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晨 《北方论丛》2001,(5):37-39
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考察,《史记》中充分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诗经》观,《史记》与《诗经》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史学角度看,《史记》不少处借鉴利用了《诗经》,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又评论探究了《诗经》的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典籍,探求《史记》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2.
《诗经》学的神圣化与元代《诗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南宋至元的一二百年间,我国的《诗经》学发展经历了一段十分特殊的历史道路。由于理学家的介入,南宋开始,出现了对《诗经》及其研究的神圣化,并以直接、间接承继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诗学为荣耀。有元一代紧承宋后,自然也就形成朱熹一家之学独擅的局面。元代诗学唯宗朱传,少见异说,严重流于封闭化和狭隘化,极大地束缚了元代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最终导致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少有创新,实在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3.
《毛诗正义》虽属传统的解经范式,但其对《诗经》艺术表现特征的总结引人注目。在情志合一、直言非诗的理论基础上,它对《诗经》之章法结构、用韵情况、赋比兴手法等做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毛宣国  王璐 《云梦学刊》2010,31(4):95-101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美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在多个学科和领域都有开拓,《诗经》研究也不例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诗经》的读法问题,对《诗经》作文学、历史、应用的多重解读;第二,以《诗经》为范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感表现方法;第三,从时代、心理、审美趣味的变迁出发,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外,梁启超的《诗经》考证,由于注重材料搜集和归纳方法的运用,也取得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李婵  徐传武 《东岳论丛》2011,32(3):126-128
《诗经》中有三十余篇诗歌涉及玉文化,内容包括玉饰风尚、玉的象征及比喻意义、玉作礼器、美玉馈赠、修治玉器等,从中可看出周代玉文化的特点,即玉器的人性化特征得以确立、"玉德"成为道德标准、玉器得到广泛使用、治玉工艺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唐代叙事诗的兴盛是唐诗全面繁荣的一个表现,很多叙事诗蕴含了丰富的传记文学因素.唐代叙事诗浓郁的传记色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抒写身世蕴含传记因素;诗前小序直抵人物传略;诗传并存体现传记性质.  相似文献   

7.
朝鲜上古诗歌对<诗经>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诗歌主旨表达、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情感抒发模式的运用等方面.深入剖析<公无渡河>、<黄鸟歌>、<龟旨歌>三首朝鲜上古诗歌,可以对此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薛富兴 《阴山学刊》2005,18(5):5-10
尽管《诗经》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审美观念却大有可观。它们数量众多,涉及到广泛的审美领域:既有一般性观念,也有特殊性观念;有男女,有物我,有内外;有兼言,有专称,似足以形成一小小的审美评判系统,足可显示先秦中华早期审美意识之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诚然,作为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百科全书,它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研究道德伦理方面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因此,以当代大学生关于爱国、亲情以及爱情等方面作为论文分析的切入点,以文化角度对《诗经》中关于爱国情怀、淳真亲情以及文明爱情等诗句进行研讨和提出建议,从而引导当代的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爱国、认识亲情、认识爱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荀子《诗》学与先秦"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战国末传道兼传经之儒,其《诗》学与《毛诗》非属同一系统。他一方面阐释经典喻意,推进《诗》的经典权威化进程;另一方面又以《诗》证礼,推进礼的制度化进程。其通经致用的基本精神,为汉代今文学派开启了先河。荀子当撰有"诗传",《荀子》中存有的两种"诗传"的迻录文字,披露了荀子"诗传"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2.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相似文献   

13.
郑杰文 《文史哲》2006,(1):59-65
《墨子》引《诗》与“汉代四家诗”各本相应篇章对校,有40%左右的语句差别、10%以上的字词差别,另外还有名称、章次、句次差别等,这说明在《墨子》成书与流传的战国时期,《诗三百》有多种版本在流传。墨家引《诗》,遵循着“以《诗》为史”和“以《诗》为训”的《诗》学观念,论《诗》时没有“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这与儒家解《诗》论《诗》时所奉行的“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与儒家《诗》学观属于孔子开创的“诗教《诗》学系统”不同,墨家引《诗》解《诗》论《诗》所展现出的《诗》学观,应属于传统的“历史《诗》学系统”。  相似文献   

14.
檀作文 《齐鲁学刊》2001,(1):101-108
汉、宋诗经学在说诗体系上的不同体现在四个方面:在文本阐释上,诗汉学主张依《序》说诗,诗宋学主张求诗本义;在文本性质上,诗汉学认定《诗三百》为政治美刺诗,诗宋学则认定其为一般抒情诗;在对“赋比兴”之“兴”的认识上,诗汉学取义,作道德和政治比附,诗宋学则不甚取义,将之认作文学修辞的方法;在《诗》之用上,汉儒重视其对个人行为加以外在规范,宋儒则重视其对个人内在情操的陶冶。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河南地域的诗篇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其中既有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又有青年男女执著纯真的爱情,还有中原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所有这些不但对研究古代河南的民风民俗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在各个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原民歌在《诗经》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诗经学史上,对于"兴"这一概念,两千多年来的主流阐释是作为一种"诗的表现手法"来看待的。但这种解释并不符合《诗经》中"兴"的文本实际。正确的解读为:"兴"在《诗经》中是一种独特的抒情诗歌体裁。这种体裁的诗歌在现存《诗经》中共有46首之多。在题材类型上,兴体诗分别抒发了喜乐愉悦之情、忧愁感伤之情和思乡怀人之情;在艺术特点上,兴体诗惯于用第一人称直抒忧乐思念之情怀,重点使用借代、借喻、象征以及反复、应和的修辞手法,并在内部章节和语言运用上呈"连珠"型结构特征,从而使它与《诗经》中另外五种体裁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区别和对照。  相似文献   

17.
《诗经》在先秦有彬彬之用 ,在汉代被“经”化而有经世之用 ,在魏晋南北朝其“经”的身份受到冷落而在隋唐又被重视 ,在宋代被重新阐释而有治心之用 ,在元、明两朝其“经”位再度中衰而重视对其诗歌性品评 ,在清代“经学”盛起而其“经”位也因此有所振起  相似文献   

18.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各自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民俗的最可靠的原始性文献之一。通过对《诗经》的服饰民俗研究,可以了解古人们的生活习俗,透视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生殖崇拜密码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中有不少诗篇里潜藏着生殖崇拜的密码,在自然与文化的联系中有其特定的隐喻系统。它们以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作为生殖崇拜物,象征着过古先民对生殖繁衍能力的崇拜,表现出远古先民对人口再生产问题的关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