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劳动创造了人,而人是道德的载体和主体,劳动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源,所以当劳动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分界出现之时,已经不仅仅是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也创造了道德价值.热爱劳动应当成为人们的"底线道德".当劳动出现异化时,道德的根基会倒塌,道德异化由此产生,因此,爱劳动理应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一美德".  相似文献   

2.
共识是道德之为道德的基本前提,是道德合法性的终极依据,因此,道德天然是"共识的道德"。"道德的共识"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焦虑,是因为将社会的"道德"困境误读为"道德共识"困境,将道德共识的"改组"简单理解为道德共识的"分化"。缓解道德共识的焦虑,必须达成道德共识的共识,即通过道德妥协以实现不同质态的道德共识之共存,承认有限共识以实现道德共识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劳动教育应当充分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为幼儿终身全面发展奠基。近年来,晋江市第二实验幼儿园积极开展职业体验式劳动教育,主要形成了以下教育策略:明确幼儿劳动素养递进性发展目标,坚持循序进阶开展全面幼儿职业体验式劳动教育,精心设计与统筹实施幼儿职业体验式劳动教育活动,积极引导与支持幼儿初步形成基本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将自然和社会都纳入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去把握,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社会道德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结成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道德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社会的道德关系中,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组织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物质生产劳动进步带来的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是社会道德关系矛盾解决的根本力量,伴随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的发展,社会道德关系中各种矛盾的统一性将取代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受制于城市的办学条件,“楼顶农场”成为城市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较为务实的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劳动教育应以学科融合、年级融合为形式,以以劳促研、以劳创新为价值导向,从课程目标、课程框架、课程结构、课程时间、活动方案、课程评价等方面设计城市小学劳动教育全息融合课程。  相似文献   

6.
在非形式化教育阶段,教育与劳动的边界是模糊的,教育就在生产生活中。随着形式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后,劳动才从教育中“出走”。有关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千百年来则不绝如缕,要而言之,一方面传统劳动教育重悯农惜物、贵修身养性、崇智慧贯通,另一方面也存在劳动符号化、人劳己劳区别化表现,需要一分为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7.
文化孕育着道德人格。道德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无法看到但却可以感受到的文化品位。长期以来,大学道德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忽略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过程,因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而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关键在于文化教化,它是理论传输的强化环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体验教育。这种体验教育不应是单向的,而应是多维的,它应在文化实践中多方式、多渠道地展开,因为红色文化教育孕育道德情感,警示文化教育培育道德理性,劳动文化教育锻造道德意志,可以使大学生在三维向度的教育与感化中,提升道德情操,激发道德情怀,从而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从异化到回归、从祛魅到超越、从坚守到创新的重要途径。明晰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理念是开展教育对话的前提,其理念具体表现为以整体主义为灵魂的劳动教育课程全局观、以实践导向为准则的劳动教育课程本质观和以自主创新为追求的劳动教育课程价值观。依据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理念,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策略具体表现为:由各自孤立走向动态联系的课程要素生成、由形态单一走向形态多元的课程结构共生、由生活匮乏走向回归生活的动态课程实施、由学用脱离走向学以致用的课程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社会的天启道德教育不同,现代社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世俗化道德,纪律精神、集体意识和知性精神则是其内部的主要构成。在涂尔干看来现代社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国家和社会建立的学校向人们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之所以有效是因为集体和道德权威的存在。道德权威既是纪律精神、集体意识和知性精神的共同指向,又是联结道德与道德教育的中介环节。通过中介环节,纪律精神教育、自律精神教育和牺牲精神教育则是实现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三重路径。  相似文献   

10.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是列宁在带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青年劳动教育缺失、青年劳动价值观异化等青年教育问题的匡正与鼎新。科学认识、理解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之关键在于把握青年劳动教育“以劳育人”的基本特性。在教育与劳动的双维视角中探析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蕴含的伦理意旨与价值诉求,唤醒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伦理意蕴的当代在场对于复归青年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强我国青年劳动教育工作、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总目标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风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道德不可能脱离和超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诺齐克的道德乌托邦体系不仅建立在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上,而且建立在对马克思劳动观的价值消解上。在劳动性质、劳动价值、劳动成果的道德分析中,诺齐克试图以自愿的交换、主观的需要、应然的权利分别颠覆马克思被迫的奴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正义的利润等。这些批判反而更彰显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涵养幼儿劳动意识,发展幼儿劳动技能,培植幼儿劳动情感是幼儿劳动教育 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笔者以合肥市T幼儿园为例,基于园所特有的大区角种植园开展幼儿劳 动教育实践的探究。研究初步厘清了幼儿园种植劳动教育的内涵,并基于活动观察、师幼访谈与文本分析系统呈现其主要实 践。同时,笔者从活动目标达成情况,以及幼儿、教师、家长等视角综合分析实践成效与不足。基于此,应提升成人对幼儿园种 植劳动教育幼儿主体关注度,加强对幼儿种植劳动教育的理论教研与实践关联,强化户外种植操作与室内种植教育的相关整 合,完善以幼儿为主体参与种植劳动的全实践设计,吸纳家庭社区多主体参与幼儿种植劳动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美德是一种以自我牺牲作为利他的手段的道德品质。美德的崇高性表现为对人的情感欲望和生命的超越。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美德是一种本质主义的价值预设。因此,美德是一种精英道德和情境道德,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道德建设应以底线道德为起点,以美德为归宿,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耻感不仅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根据,而且是完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治理、优化社会风俗的道德手段。耻感的培养对于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手段,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既不能简单诉诸认知.也不能简单地诉诸情感和行为训练,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关键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7.
道德虚无主义是道德标准被虚无化的结果。道德标准之所以被虚无化是因为我们在思考该问题时,要么是独断的,要么是怀疑的。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有独断的倾向,对独断的标准的怀疑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而只体现一定的范围之内。现代社会为了拒斥传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所有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我们不可能回到传统社会,也不可能让道德虚无主义成为主流,因而必须超越独断与怀疑的对立。超越的可能选择之一是直面道德观念分化这一社会现实,分化表现为道德观念上的多元,但多元主义可能会使社会整体陷入道德上的无序状态,因而需要一种底线伦理的约束。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价值意蕴,其课程实施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困境。劳动教育亟须创新课程实施形式,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项目式学习是符合劳动教育课程和中小学生特点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立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突出真实的情境,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强调深度探究与合作,注重学生的成果导向与评价跟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具有学习的共性,这种共性可恰当运用于劳动教育之中。通过将劳动教育与项目式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可有效弥补劳动教育浅表化之不足、破解劳动教育实施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具体而言,将项目式学习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1)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2)设计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与合作;(3)注重学生的成果导向;(4)提倡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19.
明晰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从"职业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道德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教师劳动的专业特点出发,教师应当享有获得尊重、获得人格尊严保障、获得教学话语表达、获得荣誉和公正评价等道德权利;同时,教师除了履行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普通公民的道德义务之外,还应当主动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自觉地尊重受教育者的发展主体性,不断加强道德自律,增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专业道德义务感。  相似文献   

20.
教师道德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品质比其他行业的道德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从总体上讲,教师道德是衡量教育的标尺,只有教师道德完备,才能将优良的文化传播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