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琦 《西部蒙古论坛》2023,(3):29-40+125-126
由于乾隆六年(1741年)准噶尔未能成功入藏熬茶,噶尔丹策零特派使者吹纳木喀等于乾隆七年(1742年)七月进京,以朝觐为名,实则请求乾隆帝允准赴藏熬茶。虽然在吹纳木喀等人的恳求下,乾隆帝表现出了宽容的态度,恩准了准噶尔的请求,但鉴于准噶尔使者前次无故折返的教训,在制定准噶尔进藏熬茶的人数、时间及路线方面格外谨慎,做足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清准关系是康乾盛世时期最为敏感的藩部关系,直到乾隆二十年之前准噶尔汗国仍然傲然地屹立在清国的西北边陲,并且对西北蒙古、西藏、青海地区不时产生骚扰,发生威胁。清国在康乾盛世下是如何利用时机解决准噶尔汗国问题,如何防止分裂,完成民族的的统一大业,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它对我们今天的边部民族政策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就康乾盛世下的准部投诚人政策作一研究,研究康、雍、乾三代帝王是如何运用投诚人政策来为统一大业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使者来往的通路是很重要,而且沿途路上怎么防止对方沿途打探消息等政策。准噶尔汗国前往京城或清朝派往准噶尔汗国的使者,从清朝角度来看,基本是分为南路与北路。如今清朝派往准噶尔的所使团中报告发现的有:康熙二十一年(1682)派使噶尔丹内大臣齐他特;康熙二十八年(1689)派使噶尔丹理藩院尚书阿喇尼;雍正三年(1725)和雍正四年(1726)派使策妄阿喇布坦内阁学士众佛保;雍正十二年(1734)派使噶尔丹策零侍郎傳鼐;乾隆二年(1737)出使噶尔丹策零喀尔喀副台吉厄墨根,乾隆三年(1738)派使噶尔丹策零侍郎阿克敦。  相似文献   

4.
伊犁地区历来是中亚游牧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舞台。到十七、十八世纪,作为准噶尔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对西北各民族人民和中亚商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其西部辖界与哈萨克汗国的牧地相接,因此,必然地产生了相互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同时也为争夺牧场、牲畜,相互之间屡有攻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平定准噶尔叛乱,随后,哈萨克各部也相继表示内附,清政府实行了准许哈萨克人进入原准噶尔牧地游牧的政策,这为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得以复苏的哈萨克族畜牧业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条件。到沙俄入侵为止,哈萨克人广布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新疆北部清朝卡伦地区。其主要氏族部落有:斋桑西边的穆伦氏族、斋桑北边的喀拉喀列伊氏族,离塔尔巴哈台不远  相似文献   

5.
雍正年间清朝与准噶尔部的战争爆发,乌兰察布盟盟长扎萨克多罗达尔罕卓里克图郡王阿喇布坦多尔济率兵出征,雍正十年(1732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间,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都统丹津出任乌兰察布盟盟长。由盟外之人出任盟长,在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丹津为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都统,也是上三旗正白旗蒙古人,作为雍正皇帝的奴仆,得到信任和重用。  相似文献   

6.
乾嘉年间新疆的商业贸易研究●潘志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随着新疆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商业贸易也得到某些发展。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以天山为界形成的传统的南疆绿洲农业社会和北疆游牧社会,清朝政府经营新疆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解读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卫拉特蒙古佚名氏史家撰写的几篇托忒文史籍,探讨当时卫拉特人对汗国灭亡的反思及对清准战争的历史记忆.几位史家的文本反映了"四卫拉特"这一历史框架的稳定性,以及卫拉特人在政治认同方面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僧格     
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抗俄英雄——僧格,是十七世纪中叶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五子,汉文史籍又称僧厄. 准噶尔部与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共同构成我国厄鲁特蒙古,俗称西蒙古.准噶尔部原游牧于我国天山北麓塔尔巴哈台东和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为活动中心.准噶尔在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已渐强盛,成为雄据我国西北一隅的势力.一六五三年(清顺治十年)巴图尔珲台吉殁,僧格  相似文献   

9.
图理琛使团出使土尔扈特部,正值清与俄国、土尔扈特部、准噶尔部关系极为微妙的时期。康熙为平定准噶尔部,对土耳扈特部和俄国分别推行了绥服与和平的政策。这些策略甚至到了乾隆年间还显示出其深远意义和价值。而1712年派往土尔扈特部的图理琛使团,便是这种外交政策的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年羹尧在雍正朝初期治藏政策孕育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雍正六年(1728)之前的八年间,是清中央治藏政策逐步孕育、成形、确定的阶段。起初,清中央关于西藏地方的政策总是从它与西北边疆的准噶尔部的关系的全局来考虑,但是对于实行何种体制,似乎犹豫不决。雍正帝即位后,慎重处理准部、青海蒙古诸部、西藏地方这三方关联密切的问题,及至雍正六年,可以看到:固始汗的后嗣统治西藏的历史结束;西藏地方与四川、云南的界线明确划定;中央派驻拉萨的办事大臣制度已然建立;全藏由中央所信任的世俗贵族颇罗鼐开始统治。雍正一朝完成了康熙帝未竟之功,复给乾隆一朝的更完善的治藏方针奠定了基础。雍正帝的明智果断、知人善用固然在此起了决定作用,而川陕总督年羹尧所树立的功绩实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军侵占西藏后,清朝发动"驱准保藏"。期间,清军密切关注和了解准噶尔与拉达克的关系;拉达克王尼玛南杰协同康济鼐在阿里防守和抗击准噶尔军,配合清军。西藏平定后,清军统帅延信向拉达克颁发文书,劝说其遣使通好。这成为双方直接交往之始。拉达克则协助康济鼐派人到叶尔羌为清朝打探准噶尔情报,开始成为清朝获取准噶尔情报的媒介。雍正帝继位后立即向尼玛南杰颁发赏赐,尼玛南杰遂于雍正元、二年间遣使进京上表朝贡。这样,双方最初关系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2.
乾隆初年,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两次组织大规模的使团,入藏熬茶。这种以熬茶布施为名,实际上为加强同青海、西藏等蒙藏地区贸易往来的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是准噶尔部在相对安定时期发展农牧业经济,活跃同周边民族经济联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客观上促进了准噶尔和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  相似文献   

13.
当考察团的客车行驰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我遥望着碧蓝的天空上飞翔的雄鹰,便想到了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英雄——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于230年前率众从伏尔加河畔回归祖国的壮举。17世纪三十年代,正逢明清两王朝交替更迭之际,国外是沙俄的侵略势力不断地渗透扩张,国内是漠西厄鲁特四部,为了避免与其中势力较强的准噶尔部冲突,不受其蔑视及凌辱,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离开了乌鲁木齐游牧地迁徒到青藏高原。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尔地区的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鄂尔勒克率领下,远徙到伏尔加河下游南北两岸地区,经历了140余年寄人篱下的异国生活,因不堪忍受沙俄的奴役和压迫,于清乾隆35年(1770年),在其首领渥巴锡等人的率领下,  相似文献   

14.
在策妄阿喇布坦同沙俄的关系史上,博罗库尔干出使俄国,温科夫斯基出使准噶尔和达尔扎复又出使俄国是一个重大事件,很能说明策妄阿喇布坦对待沙俄的态度,但这三个使团的活动情况以及所反映出的策妄阿喇布坦同沙皇俄国的关系,至今未得到仔细研究,因此有必要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5.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叛乱,清朝内地与新疆哈萨克等民族两种不同经济之间的交流得以直接进行。为得到价格低,质量高的马匹牛羊等,清政府组织人力置办江南绸缎,开展了与哈萨克等族的贸易。自乾隆二十五年到咸丰三年,这种江南和新疆地区之间大规模的官方丝绸贸易持续了近百年。这是清代商业贸易史和地区经济交流史上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单就丝绸贸易的具体数量,品种和色彩等作一番考察,敬请行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邓锐龄 《中国藏学》2007,1(4):33-50
本文依据《廓尔喀纪略》等原始史料,扼要地叙述清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廓尔喀第二次侵略西藏及清廷遣军入藏收复失地,深入廓境,接受求和的全过程,并清晰地交代作战期间清中央、清驻藏官员与西藏地方当局三方面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适为笔者《第一次廓藏战争(1788—1789)中的议和潜流》(载本刊2007年第1期)的续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文献和档案史料,系统论述了18世纪初请政府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的始末。这段历史,上起康熙二十一年(1682)第五辈达赖喇嘛逝世,下讫康熙五十九年(1720)第七辈达赖喇嘛坐床。作者指出,当时藏内多事,矛盾丛集,情况复杂,以往对此事件的论述有失偏颇。文中作者详细分析了康熙作出发兵西藏平准噶尔之乱的种种原因,并对康熙平准噶尔之乱的战略和策略及具体部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天山南路(1680~1697)刘正寅明末清初,兴起于天山以北草原地区的准噶尔汗国开始加紧对天山南路绿洲农业区的侵掠与渗透,特别是17世纪70年代噶尔丹攫取准噶尔最高领导权、统一天山以北地区后,更加积极谋求对外扩张,终于1680年征服了...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汗国末年和卓家族的活动与西域形势的演变刘正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汉文及穆斯林文献,特别是注重挖掘汉文史料,对准噶尔汗国末年(18世纪中叶)西域伊斯兰教派势力和卓家族的活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考察了这一时期和卓家族黑山派反对准噶尔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清代满族诗人英和(1771-1840),姓索绰络氏,字树琴,号煦斋,满洲正白旗人,礼部尚书德保之子。乾隆三十六年(1771)生于广州,8岁随父至京。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进士,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历任吏、户、礼、理藩院等部院侍郎,八旗都统、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土、军机大臣等职。道光八年(1828)因监修孝穆皇后陵工程不坚一案,被革职查办,与其二子奎照、奎耀一起发往黑龙江卜魁城(今齐齐哈尔)。三年后赦还京城,道光二十年(1840)病故,终年7O岁。著有《恩福堂笔记》、《恩福堂诗钞》、颂扬集》等。《卜魁集提英和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