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的反腐败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重视加强党内教育,强调要从思想上警惕腐化倾向;邓小平从制度上透析腐败成因,指出廉政建设还是搞法制靠得住些;江泽民在总结建国以来反腐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把反腐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指出反对腐败关键是要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及人性问题的时候指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长期以来,不少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对“具体的人性”、对“带着阶级性的人性”的强调,就是对一般人性的否定,又认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具体的人性”,就是指人的阶级性,也就是指“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这种看法,可以表示为:“具体的人性”=阶级性=“带着阶级性的人性”。 其实,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具体的人性”,是在否定“抽象的人性”这个意义上对人性这个概念所作的科学解释。所谓“抽象的人性”就是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社会联系和历史环境,抽象地、孤立地把人看作“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类”。正是针对这种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执政党依法执政的思想 ,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治党和执政方略的法治选择。依法执政所依之法应当是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只有依法执政才能解决“以党代法”等问题 ,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邓小平关于执政党依法执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它强调必须加强党内的民主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和党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围绕"党的团结和统一"的党内和谐目标,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正确开展反倾向斗争,强调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紧抓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对党的监督,探索和促进党内思想和谐、组织和谐、作风和谐,并把党内和谐落实到重视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建设中.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其党内民主建设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具有“路线一方法一策略”的系统性。从路线角度看,毛泽东强调以坚持群众路线为准绳,以反对官僚主义作风为抓手,培育党内民主的政治氛围和制度框架;从方法角度看,毛泽东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实现党内民主的有效手段,党员的民主参与是实现党内民主生活有效性的基础;从策略角度看,毛泽东特别注重党内监督,将反腐廉政建设作为保障党内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条件。这三点正体现除了有效实践才是毛泽东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毛泽东改革理论的新发展饶发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奠基人。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就从多方面对社会主义改革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改革的理论。但由于后来“左”的倾向逐渐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一直占...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其改革是自我调整和完善。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社会主义的改革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毛泽东的改革思想受“左”的倾向的困扰,未能付诸实施。而邓小平不仅恢复了毛泽东的改革思想理论,而且具有重大突破,并使其成为全党认同的理论,从而付诸实践。邓小平对毛泽东改革思想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在对改革的认识上,克服了“左”的僵化思想;二、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把改革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上;三、视改革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四、将改革的镜焦直接对准到僵化体制的根本转变上。  相似文献   

8.
“学习邓小平思想”是本期推出的重点栏目之一。李瑜青撰文认为,邓小平理论视角与毛泽东理论视角有所不同。毛泽东着重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邓小平更强调生产力解解放。商孝才的文章则就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论述。另外,对邓小平的富民思想,邓小平的理论思维特点,以及邓小平关于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组论述,也各有见解,予人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党内民主观的基础上,江泽民结合党内民主建设的新特点,从新的视角对发展党内民主思想进行了论述,主要表现在:突出党内民主的战略地位,强调发展党内民主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党内民主监督、积极推进人民民主的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建设和国家民主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运用上扬弃了毛泽东晚年的哲学思想。毛泽东注重斗争性,而邓小平则注重同一性;毛泽东注重根本质变,而邓小平注重部分质变;毛泽东注重“弃”,而邓小平则注重“扬”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下三上",这都和毛泽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始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感情。1933年,邓小平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第一次"下"。从1935年到1966年,是毛泽东把邓小平提拔起来的第32年。从1966年到1973年复出,是邓小平的第二次"下"的8年。邓小平的"二上"是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了一定醒悟,决定让邓小平重新出山。邓小平的"三下"是个"伟大的悲剧",但毛泽东最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没有听从"四人帮"的意见,相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以观后效",为邓小平更辉煌的"三上"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从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具体内容、社会作用等方面看,两者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不能完全融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理论思想却在这些方面是先后相继、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一以贯之的,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可以水乳交融地融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共同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党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很明显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属于理论基础性质的指导思想 ,而“三个代表”则属于现实的具有直接意义、行动规范作用的指导思想。为了语言的简练和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层次性 ,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合并、概括、抽象为一个新词组、新概念———马列毛邓理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很明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属于理论基础性质的指导思想,而“三个代表”则属于现实的具有直接意义、行动规范作用的指导思想。为了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层次性,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合并、概括、抽象为一个新概念——马列毛邓理论。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问题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此都非常重视。毛泽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中国现实,提出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思路和方法。邓小平、江泽民加以继承和发展。通过对三代领导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态度的分析,可以得出正确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几点规律性认识,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方针。毛泽东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辩正关系的原理出发 ,强调了独力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定作用。邓小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坚持了毛泽东这一思想。他不仅科学界定了独立自主的内涵和外延 ,而且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统一起来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 ,给毛泽东思想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先后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三者之间既前连后继、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与时俱进。本文强调应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纠正“毛泽东思想过时论”、“邓小平理论背离论”、“三个代表无新论”等错误观点或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下,在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创造并不断发展党的建设"法宝"思想,从革命制胜法宝到党的思想路线、做好现实工作、兴国立国强国等战略高度,把解放思想、方针政策、基本路线等创造性地发展为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的重大法宝,并运用这些法宝思想对我们党、我们国家进行指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重视矛盾双方的不平衡,而邓小平更注重矛盾双方的平衡。毛泽东和邓小平一生都注意照辩证法办事,但毛泽东晚年仍坚持斗争哲学;邓小平则成功实现了由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的伟大转变。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并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推进了辩证法,创造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