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菡 《南都学坛》2004,24(6):75-76
贬谪永州是柳宗元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其由于仕途的失意,转而致力于文章的写作,他的大部分辞赋便是完成于此时。相同的遭遇与气质个性是柳宗元永州辞赋与屈赋产生联系并形成相似点的基础。他的永州辞赋继承了屈原赋的强烈悲剧情感和"九死而未悔"的坚贞精神,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汉赋的讽谏和写作形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永州是柳宗元的流贬寓居之地,是其山水游记的表现对象,更是他众多文学佳作的创作地。柳宗元与永州地方的关系具有矛盾性,但他首先通过打造专属于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空间,尝试缓和尖锐对立的人地关系。其次,他以区别于过往审美自然的方式,以心灵对永州地方音景进行聆察,使山水书写在唐代呈现出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历来为人称道。《始得西山要游记》是“永州人记”的第一篇,是真正游记散文的奠基之作,使人百读不厌。一、修辞适应题旨柳宗元创作的游记散文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先“永贞革新”失败后,因王叔文事件,柳宗元被朝廷贬到荒远的永州作司马。名义上是小官,但实际上如同流放的政治犯,因而』已清十分痛苦。于是常与友人游山玩水,探奇寻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精神解脱。所以,柳宗元的游记散文不是纯客观地描摩山水,而是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文章的修辞要为这样的宗旨服务。柳宗元创作《始得西山宴游记》的…  相似文献   

4.
在论述了贬谪和贬谪文学形成及其特征之后,重点论述了柳宗元在贬谪时期的辞赋创作,并简要介绍了柳宗元在贬谪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极为苦闷,在原来信佛的基础上,更笃信天台宗与禅宗。佛教的出世思想寸柳宗元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审美趣味、山水游记与景物诗的创作都有巨大影响。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柳宗元张扬了创作主体意识,摆脱了儒家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对永州山水进行超功利的审美观照,在作品中创造了空寂、幽旷、宁静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6.
时势弄人更弄文。人生际遇的相似,使柳宗元与屈原,虽处异代,却息息相通。在柳宗元的辞赋创作中,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都受到了屈赋的影响,而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创作,由于其心态和屈原等荆楚诗人相似,所面对的荆楚文化环境相同,不可避免地受到荆楚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文章取材、物象选择、体式变化、声韵讲究和意境构造上都流露着浓郁的荆楚气息,特别是他的永州山水游记和山水诗,既写出了荆楚本地的地理风貌和人文风情,在发现独特的永州山水自然和自由之美的同时,达到物我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又表达了和屈原相似的“怨骚”精神,“不怨而怨,怨而不怨”。另一方面,柳宗元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的文学思想和学识修养带着吸取百家、兼收并蓄的痕迹,对荆楚文化传统既有接受又有开拓。他在文中对巫鬼文化的排斥,对蛮荒之地旧俗的摒弃,对儒家文化的推广等,都显示出革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当代辞赋创作是在传统文化回归的大背景下兴起的,与社会基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当代辞赋的创作和发展必须与传统文化的复兴相结合,走适当产业化的道路;同时,当代辞赋创作在内容上应贴近时代。形式上要一定程度地解放,以探索辞赋创作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风格,对中国山水游记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永州八记的代表性文章,《小石潭记》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柳宗元以虚静之心体察自然万物,创作出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作品。从审美意蕴这个角度对这篇游记做出探析,利于深入揭示柳宗元山水游记独特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有很多闪光的文化意蕴,尤其对中国封建文人文化人格的反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作者对封建文人文化人格的反思,主要体现在《柳侯祠》和《西湖梦》中。虽然作者采用散文的形式,不可能象学术论著那样周详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文化人格观,但由于作者运用了三级推进的方式,逐层地表述自己的感悟和体认,使文化人格思考的内容独到而丰富。 在《柳侯祠》中,作者对封建文人文化人格的思考极富个性。作者对历来评价颇高的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置而不论,肯定柳宗元被贬永州时面对自然山水的文学活动,称赞《永州八记》是华夏文学中高峰性的构建;作者批评柳宗元经不住一纸诏书的诱惑,鄙夷他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主要在他贬谪永州、柳州两个时期。由于柳宗元怀着远比他在永州时期更加悲哀沉痛的感情,所以他在柳州时期所表现的“骚怨”精神更为强烈深沉,感情色彩更加凄楚欲绝。柳诗中对柳州山水荒僻险恶的刻画,对柳州地区奇异土风民俗的记叙,对谪宦生活情事的叙写,反映了柳宗元表现上述迁谪情感的方式,形成了柳诗独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对后世文人影响甚大,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就是深受其影响的一位。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极力追慕屈原。当然,由于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因而不论其审美心理,还是其审美表现,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文章从柳宗元对屈原的理解与敬仰、自我形象与抒情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柳宗元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佛理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纯粹演说佛理,表示对佛理的深切体悟与自己的宗派倾向,且展示其时佛教发展大势;另一类,则是在言理中加进景物的描写,景与理相合相融,使作品具有文学的情味.柳宗元的佛理诗,又与他的贬谪经历紧密相连,贬永州时的作品,因回归朝廷的希望尚存,在言理之中,表现出一种理性的冷静与平和;继贬柳州,对回归朝廷彻底绝望之后,作品借佛理、佛教中事,来表现其内心凄怆哀怨之情,与其诗骚怨的主体风格相合.  相似文献   

14.
在柳宗元诗文作品的研究中,书信几乎是个盲点。本文较全面考察了柳宗元书信的写作艺术,并据此认为,柳宗元书信的文学价值应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对其书信写作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柳宗元的文学成就,进而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都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柳州四年是柳宗元一生的最后阶段,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尽管他在这四年的仕宦生涯中仍持守"辅时及物"之道,但终因长期的弃置使他内心几近绝望,故其创作风格既表现了犹待时用中的孤峭哀怨,又展现了人生大迷惘中的幽郁凄婉,这两种浓烈的悲剧性体验,使其人格和作品具有重要的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散文的代表作 ,寄托着作者深厚的骚怨情感。这种“骚怨情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主要体现为 :一是继承了“山水比德”的审美观照传统 ,二是发扬了屈原的“怨刺”精神 ,三是渗透了积极进取的儒家人文精神 ,四是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7.
论柳宗元的传记文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传记写作的宗旨、传记材料的搜集、传记作家的职责及其新颖的传记文体观四个方面论述了柳宗元的传记文学思想 ,并认为柳宗元的传记文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对丰富我国古代的传记文学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刘师培无赋学专论,赋学观点散见于他的各种学术论著中。其以经学语境、史学规范和小学基础为根基的诸多赋学观点和思想,对我们探究赋体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有很大的价值。与多数赋论家倾向对具体作者、作品的诠释与评价不同,刘师培注重在更为广阔的文学视野中探讨“赋”这一文体的性质、变迁和功用。系统研究他的赋学思想,可以对赋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9.
作为风雨同舟、安危与共的人生知己,刘禹锡与柳宗元在贬居遐荒的岁月里,不间断地用书信赠答和诗歌唱和的方式传递嘤鸣之情。两人唱和的高峰期是在再度遭受贬谪前后。迭相赓和之际,所作略无用情浮泛、用笔粗疏、用词草率之弊,因为他们不仅诗艺娴熟,而且有沛然莫御的激情回旋鼓荡于其间。他们还就书法问题频频酬答,既在唐诗的花圃中植入了令人瞩目的奇花异卉,又为中国书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柳宗元卒后,刘禹锡的追怀篇什则不失为对亡友当年诗作的一种穿越时空的回应。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的唱和诗在数量上几倍于刘柳的唱和篇什,从中也能看到他们彼此对友谊的珍爱、守护与讴歌,捕捉到他们超然物外之后心弦的和谐共振,但却很难体会到刘柳唱和诗中独有的那种生死相依、安危与共的知己之感,也寻觅不到刘柳诗中那种基于同一政治理念和生命轨迹的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怆。  相似文献   

20.
论屈原作品和骚体纪行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昔文士羁旅,多作行旅赋,经途草泽之际,或欣于山水之美,或怵慑羁役行难,途中之所见、所闻、所感,往往映射内心情志与理想。屈原一生三度遭遇放逐,足迹经湘江,越洞庭,渡沅水,彷徨山泽,无所告诉,因而写下《离骚》《涉江》《哀郢》《抽思》《远游》等诸多纪行之作,文采斐丽,寓意愤然,自汉代刘向继作《远游赋》之后,启示骚体纪行赋的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