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旅游者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并产生大量的旅游诗文。本文从悦耳悦目、悦心说意、悦志悦神三方面,对庐山古今旅游诗文审美感受的层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在姹紫嫣红的春日,去游览如画般的山水,感慨繁花似锦的美景;围坐在电视机旁为荧屏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叹息,欢悦……这都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表现。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得杂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美的认识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的感受、体验、鉴别、领悟、评判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享受。而高雅健康的审美享受又总是和道理情操  相似文献   

3.
人类审美境界形成的初始阶段 ,主要以崇利为基本形态 ,从工具和用具的改进与创新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人类审美境界形成的第二、第三阶段则分别以崇神、崇人为基本特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逐步形成独立形态的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 ,出现特定的审美境界。人类审美境界的内在层次有悦目悦耳、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等层次  相似文献   

4.
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唐登高“无我之境”:审美静观的极致“无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诗歌美学命题。“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5.
李白饮酒诗具有独特的艺术.从醉语、醉态和醉境三个方面突出体现了李白饮酒诗的独特的审美特征,醉语是心底波澜,醉境具有飞动的情思和朦胧的物象,而醉态更是独具特色的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理论中对审美和再现的境界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区分。翻译首先是个审美活动,也存在上述美学境界之分。在翻译中,译者是审美主体,面对的客体是文本。译者对文本的态度与再现方式造成了境界的区分。译者审美客体时,是“自失”还是客体冲击主体意识,译者审美再现时主体情感是隐现还是显现,决定译文的境界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过渡之境”可看作是“无我之境”的分支,译者再现时是以局部呈现,还是保留整体,指向模糊还是确定,决定是“无我”还是“过渡”。译文呈现的境界无优劣之分,皆是挖掘文本的“美的潜力”惟其美异也。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诗歌最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观照方式。王国维将中国诗歌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陶渊明奠基中国诗歌“无我之境”的艺术境界 ,这也是陶渊明对中国诗歌艺术的一大贡献。陶渊明之所以成为“无我之境”的奠基者 ,有其深刻的美学及文化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诗中类似“春草肥牛”、“无钩狂象”、“牛没马回”的字眼符号不下百个。这些符号不是枯燥干瘪、单调乏味、无形象可言的禅宗术语,而是富有愉悦。诚挚与自由的特色,充满真实内在创造的真理,且恂然“与感性有亲和力”的禅意符号;这是一种令读者悦耳悦目、悦心说意、悦志悦神的,能引人产生诗情画意的审美联想,深寓人生哲理体验的艺术符  相似文献   

9.
无我之境是中国特有的诗歌理论,它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王维在总结和提升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天赋,采用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达到了无我之境,代表着唐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不同空间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知与精神领悟,深入探究地域空间精神,能够更好地挖掘地域特色,传承、整合、提炼、升华地方文化,进而引导、强化、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实现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至悦志悦神的境界。旅游区空间精神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区域一体化,通过发展旅游凝聚国家精神。以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为例,对携程网游客评论文本进行感知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区的空间精神感知集中于空间特征、文化环境、感知体验三个维度;以黄河为依托的旅游区能够体现一脉相承的空间精神;黄河文明与民族精神是游客对旅游区文化认同的凝聚点;旅游区的空间完整性被行政区划割裂,导致空间精神的人为分离或虚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代兵器的剑,我们的先祖在实现其使用价值的过程中逐渐赋予它以丰赡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某种人文精神的象征,因而骚人韵士也便常将其作为固定的抒情意象摄入吟篇。太白诗中所透射出的"凌云剑气"是其全部歌吟之精魂,蕴聚着建功立业的英雄壮气,扶危济困的任侠豪气,同心急难的金兰义气,固穷守节的君子正气,傲世独立的隐者骨气,诛强恤弱的仁人怨气,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大唐王朝的勃然之气,华夏民族的浩然之气,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深刻的理智启迪。  相似文献   

12.
李白好大言,在诗中常常表现为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以及爱用艺术变形的手法,还表现为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意象的追求,因而形成其诗豪放飘逸的风格和瑰奇宏阔的美学特征.李白喜好大言主要跟他粗犷豪爽的个性和浪漫的气质密切相关,跟唐人豪迈自信、说话夸饰的社会风气紧密相关,还跟传为宋玉所作<大言赋>、<小言赋>和南朝至唐流行创作<大言诗>、<细言(小言)诗>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道教文化与李白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李白信道、学道、寻道、悟道的分析,阐明李白的道教信仰.道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与李白悟道的灵性完美结合,促使其山水诗具有人格化、神灵化特点,形成独特的仙灵化风格.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一生写过三首以大鹏为题材的诗。《临终歌》表白的是他的死亡哲学,即钟爱坦率、乐观、超脱的死亡态度。诗歌显示了他对终极现象的思考高度。《上李邕》则表现了诗人作为交游高手的特有的心态,反映了青年李白优良的心理承受能力,展示了诗人积极的生存活力,也是李白情商学和交际学方面行为能力高强的佐证。《大鹏赋》是李白的少年之作,本赋不仅是李白少年意志的折射,也充分阐释了他高超的判断力和勇于扩张生存地域的非凡气质。大赋突现了李白的基本的性格,是诗人卓越胆商的象征。李白在中国诗史上的巨大成就当然是其优越智商的产物,而其超绝的胆商和情商也占据了他诗歌创作过程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正是李白高超的判断力,勇敢的探险精神,高蹈天下、纵横四海的生存方式,为他高水平的诗歌创作奠定了重要的生活基础。三种大鹏,不仅表述了李白智商学、情商学与胆商学三方面的精神维度,其现代性也值得今人探究。  相似文献   

15.
对李白黄河诗的剖析、研究 ,论证了李白黄河诗的崇高壮美的刚阳之气 ,清新秀丽的柔美之气 ,以及想象联想、托物言志等方面的美学特征。同时 ,还通过对李白黄河诗“比”、“兴”、“夸饰”等手法的评论 ,丰富了诗人浪漫主义的总特征  相似文献   

16.
历来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多以诗歌内容为主,很少有专门从形式方面(包括格、律、韵)来研究的。这不能不说是李白研究中的一大缺陷。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混韵现象,说明对平水韵的改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部分乐府咏史诗,虽然在表面上具有与南朝相似的题材女性化、趋同化特征,却蕴涵有女性生命关怀意识;而其他大部分作品则全面恢复汉魏兴寄传统,扭转了南朝、初唐时期比较孱弱单一的格局,拓展了乐府咏史的题材,标志着盛唐乐府咏史进入了一个广阔天地。同时,其乐府咏史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多为旧题,但能恰当地处理复古与革新的关系,表现出独有的艺术特征。此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李白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李白诗歌中的"玉"物象多达三百多处,究其原因,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诗歌深深地烙上了玉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诗作极其丰富,李白从未自编诗集,唐代也没有一种渊源有自的李白诗集定本流传下来。因而李白诗歌的文本面目常纷繁杂乱。通过比较诸多李白别集版本和选录李诗的各类总集,考辨出李白乐府诗《蜀道难》文本有三十一处异同。文本在流传过程及后世阅读接受中的真实面貌差异较大,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李白《月下独酌》不同英译本在形、意、神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表明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但这种创造性移植也有一个原则,即“力求近似”,在形式与意义近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文章旨在找出中诗英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