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人才高地理论是关于人才发展的基础性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才理论创新成果之一,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总结各地人才高地建设经验,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内人才集聚、海外华人集聚、国际性人才集聚三个发展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国际人才高地,是人才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人才高地建设目前主要处于吸引海外留学生归国服务阶段,人才理论工作者应着重对此展开创新研究,并对吸引外国人才、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开展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与构筑人才高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 2 1世纪人才竞争加剧、我国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为背景 ,选择人才发展战略与人才高地建设这个问题 ,分别从培养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新世纪人才高地建设与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其内容涉及到政策措施、环境建设、机制创新等许多重要方面。尤其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中要不断加强资源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主动融入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去,它给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它将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导航、学科建设指导与输血、充电作用。从而为人才高地的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并成为人才成长的一块沃土。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中要不断加强资源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主动融入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去,它给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它将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导航、学科建设指导与输血、充电作用.从而为人才高地的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并成为人才成长的一块沃土.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本文分析了福建省民营企业文化独特的特点,探讨了海西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要推动福建民营企业发展,必须克服福建民营企业文化的自身障碍,发挥海西人文优势,形成企业文化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6.
山西在开发人才资源 ,建设人才高地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总量不足 ,人才结构不合理。这就要求山西需要尽快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 ,按照“以政策吸引人才 ,用项目聚集人才 ,多渠道培养人才 ,靠环境留住人才”的思路 ,超常规培养和引进人才。在增加人才数量、提升人才素质的同时 ,尽快缓解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福建各城市金融竞争力指数,进而采用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理论分析中心城市金融辐射的有效半径。研究结果表明,厦门的综合金融竞争力高于福州,两地在分项指标上则各有所长;厦门在对漳州和泉州的辐射影响力占据优势,福州在对莆田和宁德的辐射影响力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基于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本质要求,应逐步构建以厦门、福州为主体,泉州为延伸,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海西区域金融一体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以新温州模式和新苏南模式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表现为发展结果上的趋同,即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且还表现为发展趋势的趋同.这对研究和探讨泉州模式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十几年来,泉州模式有了新发展,品牌经济已经成为泉州模式新发展的重要体现,深入研究泉州模式新发展要从海西发展空间布局谋划泉州发展,要在处理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关系上谋发展,要从更加广阔的人文视角探索泉州模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央关于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对深入开展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浏览等方式,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中国人才工作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的突出问题入手,对强化人才自觉意识、落实人才自觉行动、创新人才自觉机制、营造人才自觉环境进行阐释,全面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指导,依据时代变化和国情发展的要求,将其发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要求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这不仅是解决当前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沈杰 《南方论刊》2011,(10):46-48
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社会建设中一直坚持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从毛泽东提出的"依靠群众、惠及群众"全民参与型的社会建设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经济先行,利于群众"共同富裕型的社会建设思想,经济先行,共同富裕;到江泽民提出"执政为民,为民发展"全面发展型的社会建设思想,要求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倡导"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共建和谐型社会建设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社会发展的归宿,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民生理念日渐丰富、深入和成熟。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泉州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并且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泉州要立足实际,先行先试,制定实施新能源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努力打造海西新能源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并且明确指出,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科学内涵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历史逻辑是对党的百年人才工作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揭示;现实逻辑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实践路径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古超贤 《南方论刊》2011,(9):71+79-71,7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就是全面、完整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文章就如何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公路机关"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泉州"二次创业"浪潮的兴起对民营企业管理内涵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导致泉州民企人才流失的主要问题,并从人才环境、人才投入、薪资体系、激励手段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及政府人才工作的正确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能够很好地统筹城乡差别,更好的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本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该重点建设的方面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民主与法制等。  相似文献   

17.
农村领导班子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农村领导班子建设的"前期工程"或"基础工程",是农村领导班子人才资源的"战略储备",是解决当前村干部队伍素质普遍偏低的一条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而搞好新农村建设,关键取决于人的因素,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而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农村干部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其实质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任务和执政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亦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由"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伟大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党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前瞻性回应,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时代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瑛 《理论界》2013,(1):62-64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目前存在诸多制约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通过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马岩松 《理论界》2012,(6):139-14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辽宁作为文化大省,多年来一直重视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了一些得力的政策,也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为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辽宁省现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