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啃老族”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啃老族”的出现,有三大原因:一是观念上的,中国的父母觉得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让年轻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第二,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生活成本急剧攀升,客观上形成了他们向父母和家庭伸手的社会原因;第三,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显著提高。帮助“啃老族”走出人生误区。一是要抓思想教育,教育年轻一代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尽快走出及时行乐的“游戏时空”;二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啃老族”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已经习得较丰富的知识,有一技之长并获得被社会公认的学历文凭,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转而退出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部分或全部依赖父母,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此乃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畸形现象,对于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毕业生自己都是十分有害的。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研究这类群体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其产生的根源和危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一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3.
4.
"啃老族"是近年来在就业不景气形势下的流行名词,指一些被娇生惯养的年轻人,并非没有谋生的能力,也不是不想工作,但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们总会因为所谓这样那样的理由而放弃一次次工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6.
在老龄化问题研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啃老族”的存在与继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更使得老龄化问题“雪上加霜”,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啃老族”未来生活,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和举措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关于蚁族的争论仍在持续。唐家岭等蚁族群居地的拆迁改造,引发了蚁族该向何处迁移、是否回二三线城市等一系列的新问题。有的大学生甚至担忧自己的前途,害怕自己成为蚁族。面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我们国家已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年有近六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这么多大学生都成为社会“精英”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毕业生将成为普通劳动者。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后,少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一段“蚁族”生活是正常的。因此,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正确看待蚁族现象: 相似文献
8.
陆晓文 《社会观察(上海)》2008,(10):51-51
上海市总工会9月3曰发布的《上海职工劳动就业状况分析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上海的失业者中,有38.5%为35岁以下青年,这些处于就业黄金年龄段的年轻人因没有工作,经济上不得不依靠父母,成为“啃老族”。 相似文献
9.
一些年轻人心高气傲,对工作期望值高、价值观出位,在择业上“高不成、低不就”。这种“就业压力”催生的新一代“啃老族”成了一种社会新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今年43岁的杨艾芳原本和丈夫李成富生活在苏州的一个小城市里。李成富是一名工程师,杨艾芳则是一家工厂的车间主任,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对普通的夫妻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叫李苗苗。虽然这个家庭不算大富大贵,但日子也算过得红红火火、其乐融融。转眼到了2003年,这年7月,工作努力上进的李成富争取到了一个机会,他作为人才引进,进入上海市青浦区一家公司任工程师。李成富和杨艾芳商量,认为上海的教学质量肯定比小城市好,如果把李苗苗转到上海读书,以后考取名牌大学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1.
浅析当代青年"我行我素"的个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青年"我行我素"个性成长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我行我素"个性的三大表现用自我的眼睛看世界,独立自主地思考做事,崇尚自由、乐于表现,希望得到社会认同.并强调呵护和关心青年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奔奔族是一个时髦词汇,只要在网上用搜索引擎查询这个新名词,会有大量的评价和反响扑面而来,就会深切感受到广大的青年网民对“奔奔族”这一称谓的认同感和这一族群的归属感。与“布波族”的现代与小资情调不同的是,“奔奔族”具有一种沉重感,为生计奔波,为事业奔波,为爱情和家庭奔波,为了那内心深处的梦想奔波,所有的这些担负和追逐已经使人们看不到这个新兴“时髦”族群的轻松和洒脱。“奔奔族”所具有的这种沉重感,是其它族群所不能超越和比拟的。本文分析了当代青年中“奔奔族”的现状和问题,对于在奔波族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社会有责任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顺利渡过人生的重大关口。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第二代啃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针对城市贫困居民的社会救助。但由于中国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以及制度设立的特殊性,在城市低保贫困家庭中却存在着“啃老”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出低保制度的负向延伸效果,将导致低保制度走向重构。分析“低保啃老”现象是为低保政策取向及政策有效性选择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浅析当代青年中“无厘头”文化的流行--以“大话西游”现象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中形成了一股以电影<大话西游>为代表的"无厘头"文化风行现象."无厘头"电影所体现的"小人物"心理、对真实人性的解放及其对"苦难"霸权的解构是其流行的主要原因."无厘头"文化因与其父兄文化的差异而反映了不同的代际特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透视高校“急嫁族”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前,一些高等院校中出现了"急嫁族",这种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个人、教育、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急嫁族"出现的原因,并从改变认知偏差、保持合理成就动机、保持心理弹性三个方面分析"急嫁族"的自我调适策略,使其能正确认知、具有自我价值感,进而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积极应对就业压力,获得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青少年研究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关于青少年研究的理论发展趋于多元化。从总体上看。青少年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集中于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它们或从自己独特的学科视角或尝试结合其它学科的视角对青少年问题与发展、政策和服务进行研究。近年.随着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受到重视,加上学术界对研究的开放态度,社会与政治的民主化、人权与自由的普遍化、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生活与社会地位的转变.促使青少年研究的理论朝多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萝莉"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十几年,而时下"伪娘"风的兴起则把"萝莉"文化推到了社会文化的前端。由于大众传媒、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对"萝莉"文化存在着较大的误解。作为一个亚文化,它对中国文化及青少年的影响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本文介绍了"萝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萝莉"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原因和对青少年的影响,并讨论了"萝莉"文化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及对策,期望对"萝莉"文化有一个总体的概括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最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对24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最害怕”的对象可大致分为18种,害怕的原因主要有: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爱和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我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大学生的“最怕”存在着一定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