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十七年文学"情爱叙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七年文学"思想膨胀的叙事中,情爱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始终受到政治理念和阶级意识的牵引.工农兵文学谱系中的情爱叙事,要么被作家严严遮蔽了,要么被红色政治理性高高地供奉于理想天国,它是神圣而非世俗的,它是革命而非是个人的,它是纯洁而必须是禁欲的.情爱本身应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私密性,不仅没能得切实的再现或表达,更被作家自觉不自觉地格式为了"革命十恋爱"、"奖章十恋爱"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
根植于西部大漠地理空间,雪漠的"大漠三部曲"在对自然、动植物的民间化、传奇化书写中,沉潜着现代文明的反思与家园意识的建构。叙事策略上的文化空间间离与时间对峙的审美间距,生成的是敦实厚重的异域情调之美。对大漠村落的民间禁忌、方言土语、情爱悲歌的乡土本色书写,闪射出异域情调的文化忧郁意识。  相似文献   

3.
情爱叙事在“十七年”文学文本中一直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而鲁彦周话剧《归来》却较好地平衡了革命叙事与情爱叙事之间的关系。在话剧中,作家从女性主体意识的遮蔽与觉醒、传统婚恋观的解构以及对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思等角度揭示着他的婚恋书写,从中渗透着作家对两性关系及人性本质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在叙事视域、情爱母题、母亲形象诸方面亦发生了递变.具体说来,叙事视域由内而外到双视域的转换: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由主妇身份提升到半边天英雄再回落到社会女性——女性文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着摆脱女性依附性的方式;情爱母题由追求而消解到漂泊的变异:女性主体性由感性盲从提高到理性加盟再发展到自为行动——女性文学一直书写着女性对爱情幻景的自我放逐;母亲形象由圣母而恶妇到原生态女性的生成:女性叙述者由母性介入延展为妻性书写再深入到女性历史建构——女性文学形成了自己诗意的话语特质.研究这些递变,有助于充分揭示被遮蔽的中国女性的社会性别身份、精神世界的变迁史与不变的女性叙事特质,从而准确把握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风貌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的寻根作家,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意识和文学观念的倡导之下,几乎都热衷于对异域风俗进行细致描摹,以期从中挖掘本民族的内在文化传统和深层文化结构。在这过程中,为了更为有效地发现、挖掘和传布那些异域风俗中的丰富文化传统与隐秘文化结构,寻根作家往往采取多种叙事策略。虽然这当中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方式,但也有明显的共性,一是通过解释与说明的手段来达到艺术真实;二是通过置换变形与虚构手段来达到对民族文化的想象。寻根文学的这种民俗叙事与现代文学和延安文艺的民俗叙事有着不同的动因,从而也体现出其在美学意义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梁彦发表于1941年11月13日《解放日报》的一篇寡妇和军人婚恋题材的小说。小说对寡妇自由恋爱的大胆叙写,以及其中洋溢的人性之光,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妇女解放实践借助国家政治动员和行政干预获得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了延安文学情爱叙事中国家话语相对于情爱叙事所具有的逻辑上的优先性、支配性,妇女解放实践相对于革命历史主题的从属性、附属性,从而映射了妇女自由解放之路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14-17世纪,以枟曼德维尔游记枠、枟坎特伯雷故事集枠和枟天路历程枠为代表的三个朝圣文本,建构了一个从西方到东方、从本土到异域、从内心世界到外部世界的立体的朝圣-旅行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东方的圣地与异域的奇迹互相并置,基督教的世界观与异教的信仰互为镜像,虔诚的宗教信念与粗鄙的世俗欲望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叙事传统。近代英国的旅行文学正是在这个朝圣传统的影响下逐渐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空间想象、主体性意识、跨文化交往原则,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和结构模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朝圣文学是英国乃至欧洲旅行文学之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8.
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中,革命叙事与情爱叙事呈现出一种暧昧的纠缠关系。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情爱叙事始终处于屈从地位并最终被革命话语“收编”,从而保证革命叙事以一种绝对的“显主体”地位来完成对革命历史审美图景的描绘。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革命话语也承担了最私密的爱情话语的信息载体的功能,在革命话语夹缝中生存的情爱话语完成了对革命强势话语的借用,使得情爱叙事始终以一种“潜主题”的身份完成了对革命话语的辅助书写。为了保证完成对革命宏大叙事书写的目标,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干预和控制情爱叙事的“流向”,所以在“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叙事中,革命的爱情必须以服从于革命需要的叙事模式出现才能获得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只有在忠诚、勇敢和对革命充满乐观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合法的位置。”为了叙事安全,作家们对爱情的“时间”、“质量”和“主体”上都做了精心的叙述安排,他们大多采用“女方主动,英雄克制”、“三角恋爱走向”两种叙述策略完成对爱情安全、合法、完整的描述。新革命历史小说在爱情表达和“三角恋爱走向”上都胜利了完成了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的突围和改写,爱情不再需要穿上政...  相似文献   

9.
当代写实主义小说也常吸纳新叙事法。李彦的《海底》擅长运用信息延宕或压制的断点,制造悬念侦探效果;采用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融合叙事法,穿插诗词,营造异度时空,再现华人在海内外文化撞击下的心灵交战;巧用叙事频率、伏笔铺垫等中外叙事妙法,增强故事韵律感。早期华文文学多为留学生文学,李彦开拓书写海外女性求职立足、自我赋权的奋争经历,捕捉海外华人的心灵焦虑,切准当下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言情作为金庸小说的一种话语形式,其意义也是为了实现小说的叙事功能.既讲述完整的情爱故事,又使男女情爱成为小说因果之链上的重要环节,延宕或者推动武侠小说总体叙事的发展.在金庸小说中,言情叙事争武侠叙事的融合在两种不同叙事情调之间形成了张力叙事.  相似文献   

11.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为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文文学由生活在美国的以华裔为主要构成的作家群和他们用华文为书写载体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所构成。美国华文文学中的留学生题材小说,指的是美国华文文学中的那些以留学生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小说。通过对於梨华、查建英、严歌苓这三位作家在“内容”上(由展示表层的受挫经历,到深入的历史文化思考,再到普遍的人性探寻)和“形式”上(由情绪叙述,到冷静叙述再到洒脱叙述)的发展过程的考察,可以大致勾勒出美国华文文学中留学生题材小说在主题上不断深入和技巧上新质迭出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3.
从残雪拒绝"平庸"的叙事策略和审美"救赎"的叙事本质,指出残雪怪异文学风格的背后是通过否定的形式来丰富爱的理念,让永远向善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揭示残雪目前创作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搜神记》作为东晋时期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集,代表了当时叙事文学的成就.本文选取其中的人妖相恋神话,从叙事角度、民俗文化和文学价值等几个方面逐一阐述,显示了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对后世神怪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文力作《青山不老》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爱情叙述模式中,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其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塑造了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新女性形象;大胆表现了女性情爱心理和性意识;对传统意识的背叛和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在文化意蕴的凸显方面,作者以一种欣赏的、近乎崇拜的心理来描绘尼泊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这使文本少了观光客猎艳的轻佻,多了几分文化参与的执着和沉重。  相似文献   

16.
留学生学是关注人交流语境的思维载体。20世纪,中国人8次留学活动不同程度地促使了留学生学出台,其中有4次对留学生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40年代的流行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本文从产生背景、爱情主题、叙事变革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等四个方面对该论题加以论述,以加强文学史上这一薄弱环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的"第三者"乃是一个现代认识装置,它是现代婚恋观念的普及及其制度化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现代文学场域中的"第三者"可以归结为两股叙事潮流:一是以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为代表的启蒙文学潮流;一是以蛰居上海的现代主义作家叶灵凤、穆时英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潮流.二者之间偶有重合之处,它们所蕴含的价值、道德、伦理判断依然泾渭分明,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 ,大陆对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的接受心理是复杂多变的 ,但却显现出一些总体倾向。最初普通读者对武侠言情文学的关注 ,以及稍后对异域风情及物质神话的惊羡 ,分别可以找到某类相似的心理诱因。文学研究者则历经了从关注相似性到理解相异性的过程 ,他们以“身份”问题为焦点的研究折射出转型期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同时 ,大陆的接受心理反过来又对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一些创作甚至为迎合大陆的特定心理需求而写。当某种接受心理成为创作时的思维惯例时 ,海外华文文学可能会远离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