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河西水资源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陆河绿洲经济为特色的河西地区,水资源是制约地方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本文在确立了河西可利用水资源的基础和合理分配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四个方面用水关系之后,根据农业分配水量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提出河西地区农业结构应当以草畜产业基地、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基地和高标准制种产业基地为主,压缩高耗水的粮食作物面积,农民收入主要以草、畜产品,名优特经济作物,制种以及相关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等为基本收入来源。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后期,甘肃省河西内陆河灌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量大幅增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河西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中木桶效应的最“短板”,建立能够节约用水的农灌水权制度已迫在眉睫。文章通过总结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和现行水权制度存在的缺陷,借鉴河西内陆河流域张掖试点的经验,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把水权制度的一般理论运用到河西内陆河灌区农业灌溉的实践当中,构建了河西内陆河灌区可交易的农灌水权制度,形成通过市场配置农灌水资源的节水农业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循环农业具有生态化、科技化、产业化、精确化、循环化的特点,生态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成本—收益理论是循环农业"循环链"构造的理论基础。近些年我国循环农业借助科技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秸秆利用、生态观光、水陆依托等发展循环农业的典型案例。但仍然存在农业链条较短、生态意识不够、经营过于分散等诸多问题。我国发展循环农业还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强调生态内涵、普及循环技术培训、深化资源循环利用力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4.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八桂田园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成功建立了"生态?循环?节能"特色的有机生态循环模式、农作物废物多重循环利用模式、有机生态果园循环模式等农业经济循环模式,促进了八桂田园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形成生态环保、节能、低般入高产出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体,实现了零排放,实现了种植和养殖产品优质与安全,为有机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出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民族地区农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形态。但随着民族地区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例如,特色农业发展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残留地膜;农村生活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特色农业发展所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村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可通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建立立体生态农业和循环发展的模式、建构"政府—企业—科技"一体化统一防治链条、"合村并点"等措施来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河西水资源与发展节水农业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西走廊是以内陆河绿洲经济为特色的地区,水资源是制约地方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河西水资源利用存在农业耗水量过多和水资源利用率过大的问题,这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发展必须走节水农业之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长久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西汉简中出现大量的谷物名称,河西地区的考古中也发现了大量的谷物实物,这都是研究古代河西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料。本文对这些谷物的种属做了考证和辨析,并说明它们在农史上的重要地位,以期丰富河西史的研究,也丰富中国农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地区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和年积温等条件均已不能满足粟类作物生长的需要,种植业开始逐步萎缩。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羌、氐、周人等人口大规模地向气候相对温暖的中原或东南部地区迁移。月氏、乌孙等大量游牧民族乘机大量迁入河西,完成了河西人口主体的历史性转变,河西地区经济形态也由农业为主转型为以畜牧业为主。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正积极探索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政府缺乏引导与政策支持、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多数农民对农业用地的使用缺乏长远考虑、农业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下等是制约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加强对循环农业的引导与支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投入以及推广应用力度,并选择适合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生态循环农业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许多县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农业发展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必须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发展规划、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激励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河西汉简中的蔬菜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西汉简中,出现过许多蔬菜的名称.这不仅对于研究古代河西地区的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蔬菜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拟对这些蔬菜的种属作些考证,并对其种植的历史、功用以及食用方法等问题作些探讨,以期丰富河西史的研究,也丰富中国农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近年来安徽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已形成一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然而,部分地区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照搬照抄、盲目发展等现象。根据各地区自然务件和经济条件等要素特征,结合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农业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五区十五基地”格局,明确安徽省农业区,并根据各区优势确定其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安徽省农业发展定位及各区适宜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期形成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银行的贷款。河西水利建设成就巨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提供了积极的支持。但国民政府执行一切以军事为中心的政策。河西水利建设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河西水利的建设计划、建设经过和最终所起到的作用,对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工程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种植技术是历史农业技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清代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区自然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重视土地的休耕、施肥、排碱、浇水的时机以及浇泡冬水、秋水等.由于受社会经济衰微、耕作技术守旧、农民生活贫困等因素的影响,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尚属粗放,并直接影响到该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业文化视角对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与变迁进行反思。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传统哲学思维相匹配的农学思想、农耕制度和农业生产循环实践。农民循环观念的变化、轮作轮耕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的变化以及传统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循环系统发生改变,共同导致传统农业循环观和循环实践逐渐退出农业生产历史。现代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部循环和双向循环变成了外部循环和单向流动,也就中断了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提出在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过程中应该树立综合利用的理念和生态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河西走廊典型农作物种植区进行农户问卷调查,对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中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构成以及不同种植区域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进行了分析,表明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河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往的咽喉要道,也是多民族汇聚的地方。自汉代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之后,大量其他地区的居民入迁河西地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地区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加之政治、经济及其他原因,不断地有人迁入河西地区定居。大量移民的入迁,致使这一地区的民族结构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对河西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汉武帝时代,政府通过移民实边、设置郡县、军事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使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开发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垦,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当今的开发中应该遵循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使开发程度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生态农业的景观布局、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布局、循环系统建设和生物关系重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分别在帚观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和群落以下层次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营造基本格局。景观生态布局包括生物保护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生态安全规划和景观美学规划等。循环系统建设包括农田系统循环、农牧系统循环、农业加工循环、农村内部循环、城市农村循环和生物地球循环。生物关系重建是针对当前农业的生物关系被简化、被分割的情况提出的,以作物为核心的生物关系为例,可通过与昆虫、微生物、大型动物、乔、灌、草和其他作物建立起恰当关系,改善作物养分供应,实现对有害生物控制和对资源高效利用。这三大措施所支撑的中国生态农业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农业发展的道路,能够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先进机械制造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企业、农业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明确了这些措施也就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科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