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语用推理基础,将交际定义为明示—推理行为,真实地反映人们的语言能力,深刻揭示出言语行为的理解过程和心理机制,为日常交际活动中的会话含义提供了多视角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语言.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具有指导作用.依据关联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解释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更好地顾及读者的认知,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3.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交际中话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是语境动态构建的过程。明示交际行为能激活听者大脑中的相关语境假设,用以构建与话语最大关联的心理表征,减少信息处理的认知努力,这是包括语调在内的各种明示语言手段对话语意义语用推理进行制约的认知心理理据。以此为出发点,从重音分布、调群切分和调型选择的三个角度分析了英语语调传递的信息对话语意义推理的认知导向。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话者用以理解话语的唯一标准就是关联性。本文试图阐述关联理论关于语言交际中的明示———推理模式,探讨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模式的哲学基础,并指出该模式对以往语用推理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及其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明示语言标记,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契关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话语标记语没有逻辑属性,编码的是程序信息,不涉及话语概念表征的内容,但对处理话语的命题意义起语用制约作用。文章依据关联理论,从认知推理的角度探讨了话语标记语and在自然语言交际中丰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从语用角度论证了玩笑话语的理解与语用推理的密切关系。玩笑话语的间接性、非规约性和语用蕴含的必然性决定了其理解离不开语用推理。而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以其对交际话语的强解释力成为语用推理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框架。所以本文拟基于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对间接玩笑话语这一特殊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尝试性分析。以期得出基于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会更好地解释玩笑话语。  相似文献   

7.
双关语的语用解释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关语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对双关语的解释和翻译是解析文学作品的难点.从语用认知及关联理论分析了双关语的理解过程,并从语用翻译的角度探讨了双关语的三元翻译理论,提出双关语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双重推理活动,是译者对双关语原话语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译语文化和译语读者期待的一个估计过程.  相似文献   

8.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用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范畴理论是对传统范畴观的批判发展而来的,从语用角度上来看,一些语用预设由于也同样具有相似的特征或属性,它们也能构成各种各样的语用预设范畴,并表现出原型结构,它们和概念、句法原型结构的不同是前者属于言语中的语用范畴,后者属于语言中的语义和语形范畴。语用预设的原型结构的各成员作为一种隐前提参与缺省推理和非缺省推理,缺省推理的隐前提是原型结构中的典型成员,非缺省推理的隐前提是原型结构中的非典型成员。从语用预设的原型结构出发,可以比较好地解释语用预设的不同选择以及一些语用预设的“看似不合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语用含糊在实际交际中并不含糊,其交际意图往往是明确的.从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建立语用含糊生成与理解的认知语用模型,可以对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使用进行合理的阐释.说话人往往顺应其交际意图而选择使用语用含糊,而听话人通过明示—推理模式便可实现说话人语用含糊交际意图的互为显映.  相似文献   

10.
人类大脑中存在认知、习得和使用语言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先天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人脑中的语言系统是典型的语块聚合。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各个系统、语块既有领域的特殊性和相对稳定的神经回路,又互通互联、环环相扣、动感谐振,是复杂程度极高的、近乎可分解的动态过程。二语的认知、理解、习得是语言在大脑中的推理、加工活动,同时也是意义的表征过程和认知模块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模块性理论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从乔姆斯基提出模块性理论到福多的心理模块性,模块性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模块论者把心理和图灵机进行类比,认为心理本质上是符号操纵装置,认知运算是依据句法结构进行的。通过与图灵机原理进行类比,对句法加工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句法加工是模块性的。  相似文献   

12.
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科学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现正进入了一个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的新阶段,其中一个趋势是对认知的研究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概括,建立心智哲学。20世纪的第一哲学是语言哲学,21世纪的第一哲学则是心智哲学。心智哲学不再将语言活动看做哲学直接面对的研究对象,而是把语言活动看做心智活动的反映,心智活动才是心智哲学研究的对象。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支撑学科之一,它具有如下的潜能:既能为认知以外的语言理论做出贡献,又能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做出贡献。在坚持认知语言学首先是语言学的前提下,紧跟认知科学理论范式的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有意识地自觉地使认知语言学部分地承担起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和心智研究做出贡献,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可能的一种趋势,并可能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创新的内在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情感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内存在重视知识和智力发展而忽视情感发展的严重的知情分离现象,导致了"情感空白"的出现。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效果。同样,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外语教学过程和结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积极的情感,外语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绝对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我们应对情感因素作进一步的探讨来取得更全面的认识,以便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情感策略,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进而提高外语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指出语言和思维、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隐喻和转喻都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还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重要认知手段。转喻不是一种隐喻,隐喻以相似性为机制,而转喻以临近性为机制。两者作为最基本而强大的认知方式,相互独立,可以说是人类认知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15.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和认知语言学都是反对行为主义的语言观,主张研究人的心智、思维过程和认知策略,都认为可通过研究语言来了解人类的心志,从而认识到语言与认知的密切关系。但这两大语言学派还是存在着一系列根本的分歧。文章从哲学理论基础、语言研究的途径以及理论分歧等方面对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语言的理解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的过程.介绍了影响自然语言理解的诸因素及其作用,阐释了非语言因素参与语言理解过程两种可能的方式.介绍了具有模块性的系统的本质特征,讨论了模块理论及其对语言理解,特别是对句子加工过程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结果证明了句子句法加工过程的模块性,指出今后句子理解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7.
"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探索学习者心理发展动力的理论工具,可以使我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探索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判明语言学习者心理发展状态、确定学习者在发展中已经达到的东西和正处在成熟过程中的东西。语言是认知发展与思维的工具;是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语言知识构建的过程是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外部交往活动,外部言语逐渐内化和思维相结合的过程。因此,语言知识构建机制应包括创设"最近发展区"、提供概念支架、促进知识内化等环节。  相似文献   

18.
间接指令一直是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热点话题,不少理论对其进行过阐释,但目前国内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汉语间接指令行为的成果较少。认知语言学发现,意象图式理论在解释间接指令的认知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符合力图式的基本特点,因此可以用力图式来解释看似不相关的间接指令行为背后一致的认知机制。从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汉语间接言语行为,使我们对人类的思维、推理和交流过程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神经心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字面语言的理解是高级认知活动,是语言与思维更抽象层级的表现。非字面语言的理解受到语言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语言形式本质属性、规约度等,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难找出一个能解释非字面语言加工所有方面的普遍模型,或提出一个能解释非字面语言所有形式的“万能理论”。非字面语言的大脑加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不应仅停留在某一孤立的理论模型或假说上片面地概括和归纳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而应对各种理论和假说加以整合和优化,在大脑统一认知的框架下根据不同语言形式、不同理解阶段,构建一个汉语非字面语言大脑加工的动态认知总模型。  相似文献   

20.
论模糊语言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实在 ,它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客观事物是无限的 ,而词汇的容量是有限的 ,于是 ,词的概括性与多义性是不可避免的 ,语义的交叉也是难免的 ,这些是语言模糊的直接表现。语言的模糊性还反映在认知和交际过程中大脑同外部世界 ,认知主体同认知个体 ,思维、情感同表达 ,表达同表达愿望以及表达同理解之间的多种层次上。本文试图对这种具有模糊性的语言 ,即模糊语言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探讨 ,从而使其在交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