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时苏州是全国最大的私人刻书中心,产生了大量书籍插图版画。其主要艺术风格特点接近于新安派,但在版式版型方面又别于其它各派,故独立成派。这样才能较为充分地反映明代版画的繁荣景象和艺苑格局。  相似文献   

2.
明时杭州地区有版画生成的优越条件和良好环境,产生有大量优秀版画。其主要艺术风格特点多与当时徽派相同。把明时杭州地区产生的版画单立一派,才能较为充分地反映明代版画艺苑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木刻版画是一种"复制木刻版画",是对国画中线描和水墨的复制。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大多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出现。明代是中国古代版画插图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明代木刻书籍版画大量出现,题材广泛,刻印精湛,争奇斗艳,达到了中国传统木刻版画艺术的巅峰。其中,福建建阳版画多出自民间工匠,镌刻质朴;南京金陵版画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杭州武林版画题材开阔,刻制精美;安徽徽州版画富丽精工,典雅静穆。对于明代木刻版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关注以梓行地来划分区域性的版画风格,并特别强调徽派艺术风格在晚明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使得几乎全部晚明时期江浙地区的版画,无论是怎样的面貌,都可以被认定是徽派版画。而版画风格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无论是绘图者师承的风格,还是雕版者在雕刻时所创出的风格,都可能对版画的呈现有所影响。作为版画创作者的画师与刻工,在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绘画者的画风决定着版画风格。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以艺术特征之不同将晚明时期版画插图归类为质朴派、雄劲派、婉约派的新方法,有利于对中国古版画插图史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木刻版画的构图沿用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法,与西方的铜版画在形式风格和绘刻技艺方面都不一样。晚明时期,一些画家开始学习西方绘画表现远近和阴影的方法,掌握了透视和明暗画法,于是在明代木刻版画领域也出现了西方艺术的透视和投影技巧,这可能是用中国古代木版画手段模仿铜版画而留下的。因为,在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要分发大量的圣像、纪念章和带有插图的书籍,由于从欧洲运来的数量不多,只能找当地刻工用木版印制。当时用于传教的木版画印刷品已不可得见,只留存下为数极少的用中国古代传统木版画手段模仿铜版画的作品。西方艺术的透视法对我国传统版画的影响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由“渝西画派”掌门人、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教授张咏清编著的《渝西画派第二届展览作品集》一书,已于近日由辽宁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作品集共刊载堪称渝西画派主力的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师生的优秀版画作品120余幅,还刊登了数十位国内外美术名家对“渝西画派”的祝词。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长江先生题词说:“……令人可喜的是,年轻的‘渝西画派’通过地域性题材和风格鲜明的木刻版画样式,展示出了不俗的整体面貌和创作潜力。看得出,张咏清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劳动,成绩可喜可贺。”《渝西画派第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末,以赖少其为中心的安徽版画队伍,陆续创作出一批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安徽地域特质的巨幅版画作品,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力,被学术界誉为“新徽派版画”。运用艺术史研究视角将其分为发轫、鼎盛、开拓三个时期,其中“发轫期”以1949年以后安徽本土版画家周芜、郑震的版画创作为开端,以赖少其第一次组织发起的集体创作作品被李桦、古元誉为“新徽派版画”而正式确立了这一流派概念,直到1966年该群体因政治运动的影响被迫解散而结束;“鼎盛期”是以1976年赖少其第二次组织发起集体创作为始,至2000年该流派的领袖人物赖少其去世为止;“开拓期”则指21世纪以来的新徽派版画创作。通过对其7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纵向审视,提出保持当下新徽派版画的良性发展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创作主体要在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上持续发力,找准自身在更高层次的身份定位,二是相关文化部门持续搭建高层次学术平台拓展其影响力,优化地域性艺术人才的选拔制度和上升途径、深化新徽派版画研创的资助力度,增大展示空间的开放性和普及面,有利于“新徽派版画”这一优秀文化品牌的传承与赓续。  相似文献   

6.
丝网版画与其它版种具有很大的差别,更具灵活性,这样就给我的创作提供了表现其语言、思想内涵、风格的各种方式,也扩展了我创作的创作空间。在丝网版画中使用综合媒材主要也是指如何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寻求表现方法上的多样结合。丝网版画作为版画家族中新的成员,可供研究和探索的空间很大。文章主要以丝网版画为例,结合我的毕业创作中的问题和解决结果,阐述了丝网版画的特征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关于版画语言的情感表达,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偶然性和二次创作的处理都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生和发展,是和众多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努力分不开的。湖州地近沿海,其主要产品丝绸历来是“外向型”商品。上海开埠以来,湖州有不少青年通过不同渠道出国。学成归来,为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  相似文献   

8.
对"战国策派"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其一,不管是批判还是肯定主要以政治标准作为衡量、评价的基础;其二,从民族国家的立场出发来为战国策派正名、平反。总体说来,研究界几乎少有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战国策派。而美学上的贡献正是战国策派最核心的价值体现,也是战国策派主要成员所擅长的专业。因而发掘其战国策派的美学价值,是当前战国策派研究的一个当务之急,对战国策派研究的美学关照,也是对战国策派研究深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美术有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在绘画里面以工具和性质的不同又分中国画、油画、水彩画、年画、连环画、招贴画、漫画、版画……。版画是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它是能借助于版面印刷而产生多量原作的一种艺术。版画的内涵是很广的,目前我国按版式来划分有:凸版版画,凹版版画,平版版画,孔版版画四大类。凸版版画:不论用什么材料作画版,在版面上画上画稿后,将没有画的空白地方用刀刻去,剩下有画的部分,便凸现出来,在这些凸出有画的地方刷上墨色,反印在纸上,这就是  相似文献   

10.
苏轼在湖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轼对浙西一带情有独钟。他曾数次到过湖州,并在"乌台诗案"前任湖州知州三个多月,留下了一定数量的诗文创作。从苏轼在湖州的政绩、交游与诗文创作三个方面可见其在湖州的清晰行迹。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版画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蒙古版画艺术创作成就有目共睹。群体版画艺术创作逐渐成熟,作品以木刻形式,写实手法表现作品主题,创作风格日趋多样化;"学院版画"的建立与硬件设施投入,营造了优越的创作环境,板画作品具有语言丰富多彩和注重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特点。群体版画与"学院版画"共同形成了蒙古族版画独特的民族版画艺术,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审美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明代绘画在沿袭宋元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明时期特有的风貌,明代画风迭变,传统的人物画、山水面、花鸟画盛行,特别是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成就显著,另外,民间绘画,尤其是版画,至明末呈现繁盛局血,明代画派繁兴,前期有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至成化、嘉靖前后,崛起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派:后期.又有董其吕为代表的松江派等等,其中,“吴门四家”声势煊赫.在明代绘画史上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武康宋属湖州,地处偏僻而山水秀美,人称北宋五大词派之一——“潇洒派”的宗主:毛滂,曾于此做过两任知县,写下了许多清新隽永的诗词文章。纵观毛滂的一生,武康数年是个重要时期:就其仕途而言,是由旧党阵营开始迈向新党集团的转折时期;就其思想演变而言,是个发生剧烈斗争变化的裂变时期;就其文学创作而  相似文献   

14.
印象主义画家创造了灿烂的光与色的绘画效果。在印象派画家的笔下,一切都神奇地化成闪烁着光彩的色块。对色彩如此敏感的画家,却对黑白世界的版画同样有异乎寻常的偏爱。印象派主要画家,除个别外,几乎都热衷于版画的制作,而且成绩卓著。  相似文献   

15.
“国朝文派”语出元好问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当下学者一般将它理解为诗歌流派,而实际上它应是与诗歌相对的文章流派。国朝文派又名中州文派、唐宋文派。“国朝”主要体现其国家属性,“中州”主要体现其地域特征,“唐宋”主要体现其正统意识。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相士群体人数激增并逐渐分为两派——书房派与江湖派,其中江湖派人数占绝大多数,主要来源有盲人、失业破产者以及落魄读书人。这些人迫于生计,将骗术与相术结合,收入情况亦视其手法高低而有差距。行走江湖的相士们谈相的场所主要集中于家里、旅馆、街头、庙会、茶馆等人群聚集之地。此外,民国时期的女相士较以往更多,看相的手法五花八门,时人对其评论亦可谓毁誉参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版画在明清之际所形成的几个刻书中心,主要是指建安、金陵、武林、苏州、吴兴和徽州这几个地区,这几个地区的版画风格既有本地区的自身风貌又有相互间影响而形成的风格,文章就金陵和苏州版画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20世纪20、30年代积极倡导现代版画艺术,并身体力行,编辑、整理了一系列为数不菲的版画集,其强调真实,重视美感,注重“有用”,显示了颇高的审美水准,这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厚的艺术遗产,而且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版画艺术家,使版画这一传统艺术样式得以复兴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民间艺术的传统精神和情趣,契合了现代审美趣味。将其吸收借鉴于版画创作中,应注意形式感与变形,把民间艺术作为观念融入版画创作中,并将二者表现形式有机地整合,从而实现艺术观念、思维方式、版画语言三方面的突破,增强版画艺术的文化宽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台阁派文学出现的背景和原因,并指出,台阁派的确有大量歌舞升平之作,这正是台阁派遭非议的主要原因所在。但是,台阁派并不全是歌舞升平之作,还有大量关心国计民生的散文,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财富,有其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台阁派开创了一个平实的文风,影响文坛一个多世纪之久,更不应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