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被古人比作“西施”,被今人称作“东方日内瓦”的杭州西湖,吸引了古今中外多少游人,为她留下万千首动人的诗篇.这万千首歌咏西湖及其附近名胜的诗篇中,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一首,要数初唐的《灵隐寺》了:  相似文献   

2.
《今日南国》2006,(7):62-63
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于1943年在上海《旅行杂志》上撰文介绍说,西山浓阴蔽天,"很像杭州的云栖竹径,又像灵隐寺的飞来峰,但树木的种类之多,姿态的清奇,又比灵隐好多了".  相似文献   

3.
《水经注》举水条的复原陈再勤1郦道元创作《水经注》时,今鄂东举水流域是蛮族分布区。举水是《水经注》中叙述较详细的河流,今本《水经·江水注》(卷35)举水条云:“举水出龟头山,西北流,迳〔蒙〕龙戍南,梁定州治,蛮田超秀为刺史,举水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  相似文献   

4.
近来浙江省出版的一些书刊上,介绍杭州西湖名胜的许多文章,几乎都认为古代的明圣湖就是今天的西湖.又《光明日报》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第一版《伟大的祖国》栏内登载的《春到西湖》说:“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新编《辞海》在《明圣湖》条也说:“古湖名.即今浙江杭州市西湖”.  相似文献   

5.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名山,古史、神话和文学著作如《离骚》、《吕览》、《淮南子》、《山海经》等书都提到过它。古人认为,不周山在中国大西北的昆仑山附近。近年来,有人提出不周山在幽燕,或在山西。笔者认为不周山应是晋西南永济县境内、靠近黄河弯曲处的蒲山。今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6.
杭州位于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运河南端,西湖之滨.襟江带河,风景美丽,是我国六大古都和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浙江省省会,是名闻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为使人们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去,兹将杭州的历史沿革作一番考述.从本世纪30年代以来,在杭州近郊良渚、老和山和半山附近的水田畈,先后发现了原始  相似文献   

7.
《今日南国》2006,(7):62-63
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于1943年在上海《旅行杂志》上撰文介绍说,西山浓阴蔽天,“很像杭州的云栖竹径,又像灵隐寺的飞来峰,但树木的种类之多,姿态的清奇,又比灵隐好多了”。桂平西山位于城区西郊1公里许,海拔600多米,远看如荷叶倒置,郁郁葱葱,俨然穆穆群山之主。早在公元6世纪初,西山便开始成为人们游览休憩的场所。山上怪石嶙峋,万木峥嵘,流泉飞  相似文献   

8.
《西湖七月半》作者张垡(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市)人。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出身于官僚家庭,为人傲岸,不同于流俗。明亡后,“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隐居剡溪附近的小村里,过着游山玩水、读书品艺一类的生活。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环文集》、《石匮书》等。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生动地记叙了杭州人于中元节(七月半)游逛西湖的情景。寥寥几笔,将达官贵人、豪富无赖和追求风雅的人的情态,描摹尽致。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赞赏的风雅,也不过是当时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罢了。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云林”杭州灵隐寺为什么又称“云林禅寺”?据《西湖民间故事》介绍,康熙皇帝玄烨南巡时,灵隐寺老和尚请他题块匾额,他提笔一写,“雨”字头写得太大,以致“靈”字写不下了,侍候在旁边的大学士提醒他改写成“云”字,这就是“云林禅寺”的来历.当然,玄烨并不是这样昏庸无能的.至于“民间故事”那样写,不过以此来刻划封建统治者之不学无术,但它毕竟不是历史.  相似文献   

10.
戴良年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良,字叔能,浙江浦江人。以其家世居浦江九灵山下,故自号九灵山人。晚居四明,又号嚣嚣生,复号云林。据赵友同《故九灵先生戴公墓志铭》(见《九灵山房集》所附《九灵山房外集》,下简称《墓志铭》)、《明史》卷二八五《戴良传》(下简称本传)。《九灵山房集》(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  相似文献   

11.
因“湫”与“狄”二字形近,《水经注·沔水》将“湫城”讹写为“狄城”。《水经注·沔水》所记“湫城”与清华简《楚居》中的“湫郢”为同一楚地。根据《水经注·沔水》对“湫城”地理位置和周边水系的记载,可以将“湫城”定位在今湖北省钟祥市长寿镇长寿古城遗址,这里也就是《楚居》中的“湫郢”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湫郢先后成为楚国军事重镇、贵族封邑和楚王避居的行都。  相似文献   

12.
杭州得名大约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了①。西湖的历史呢,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 西湖最初不是湖,而是浅海湾。包括今日杭州城区一都在海湾之内。近年来市区钻孔所得的地质资料表明,西湖与杭州,在地质年代第四纪(约二百万年前),是一个面临大海的海湾。例如,从拱宸桥附近钻孔得知,地下三十至五十米沉积的底部,存在厚约三至五米的砂砾层,其中有滨海生物的贝壳,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②。 浅海湾变成今天波平如镜的西湖,居民稠密的市郊,沧海桑田,经历漫长。探古溯源,今天我们登上北高峰俯瞰遥望,还可看出一个西湖轮廓。三面环山…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湖并非杭州一处。据统计,全国共有36处西湖。清《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又六,惟杭州最著。”这36处西湖,在《永乐大典》中有记载,其中浙江9处;广东、湖南、四川各4处;福建、江西各3处;河北2处;广西、云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各1处。真可谓“西湖遍天下”。而风景较为著名的除杭州西湖外,还有安徽阜阳西湖、福建闽侯西湖、湖北天门西湖、浙江严州西湖、广东惠州西湖。我国西湖有三十六处@劳川  相似文献   

14.
南宋瓦舍文化是南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杭州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资源。南宋时杭州瓦舍文化非常繁荣。据《繁胜录》记载,杭州城内与城郊有25处"瓦子"(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7页),  相似文献   

15.
古代沅水五溪地区,近世以为广大到整个沅水中、上游,并将今上游之巫水、渠水视为古五溪之中的雄溪、■溪。据《后汉书》、《水经注》及方志等资料考证,古五溪地域恐只限于沅水中游西部一带:雄溪、■溪应是今沅陵境内的大晏溪和明溪。  相似文献   

16.
湖北荆州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一枚法律文书残简记录了四个地名。四个地名均在陇西郡西部边塞,而且按照交通路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表明残简载录的法律条文可能与边塞管理或交通路线有关。依照残简四个地名的顺序,结合《后汉书·西羌传》,可以判定秦汉氐道在今甘肃省宕昌县城附近。秦汉氐道方位的落实,可知汉代曾将今宕昌县、礼县境内的清水江对应为《禹贡》漾水,将今岷峨山北段对应为《禹贡》嶓冢山。汉代另外存在把今天水市齐寿山对应为嶓冢山的意见。这种分歧可能展现了不同流派儒生对《禹贡》地名理解的差异。魏晋以后,为配合今齐寿山为《禹贡》嶓冢山,又出现了将今永宁河对应为《禹贡》漾水的意见。时至北魏,又把嶓冢山安放于今陕西省宁强县,把漾水对应为今大安河。漾水、嶓冢山观念的不断转移,与历代对汉水源头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或由于杭州西湖山水景色的秀美,或由于历朝当政者的大力扶持,或由于杭州西湖经济的繁荣,或由于杭州西湖崇佛人群的大量存在,数目众多的庵堂寺观相继结庐此处,把杭州西湖点缀的如梦如幻,折服了一代又一代深怀佛教情结的文士,纷纷倾情歌咏之,他们诗作中的杭州西湖印象,总是美得那么宁静空灵,美得那么超尘脱俗,而佛教就是成就杭州西湖之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缺少了佛教的融入,杭州西湖已经不再是他们印象中的杭州西湖了。  相似文献   

18.
杭州西湖湖山风景是南宋时期临安皇家造园活动的重要源泉,其中的"西湖冷泉"是南宋皇家园林写仿西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献考证、图像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南宋临安皇家园林中的西湖冷泉写仿现象的动因、效果及意义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南宋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籍对于伊水正源的记述含糊不清,今伊河与古代伊水多有混淆。对《水经注》、乾隆《嵩县志》等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古代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认为小河为伊水正源,迟至清代今伊河为伊水正源的看法被逐渐接受。据上结论,《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清《河南》所绘伊水正源有误。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李渤,于宝历元年(公元八二五)二月来到桂林,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他在桂林四年,曾为桂林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并留下了许多遗迹,如今的隐山、南溪山就是他在的时候开的,诗人吴武陵作的《新开隐山记》和李渤自己写的《南溪诗序》都说得很详细。我们这些后之游者是不应该忘记“伐棘导泉”的开辟者李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