引子、辅助吸引子、异构吸引子 ,它们彼此按照耦合原理、役使原理、涨落原理与自发对称破缺原理进行运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