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对流质概念的引入梳理和细化,在搜集和整理2006-2013年陕南三市旅游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对陕南三市旅游发展状况做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陕南三市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均处于增长态势,其中商洛市旅游流流量和收入增长最快;2)陕南三市客流市场份额和收入市场份额差异较大,其中商洛市客流市场份额和收入市场份额均处于增长态势,而汉中市客流市场份额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收入市场份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安康市客流市场份额和收入市场份额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3)陕南三市旅游流均为低质旅游流,其中安康市旅游流流质最为稳定,为普低质旅游流,商洛市和汉中市流质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之前为极低质旅游流,2010年之后成长为普低质旅游流。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99-2013年湖南省及其各市州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5年来湖南入境旅游流流量规模和流质的历时性变化,结果表明:15年来,湖南入境旅游流流量逐年上升,平均增速达28.1%;湖南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自2003年开始从优质旅游流水平下跌至低质旅游流水平,随后呈现逐年不断下降的态势;湖南省各市州入境旅游发展除长沙、张家界、岳阳外大都低质低量。总体看来,湖南省入境旅游还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阶段,其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科学研判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异规律和动态演化特征,对推进入境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识别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异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析入境旅游流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入境旅游流整体呈缓慢增长态势,变异系数和相对基尼系数呈小幅度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研究区入境旅游流相对差异总体较为平稳。空间上呈显著集聚特征,但高低集聚区渐趋缩小,入境旅游流分布日益空间均衡化;入境旅游流重心轨迹呈“东南—西北”移动趋势,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增长速度较快;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长三角中部偏东地区,椭圆面积样本末期大于样本初期,东部是入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区域,入境旅游流发展的溢出效应逐渐增强。入境旅游流存在显著的“状态锁定”和“俱乐部趋同”现象,整体有序向高水平方向跃迁,与高值区为邻自身向上转移的概率将增大。入境旅游流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旅游基础设施是推动本地及邻地入境旅游流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交通条件显著促进本地入境旅游流增长,对邻地的溢出影响则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4.
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就是一门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旅游流是旅游系统的神经中枢和纽带,因此,探讨旅游流研究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国内外旅游相关文献的检索,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对旅游流的定量研究方法展开分析。共时性方面:学界普遍运用接待指数、首位度等模型,结合Geoda、GIS、SPSS等软件对旅游流的流质、流量、流向、流速、强度、稳定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历时性方面:运用距离衰减原理、集散度、均匀度等测度模型,结合Arcgis、Mapinfo等软件对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网络特征、时空演化等特征进行研究。文章认为跨学科方法的引入已成为旅游流研究的重要手段,呈现经济学、地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的发展,基于新型数据获取技术的定量研究方法是旅游流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的核心,深入研究自然资源类旅游产品开发的时空演变对于了解区域旅游发展规律及旅游城镇形成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张家界为例,从产业生成周期视角,分析张家界旅游产品与乡村振兴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不同阶段,旅游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所不同,旅游产品开发与城镇化及乡村振兴交互影响,贯穿于旅游产品的时空演化过程中。(2)张家界旅游产品演化的内在动力来自于旅游经济价值,外在动力来自于游客多元化和阶段性需求差异;在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着旅游产品在空间上沿着一定轨迹不断演化和发展。(3)探索出一条“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城镇形成—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指数等指标数据,对2000—2013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入境旅游规模与位序规模散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年来江苏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首位城市分布保持不变;城市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的规律;城市入境旅游发展态势主要呈现三种形态: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和快速上升型。然后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方面剖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江苏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软件Mapinfo9.0支持下,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析福建省九地市1999-2008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显示:福建省九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集聚度高,梯度明显;九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差异呈现单峰结构,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差异逐步减小;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间及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波动下降;九地市旅游经济发展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近十年来,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并逐渐形成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南平市4个旅游强市,且沿海地区对福建省旅游经济起到了较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湘赣闽红色旅游区的2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为研究期,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湘赣闽红色旅游区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湘赣闽红色旅游区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合作格局。研究发现:湘赣闽红色旅游区的旅游经济联系愈发紧密,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整体呈递增趋势,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不断增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逐渐从松散型转变为紧密联系型,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密度不断增加,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中心性存在较大差异;湘赣闽红色旅游区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核心—边缘区的层次差异显著。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核心城市的涓滴效应、健全红色旅游区协同合作发展平台以及打造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品牌等,以推进红色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借鉴结构偏离度计算方法与模型,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11省域为例,分别从空间分布与产业部门两大角度共同测算分析旅游人才结构差异与演化态势,并进一步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全面揭示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演变与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人才空间与行业分布皆呈现偏离,区域分布不均,产业部门间存在差异,进而对当地旅游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旅游人才结构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旅游人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地区已然成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地区。文章以全国30个省份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时序演化、地区差异和等级分类等方面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对深度融合发展的作用路径加以解析。研究发现: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文化服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以及服务环境支撑4个子系统,10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构成。但我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服务环境支撑子系统发展水平最高,机构服务拓展子系统上升尤为明显,文化服务嵌入子系统呈现波动发展态势,而服务人员保障子系统则处于低水平徘徊。就融合发展水平等级而言,东部领先省份类型居多;中部以领先省份为主,发展相对活跃;西部地区省份以落后类型为主,未来上升空间较大。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选取不同的影响因素组合,分析了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3种路径,即领先型、进步型、追赶及落后型。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175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度系数、洛伦兹曲线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省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很不均衡的地级市分布特征,其空间分布类型偏向于凝聚型,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州、泉州、龙岩、厦门;(2)福建省A级旅游景区时间演变过程分为2001-2008年的平缓增长期和2009-2015年的快速增长期,其分布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泉州-厦漳泉-福泉龙"的阶段势态,各地级市的A级旅游景区数量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拉开差距。根据福建省A级旅游景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两个方面提出福建省A级旅游景区提质增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省11个市为研究对象,在借鉴众多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发展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水平两方面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对旅游发展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数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进行时空格局差异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阐述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为浙江省各地级市提高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采用TOPSIS逼近理想解的方法对浙江省11市的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及其两部分重要构成进行排名比较,动态把握其时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旅游流的强度大小及其波动、分布状况直接关系到旅游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加强旅游流研究,掌握该地旅游流的特征和规律,适时调整旅游发展战略,对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牡丹江旅游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旅游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本文主要从狭义旅游流即旅游客流角度分析研究牡丹江的国内旅游流变化规律。旨在对牡丹江国内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适时调整旅游发展战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比较优势突出,但由于发展条件不同,区域之间旅游发展水平和速度总是不均衡的。文章运用旅游经济水平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定量分析了2005-2012年四省藏区10个州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旅游经济增速的耦合情况。结果表明:四省藏区旅游经济差异悬殊,表现为"单核"发展和梯度差异并存;总体上,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但国内旅游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远大于入境旅游;四省藏区旅游经济水平与产业地位基本匹配,且呈梯度分布;根据旅游经济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率的耦合情况,四省藏区可分为明星双高、支撑稳定、潜力成长、潜力待挖四种旅游发展类型区。  相似文献   

15.
借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采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基尼系数等指标,对1997—2015年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四川省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逐年增大,相对差异各年变幅较小,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不均衡性愈演愈烈。运用罗特卡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各地区旅游规模分布符合首位分布,集中发展趋势明显;入境旅游规模位序空间变化表现出3种形态:平稳发展型、波动上升型、波动下降型。最后,从旅游资源丰度、交通条件、重大事件等方面对造成区域旅游规模差异的成因进行探讨,以期为四川省旅游业向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五省市区1997—2011年旅游外汇收入为基础,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衡量相关指标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进行时空差异演变分析,结果发现:(1)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总体不均衡,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2)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极化现象显著,区域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分布;(3)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巨大;(4)影响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区位交通通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防灾减灾治理水平,探究城市韧性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改进耦合协调度、莫兰指数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综合城市韧性水平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耦合度和协调度在2014年显著降低后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其中,耦合度得分一直略高于协调度得分,但差距逐年缩小。(3)各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异质性。(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显著正相关,局部上高—高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增加,低—低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减少。(5)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由多因子共同作用,并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采取2003-2018年统计数据,揭示了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与区域间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①化肥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山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特征,根据区域差异分为"持续下降型"、"先上升后下降型"、"波动下降型"三种类型.②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黄河流域76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模型,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由濒临失调转向勉强协调,下游城市始终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2)协调发展演进模式分为四类:持续领先型、演化趋同型、双向互动波动型和单方驱动主导型。(3)协调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主要源自区域间差距,总体差距呈缩小态势。(4)流域整体和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上、中游极化较明显并逐渐转为轻微的多极极化,下游极化不明显。因此,需充分立足各城市发展优势,针对下游和中、上游灵活制定政策,以期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重新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定量评价2010—2016年广东21个地市旅游竞争力,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分析其差异性特征,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其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内区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普遍较高,其他地市大多较低;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整体上有明显的自相关性,呈现较强的集聚效应,但该效应有下降趋势;各地市旅游竞争力已形成较稳定的空间格局,即中间突出、四周凹陷;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在空间上的局部自相关性不显著;热—冷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珠三角城市逐渐向四周推移的圈级特征,形成了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热点区的核心—边缘结构。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需在继续保持珠三角地区旅游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政府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域(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等建议。文章可为其他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为促进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