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步入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缓慢是进行人工智能赋能的必要性;国家战略的支撑引导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共同构成人工智能对其赋能的可行性。为此,在坚持“价值为本,技术为器”“内容为王,技术为用”“教师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上,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赋能,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铸魂育人实效,进而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工智能正引发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新变革,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赋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高度重视,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需注意智能应用欠缺、技术至上倾向以及智能技术滥用等问题,防止出现教学实效降低、德育效果弱化、伦理风险产生等偏离与异化现象。为此,积极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坚持以需求牵引、全面赋能、安全稳妥原则为根本,通过健全智能教学保障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供给、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完善教学评价模式等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3.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而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耦合,既实现了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为赋能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素材,推动着思政课向智能虚拟化的转变。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面临着开发不足、理念不深、效果不实等现实困境,影响着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因此,要想实现红色文化数字化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必须打造数字化红色资源共享平台,开发特色创意产品、运用数字技术变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理念新模式、提升教师融入能力素养,引导学生感悟价值真谛。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其有助于提升教育者的教学效能、增强受教者的主体地位以及优化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同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技术至上倾向、数据万能主义、智能推荐算法风险以及智能应用不足等现实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革新,需要提升教师智能素养,培育智能思政的教育理念;审视人工智能嵌入,调整智能思政的主体认知;利用智能教辅介质,创设智能思政的教学环境;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充实智能思政的教学内容;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健全智能思政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我国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而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课程价值理论中的育人功能,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本文以教育学课程论为基础,结合协同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等,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五个维度构建高等教育课程协同育人与成效分析的框架体系,深挖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理论基础,构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协同育人的效能提升路径,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前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之一,与其他科学技术不同,人工智能专注于对人意识、思维的模拟、研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此技术开始融入高校教学中,以“代工”形式承包了诸多重复性教学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可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导学等新型科学教学方式,对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进行深度分析,探析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融合路径,逐渐形成“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的统一理念与人机协同发展教学模式,深挖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潜能,协助高校思政教师开展高质量思政课程,以达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追求高质量发展是今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提升,有赖于课堂教学这一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实施效果。以课堂教学高标准赋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是开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迫切需要。在思政课课堂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应遵循基于结果的教学依据,对接情境的学习体验,启迪心智的课堂教学、浸润心脾的情感滋养以及把握时代的价值引领等逻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重要论述指导下,融合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的高校“精准思政”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出现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创造的显著代表。目前学界关于高校“精准思政”的概念界定、基本内涵、理论渊源、实践路径和创新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观点。总结经验,剖析问题,展望未来,应当从夯实高校“精准思政”的理论研究,深化高校“精准思政”的实践研究,完善高校“精准思政”的评价机制研究,创新高校“精准思政”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着力深入探究,以期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造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在本质立场、价值旨趣和实践愿景上与教育自觉高度耦合。当前高校思政课要克服时间、空间、实践层面的认知误区、知识盲区、情感暗区,在动态夯实时间厚度、空间广度、实践宽度中传道授业解惑,增强时代新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中强化生命自觉,引领大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能够使该类课程教学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合而为一,这与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办学与育人的根本宗旨相一致。其可行思路是将"课程思政"贯彻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等实务课程的知识点讲授之中,对接于案例讲解之中,融入实操训练之中。同时,要提升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和相关教学技能,并通过在课程考核中适当体现"课程思政"内容以及加强对其成效的跟踪评估与效果反馈来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1.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是对青年践行课程思政的最佳阵地.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开展的环境、时间、人员、资源等问题,以高校电气信息类核心专业课PLC课程思政为例,以思政元素为引领,立德树人为宗旨,专业教学为主线,通过构建"五位一体"大思政格局等一系列举措,促进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资源等思政育人元素有机结合,使思想引领与专业教学无缝衔接、同向同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数字化转型既是机会又潜藏危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趋势,并引发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技术媒介等方面的逻辑转向,表现为从集群化“思政课+专业课”到数字化“大思政课”,从思政知识“口耳相授”到数智思政“具身沉浸”,从思政课堂“云上平台”到课程思政“数字生态”。其间,亟待澄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理性、内容理性与过程理性,秉持课程思政教育思维与数字思维,兼顾思政理论知识与虚拟仿真体验,协同“三全育人”与思政数字治理。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实现共生发展,需要警惕数字技术异化,重塑高校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分类组建数字联盟,打造高校课程思政的数智生态;探索多元表达方式,构建课程思政的数字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的实质系以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且具备创新意识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传统工科教育模式中最本质的问题是工科教育忽略了课程本身的文化意义,导致了工程技术人才内心对工程文化的缺失;“滴灌”式思政教育模式能够挖掘新工科教育课程自身的思政价值,与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的本质相契合;新工科课程思政“滴灌”式教育的改革进路应当包括革新新工科学生的认知思维、内化优秀工科文化以及提升工科学生文化素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助推剂”,人工智能和劳动教育在目标、技术和价值等方面存在契合,从而为“人工智能+高校劳动教育”应用场景提供了发展思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优化高校劳动教育教学目标、赋能高校劳动教育施教主体、丰富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内容、拓宽高校劳动教育接受途径。高校应抓住人工智能价值赋能,凸显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坚持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统整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形成劳动教育新实践机制,建立智能化教育评价体系,建构“人工智能+高校劳动教育”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语言学科,包含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原则应包括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协同育人为目标、以系统性教学设计为质量保障。通过着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大学英语教材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等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近年来,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课题组对吉林省地方高校进行调研,结合调研数据分析高校的专业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教学能力、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与学习兴趣,探究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期望能给地方高校的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底蕴深厚,且具有坚强保障。在阐述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深层次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提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便捷性传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在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教育理念,以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根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单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立足时代发展、结合学生实际,大力推进研究探索。本文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尝试对高校课程思政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和优势进行分析并探索其实践路径,进而为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启发。  相似文献   

19.
智慧教育嵌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蕴涵主要体现在智慧科技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开拓变革、智慧服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落地,以及智慧融合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代化创新等方面。基于学科专业特点优化思政融合口径;聚焦教学主环节,精准定位思政融合靶点;增强教学质量评价功能,促进思政融合效果,是智慧教育嵌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位点。构建导向驱动的持续发展机制、协同参与的联动机制、精准迁移的平衡识别机制、常态评估的动态调整机制,能够保障智慧教育嵌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运行。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教育模式从精准到智慧的转型;以跨学科内容聚合应用为导向,凸显教育实践的内在特质与原则;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支撑,强化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以教学案例示范云平台的开发为基础,激活智库资源的可操作性提升,是实现智慧教育嵌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以“精准思政”为导向将思政要素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中,在培养锻造学生审美能力、升华情感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此,从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出发,本文以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非遗剪纸课程为例,对非遗剪纸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代需求进行了阐释、梳理了美育课程思政中呈现的问题、探讨了美育课程思政的策略及推进美育思政的方式。希望本研究在促进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