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以后塘浦体系瓦解,吴淞江地区的泾浜体系开始发展.原适合宽大塘浦的大闸开始被适合泾浜的坝堰所替代.由于河流的淤塞,大闸逐步走向衰退,豪强势力也利用坝堰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局域社会.到明代,由于吴淞江进一步淤塞和丰水环境的改变,坝堰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大闸的建设成本和维持成本都很高,明代的大闸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2.
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宗族以九族为限,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宗法共同体。强宗大姓是乡村社会的支配力量,他们把持乡里政治,影响州县行政,成为相对独立的集政治、经济、武装于一体的社会单位。宗族问题对两汉王朝而言,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也是导致东汉王朝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乡村社会资本生态:动态发展中的共存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转型带来了转型乡村社会的情态。在此催酶诱化之下,乡村社会资本也就由单质同一性转向了异质多元性局面:既有传统社会资本,也有现代社会资本,更有处在亦新亦旧、新旧杂陈中间状态的社会资本。它们共同汇聚于乡村基层,使得社会资本生态呈现出多元一体关系中的动态发展。乡村社会资本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表明,两者并非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同时也昭示出乡村社会应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进行建设性的建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狭窄选择。这就要求人们在对乡村问题(包括社会资本)考量时需要打破既成的发展主义的思维范式和二元论的思维取向,真正在破除非此即彼模式中去蠡测转型乡村社会的实在,惟有如此才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展现出来并阐释清楚。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美学视阈来看,乡村生态具有多样的生态功能和丰富的文化美学价值.作为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是经过历史人文积淀所形成的生态存在,是自然美、社会美和建筑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乡村自然生态既以原生态和本真性而显现其魅力,又以人类合理改造利用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展现其风采.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和生态审美教育对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社奈的时间,古来记载不一,《礼记·月令》只记着社而无秋社,或以为"今本《月令》已佚秋社句"。实际上,由于汉初是以建亥元月为岁首,腊月为秋九月,秋社与腊祭合而为一,因此不见秋社的记载,武帝复用夏历,春社、秋社又归完整。汉代乡村中,虽然官方仍强调以里至社,但社已逐渐与官方体系的里相分离,成为民间组织,并有自己的社宰、社祝、社祭等等。与之相应,春、秋两社形成了社祭与娱庆的统一,成为民间感大的公众性节日。这些都对汉代乡村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态通论》提出了社会生态大系统概念,阐述了生态体的内涵及其运行规律。生态资源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学主要观点进行了反思。人类社会经历了礼治社会、法治社会、机治社会。机治社会是以自然规律和社会运行规律为主导,以平等竞争和自由竞争为特征,通过激烈引导、有序竞争和整体协调的方式,实现治理的一种社会运行形态。生态社会治理方式,会逐渐被多数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道路修建、厕所改造、污染治理、旧房改造等措施,许多地方的村容村貌已大为改观,各种类型的美丽示范村不断涌现。然而,部分地区还存在自然环境破坏、文化环境败落、审美人格蜕化等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富而美”的更高目标着眼,我国目前的乡村建设,应在算功利性的“经济账”的同时,重视超功利的“审美账”,加强审美智能投入,在审美生态建设方面下功夫;应在挖掘乡村审美文化资源、维护乡村审美文化载体、组织乡村审美文化活动、建设乡村审美文化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应结合“乡村”与“中国乡村”的实际,采取得当有力的措施,激发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促成审美环境与审美人格之间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唯有如此,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不断深化、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8.
韦姿 《南方论刊》2020,(10):47-48+55
在我国人口组成之中,农民占据绝大多数,因此加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在乡村治理过程之中,社会资本以其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等一系列特点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在乡村治理过程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社会资本作用,加强社会资本培育,创新社会资本载体投入,重视社会资本塑造积累,同时还需要将社会资本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之中,以便发挥社会资本潜力,推动我国乡村治理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生态意识在新世纪乡村叙事中的彰显拓展了乡村叙事的书写空间、丰富了乡村叙事的主题内蕴,提升了乡村叙事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一创作主题的兴起,在更深的意义上表达了新世纪乡村叙事写作者对乡村人文生态、乡村人的精神生态困境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乡村社会管理出现利益主体多元、管理内容复杂等特点,传统的乡村社会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乡村社会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全面发展的根基之所在,其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于乡村社会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创新乡村社会管理追在眉睫。现阶段,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形成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在特殊的空间和时间内对民众的生产生活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内聚力和认同感。在青海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的社会控制功能,不仅表现在精神道德规范层面,还决定着不成文的程式化规则,影响着乡村社会舆论和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2.
乡村生态养老是指老年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能够满足自身养老需求,实现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方式。文章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从乡村自然环境、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养老环境和乡村养老政策四个维度构建了乡村生态养老评价体系,运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研究发现:乡村养老政策占据重要地位,旅游景点条件、网络通讯设施、医疗条件、税收减免政策等指标权重较高。基于此,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乡村社会资本:村民小组治理的“社会植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民小组是乡村社会的底层组织,它的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村民小组治理深受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乡村社会资本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作为"社会植被"的乡村社会资本曾经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要实现村民小组的有效治理乃至善治,需要"再发现历史",恢复和再造社会植被.  相似文献   

15.
李莉 《中文信息》2013,(7):121-121
文章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进行了系统论述,同时指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文章重点提出宁强要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用生态的思维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为美丽中国、美丽陕西建设书写属于汉水之源、氐羌故里的美丽篇章。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的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冲突和困境,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蓬勃发展的社会资本理论为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途径,本文从经济、政治以外的非制度性因素分析我国乡村治理问题,从而认识社会资本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宋代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宋朝乡村社会中 ,乡里和都保甲制的头目 ,宗族和家族的族长、家长和房长 ,一部分居住于乡村的形势户、士人和一些僧道 ,构成宋朝的乡村精英 ,并成为介于专制政府和乡村广大民众之间的中间枢纽 ,填补了国家行政和广土众民之间的“权力空隙”。这一社会群体在两宋时期的社会控制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既体现出国家行政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的努力 ,又显现出国家对乡村社会控制的强化 ,而所有这些都对赵宋王朝的长期延续和社会发展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8.
王思斌 《东岳论丛》2022,(1):169-175
在中西部农村的乡村振兴中,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是一项重要任务.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包括修复性再生产和发展性再生产,是对乡村的强基增能,需要政府、乡村居民、社会力量在发展社区经济、活跃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实施和发展公共服务、发展乡村社会资本等方面共同努力.新兴起的乡镇社会工作站应该承担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的职能,这也需要政策和制度设计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伴随着作为乡村社会基础的农户自身特点与行为特征的巨大变化,中国乡村社会也历经了相应的转变.这一变迁大致表现为:农户活动地域的变化使乡村由封闭变得开放;农户认同逻辑的变化使乡村由重情变得重利;农户自身特点的变化使乡村由礼俗社会走向理性社会.具体地说,在原子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是封闭的重视人情的礼俗社会;在集体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是全能控制的动员型政治社会;在社会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成为开放的情退利进的理性社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