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活企业,尤其是搞活大中型企业,无疑需要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条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发了企业扩权十条的暂行规定,企业技术进步的十条政策,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十条措施,各经济主管部门还有一些具体的放权规定,可以说,国家为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大中型企业已经提出了许多政策、措施。尽管各地在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上还存在着一些阻力,有待进一步解决。但从总体上来说,企业已经有了较好  相似文献   

2.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金融问题的思考马任燕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起飞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增强其活力.国家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具体措施。银行金融业作为国民经...  相似文献   

3.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搞活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而搞活企业,必须要从改善外部条件和增强内部功能两方面下功夫。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理所当然地要创造较为宽松的信贷环境,以期更多更好地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尽量把“蛋糕”做大一些。对于银行特别是专业银行来说,本身也属大中型企业范畴,既企求把贷款的重点对象——大中型企业搞活,为金融振兴固本培源;又希望在贷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努力搞活金融,实现自身的繁荣。由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根链条上,企业和银行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因此,认真研究并解决好两者都能搞活的策略取向,使之产生对接的合力效应,必将有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促进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而如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认识与解决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独立性问题,又是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把整个国民经济搞活,促进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与解决国  相似文献   

5.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经济体制的基础。企业活,经济全局才能活。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我们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商业改革的中心和重点,应在放开搞活小型商业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大中型商业企业的活力。大中型商业企业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是左右市场的主要力量,也是国家税收的  相似文献   

6.
搞活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的石油工业企业几乎都在大型企业之列。为此,搞活石油工业企业问题,应摆在我们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搞活石油工业企业,要有内外两个方面的条件。当前,我认为搞活石油工业企业的外部条件是好的,关键是应该放在企业内部的改革上,向内使劲。去年十一月三日胡耀邦同志  相似文献   

7.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 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辽宁经济振兴的关键。为推动全省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本刊特开辟“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专栏。本期专栏发表的锦州市委副书记郭东义同志撰写的“谈份额联利承包责任制”一文,受到省有关领导的重视,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编辑部热情期待着来自各地的反映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理论文章和经验,愿在大家的支持下,努力办好这个专栏。  相似文献   

8.
如何搞活企业,特别是如何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对我国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至关重要。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即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国庆40周年的纲领性的讲话中则进一步指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营大中型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举足轻重。据1989年统计,我国拥有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10706户,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0.13%,但拥有的固定资产却占 63.9%,完成工业总产值占35.2%,实现利税占61.1%。从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总体改革论》序马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把搞活大中型企业当作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一四大进一步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  相似文献   

10.
要搞活大型中直企业,首先要改变企业的经济地位。而最迫切的前题条件,必须改革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中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能否搞活,特别是大型中直企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企业,是当前大家非常关心,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总的管理体制来看,是采取政企合一还是采取政企分开,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发展商品经济还是发展产品经济,企业是机关附属物还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等等,其中有许多理论与  相似文献   

11.
面对现实,立足内部,是搞活搞好大中型企业的思想前提。 随着国家关于搞活企业的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现在较之以前,企业的外部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于是,从企业内部如何做好搞活搞好的文章,就显得尤其迫切,尤其重要了。面对现实,立足内部,不能不说是搞活搞好企业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 一些企业起死回生,抑或更上一层楼,无一不是  相似文献   

12.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这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振兴国家财政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拟就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的原因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起步开始,就一直把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时至今日,即使是在国家“放权让利”作了很大努力的情况下,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特别是最近两年,国营大中型企业资金紧张,生产速度下降,经济效益滑坡,处境更加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13.
对建立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思考郑炜民建立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得用工资分配的经济杠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是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基本措施之一;它对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一、建立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器要创造的外部条件(一)进一步落实企...  相似文献   

14.
增强国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使企业能真正成为经济主体。如何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呢?我国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提出了通过两权分离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财产关系的措施。本文试图对这个措施及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做些探讨,以求教于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关于“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继续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搞活大中型企业,充分发挥它们的骨干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福建这样一个工业基础比较落后,又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的省份来说,搞活国营企业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6.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一直被列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第一部分的题目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认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十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焕发出过去从未有过的活力。没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的焕发,没有村镇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没有农村以联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有了更加突出的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虽然仅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拥有的固定资产和上交给国家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能否搞活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在当前的治理整顿中,从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思路进行再思考和再调整。  相似文献   

19.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大中型企业搞活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关系到市场供求总量的平衡和人民消费需求满足程度,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继续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大问题。因此,搞活大中型企业,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目前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缺乏活力的主要表现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大中型骨干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宏观经济方面看,概括起来有如下五点:1、政企不分。政企不分、两权分离是大中型企业不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与政府是行政的隶属关系,政府对企业过度的约束和过度的保护,使得企业难以或不愿按经济原则办  相似文献   

20.
搞活大中型国营企业是我国“八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90年代的税制改革应该围绕这个核心,从而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改革。本文试图根据国家“八五”期间国营企业组织制度和运营机制的改革的构想,对税制改革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