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通过对凝聚改革共识的时代诉求的分析,阐释凝聚改革共识是实现中国梦的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是改革共识现状的要求,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要求;从内在需求激发认同,利益满足促进共识,价值理念决定共识,协商协调形成共识,相互信任增强共识等方面分析改革共识的形成机理;从差异存在增加共识形成的难度,利益阶层固化引发共识分化,舆论逆导加速共识分裂,创新改革思路带来的共识困难等方面分析形成改革共识的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凝聚改革共识的五维路径:回应人们对改革的新期待,建立公平公正的新机制,促进改革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改革共识,培育改革共识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源于全体公民对它的普遍认同与自觉践行。公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依据在于:它通过指引公民的行为选择和实践活动,促进公民全方面的价值实现;作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它既是新时代公民主体利益的表征,也与中国当前社会的共同利益相契合;它既培养了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又为公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价值遵循。基于此,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在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环境和认同介体上统筹发力,齐下功夫,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长久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实现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的价值和功能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并自觉转化为人民的追求,才能得以体现和实现。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冲撞与交融,给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削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心理和思想上的认同感。因此,必须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文化认同的主体、客体和传播中介等层面来实现凝聚共识,赢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广泛的大众认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化一元多样现状的内在要求,也理应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文化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一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文化体系、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过程。要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发展途径、发展形式实现二者的和谐、互动发展,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理性上而且在感性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有效地发挥它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导向下形成的,以社会公共领域为载体的,为社会大多数民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建构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有利于改变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缺位”的现状,进而发挥其价值整合、协调作用;有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理性的价值环境和平等的公共平台.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于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泛娱乐主义在资本逻辑和受众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日益呈现出形式感官化、内容碎片化及价值虚无化等样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一定冲击。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要义,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全面理解;以日常生活化的强势侵入为手段,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以“娱乐一切”为取向,干扰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同质化的批量生产为内容,妨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为应对泛娱乐主义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必须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作用,坚持其政治性、崇高性、主体性的培养原则,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方向,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培育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任何社会都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整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也需要一整套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然而令人忧虑的是,社会转型期我国乡村社会却出现了群体性的信仰危机,价值体系也处于混乱、冲突与失衡状态,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性要求形成明显错位。为此,必须提高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农民信仰,凝聚共识,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当前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命题,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访谈和文献分析发现,个体需求是价值观产生的基础,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利益需求是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观认同引领着利益需求。研究结果表明,物质生活需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生活基础,精神生活需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依据,全面发展需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源泉。实现从利益需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仅符合大学生个体的精神需求、成长需要、理想追求,更是促进大学生自觉接受、遵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途径。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利益需求与价值观认同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利益需求,高度关注并满足大学生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精神利益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利益需求,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信仰常常为民间信仰、民族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三大类型,并且把中国人这三种信仰方式与国家、社会、个人等重要概念相提并论;在这些信仰类型及其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建构与核心价值观公共认同及其共识的信仰方式,将是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信仰层面得以实践的重要方式与社会基础与重大问题,特别是在连接国家与信仰者个人之间的社会价值观层面,真正建构社会层面的信仰认同,使每一种信仰方式都能够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此乃当代中国信仰实践与信仰共识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信仰复兴与建设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其实践基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对党的政治认同提出了挑战,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对党服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挑战,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变化对党自身的公信度提出了挑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应凝聚中国力量,以实现中国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凝聚价值共识;应健全党服务人民群众的制度设计,以切实转变工作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边疆多民族地区作为中国“多民族”特征最为显著的地区,由于国家认同因素的多缘聚集和认同序列的多维交织,认同问题最为复杂,整合需求尤为迫切。基于认同整合的实现目标和价值观建设的自身特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成为也必将成为认同整合的最有效路径之一。以价值观特有的功能凝聚社会共识,减少和避免各种价值观和价值认同之间的对抗可能性,增强各民族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形成以国家和中华民族为归宿的价值认同序列,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2.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即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具体存在的,是人们在一定阶段关于一些基本价值诉求达成的共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共同价值观,并非永恒的;它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和存在的,一旦共同利益消失,共同价值追求也就没有必要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在人类社会进步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性、一定具体差异性、共同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理念。那么,我们要建构的作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协作、以人为本、共富、和谐作为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的思想与存在关系的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价值观的理论。党的十八大概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引领当代社会发展、凝聚共识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研究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精神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紧密相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文章从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圭臬、灵魂和依托,凝聚思想共识,加强系统治理;培育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理;重视道德教化,实现综合治理;塑造良好心态,注重源头治理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政治共识是人们政治发展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政治共识不仅意味着对差异和对立存在的承认,而且还意味着需要对不同意见进行整合。凝聚政治共识不仅需要不同政治价值理念的交流、妥协与合作,而且还需要共同遵守一定的程序规则。要保障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健康有序运行,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凝聚政治共识以增强政治发展的动力。凝聚政治共识包括以下方面:1.价值共识。价值或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对事物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民教育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之中,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等多重挑战,青年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应当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科学方法的实施,通过诠释的生活化、价值观共识、整体性视野以及实践情境创设等路径确保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和巩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一贯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届领导人更是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不只是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学说,更重要的是把一些理论贯彻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现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要想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较为落后的国家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一定的现实挑战,如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渗透与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社会体制转型期的伦理道德失范,民族宗教与文化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媒体的兴起与网络信息的泛滥等。鉴于此,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必须大力发掘少数民族育人资源,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培育渠道。  相似文献   

19.
机关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益是物质利益以及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统一体,利益变迁推动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格局深刻变迁,人们思想价值观念深刻变化,对社会主义传统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和引领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形成。要随着利益的发展变化,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