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商隐一生以悲苦执着的政治追求创作了大量政治诗。然而在其政治诗的创作中 ,由于晚唐社会的悲剧使诗人不仅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 ,也孕育了“才命两妨”的悲剧命运意识和“人间桑海朝朝变”的悲观宿命意识 ,并使其政治诗创作浸淫在“爱君忧国去未能”的悲剧心态之中。本文从李商隐政治诗的创作心理历程分析了其政治诗悲剧创作心态形成的原因 ,揭示了诗人政治诗悲剧创作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2.
浮世本来多聚散——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心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凄美的爱情诗融会了爱情经历、人生感受、政治理想,体现了李商隐所郁结的悲剧心态,揭示了李商隐清醒的理性精神与人生困境的矛盾所形成的迟暮之感、间阻之悲、追求幻灭的悲剧心态。李商隐的爱情诗歌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足以引领世人重温李商隐的生命体验,感受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孤独意识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李商隐由于出身孤寒,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加之世无知音的寂寞以及感情上缺乏依托,因而具有浓厚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对其诗歌的句法、意象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商隐诗歌悲慨的情感底蕴,从而接续了汉魏六朝以来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人唐彦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其诗在继承温庭筠、李商隐创作特色的同时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对宋代诗歌创作颇有影响。从艺术风格上看,唐彦谦除效法温、李诗风的绮丽与凄怆外,又追求质朴深沉之感。从艺术特色上看,其诗讽喻悠远,用典精巧,语言典丽。从意义影响上看,其诗在诗意晓畅与用典深奥之间达到了美的平衡,收敛晚唐艳丽文辞,异于彼时诗坛的浮靡文风,影响宋初西昆体的写作,同时成为黄庭坚师从杜甫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温庭筠的七言律诗,作了比较研究。就诗的题材说,两人都以爱情、咏史、咏怀襟抱为抒写对象;以风格而言,他们七律中同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一为刚健悲慨、道劲苍凉之作,此以言志为主;一为柔靡婉转、含蓄朦胧之作,此以缘情为主。论文就以上诸点较其异同,进而揭示其七律创作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锦瑟>之所以扑簌迷离曲折隐晦,正源于作者复杂的创作心态,而那种复杂创作心态的深层,积淀着作者郁结日久的"情殇"情结,解开这一情结,对阐释<锦瑟>及与之相关的无题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本分析,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李商隐"情殇"情结的形成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论《古诗十九首》的悲怨情调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诗十九首》不仅以其圆熟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凉哀怨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本文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失意与执意的矛盾两方面分析了作者的悲慨心态及诗歌悲怨感伤情调形成的原因,并揭示了儒家文化在特定时代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王维努力开拓诗歌创作题材 ,努力实现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改变了当时诗歌创作风格比较单一的体制。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雄浑与冲淡的意境、风格 ;边塞、杂咏诗以劲健的风格为主 ;酬唱赠答诗的语言风格大多委曲、含蓄 ,时而风格洗炼 ;送别诗包含豪放与悲慨等风格、情调 ;咏史、闺怨、相思诗呈现典雅、纤 禾农、自然等风格  相似文献   

10.
“沉郁顿挫”是杜诗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与杜甫的创作心态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在杜甫丰富复杂的创作心态与诗歌风格中 ,有五种最为突出 ,其分别为 :目空风俗的自负心态与凌云健笔之美 ;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与深厚博大之美 ;氵项洞难掇的焦灼心态与激越苍凉之美 ;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与渊洄氵亭蓄之美 ;九死未悔的执著心态与悲壮崇高之美。这五种创作心态及其诗美特征的水乳交融构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诗美风格 ,这种美学风格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五四"诗人康白情崇尚自然美,以自然入诗,追求诗歌自然化和自然诗歌化理论,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崇拜".他在诗歌创作中借用自然崇拜来表达对自由人性的向往,抒发其追求自由的诗人心态,从而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辉映,加速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复叠是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辞格",有复辞和叠字两种,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李商隐诗运用复叠辞格表达了细腻深沉、含蓄蕴藉的感情,形成回环往复、音声纡徐、脉络婉曲的美感效果,具有含隐美、交错美、情味美等多重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诗作的隐义性历来多难索解。从创作心态角度进行研究 ,前人多侧重于常态心理而未涉及其变异心理。义山诗的变异心理表现为 :担心美好事物易逝的“强迫性感伤”情绪 ,压抑对婚姻的怨恨并将其转化为关爱的“反向形式” ,时有压抑性兴奋并将其雅化诗化为“性诙谐”诗作 ,只有在具禁止色彩的恋爱对象时才燃起“犯禁”的激情并在其影响下形成“忆内”诗与“恋情诗”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汉朝情结"是由唐太宗率先大力提倡和在创作中亲做表率而形成的,它整整影响了有唐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诗人们外化"汉朝情结"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个性,又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这一个"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15.
洛夫诗中的思致和情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夫坚持“以小我暗示大我,以有限暗示无限”的诗美追求,他对诗质的要求很高,认为诗必须提供一种有意义的美。这种美可谓为“有意味的形式”,是作者内在的气质、涵养、精神与艺术表达方式的圆融合一。洛夫的诗思是气韵生动生气灌注的,既血肉丰满又充满动感,其作品意蕴的繁复深邃和感性的丰盈充沛互为表里相依相托。思想的知觉化是诗人最得心应手的表述方法,也是洛夫诗歌创作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李商隐之涉花诗为研究对象,指出它们包蕴着丰富的内涵,高度浓缩了诗人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质。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并以此为核心蕴涵了对时代环境、政治局面、人生境遇的种种悲慨;呈现了诗人倍受挫折的种种情感印迹;体现了诗作形象生成的主观化倾向、象征意蕴和感伤之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艾青近半个世纪的诗歌创作和理论探索进行总体观照,深入考察了在他整个的创作历程中出现两次高峰和一次萎弱的主客观原因,对他各个阶段诗创作和理论探索的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和诗美追求作了深入地分析与探索,并对他的得失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张养浩不同题材、内容的诗歌创作 ,论述了其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或雄放奇崛、或平淡秀美、或质朴悲慨、或寄兴深微。他效仿中唐诗风 ,但不拘泥于此 ,而是博采众长 ,发展创新。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在元代诗坛上 ,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生当晋宋易代之时。此时的玄学早已发展成熟,郭象的“独化”论流行。郭象的“独化”论拔妙理于他人之外,认为真正的逍遥并不是逃避现实、背弃名教,而是不离人间而德合“自然”,标志着玄学自然观的最终形成。陶渊明接受了郭象的玄学思想并深化为自己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其诗是他受玄学思想影响的体现。这在陶诗中突出地表现为作者用玄学写诗、用玄学实践人生和对自然的深切追求。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在对最平凡的田园生活的描写中蕴含了无穷的意味和深长的美。诗人按照自己理解的玄学理论身体力行、实践人生,完成了诗化的人格,创意了人格化的诗,使玄学境界与诗歌创作水乳交融形成全新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介绍了美国诗人爱伦·坡的诗歌创作特点,即他的诗歌创作追求一种超凡的美。接着分析了其诗歌作品《安娜贝尔·李》,从这首诗的主题、音律韵式、意象等方面剖析了爱伦·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