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玉东 《南都学坛》2023,(2):118-124
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的汉画像石。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石为所仅见。该画像石东王公戴胜,在汉画中较为少见。画像石的时代据考证为东汉早期。画像石构图布局紧凑,雕刻线条粗犷,并采用散点透视法,增强了视觉效果,是南阳汉画中少见的复合图案画像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陕北汉画像石流行的时间、独特的雕刻手法和成熟技法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陕北汉画像石的非原生性进行了考释,同时从陕北汉画像石的独特内容和化价值几方面与其它地区的汉画像石进行了比较与研究,进而说明,陕北汉画像石在我国同类历史化遗产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3.
南阳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冶铁中心之一,两汉时期随着厚葬风俗的兴起,作为墓葬装饰的画像石刻也迅速发展兴盛,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也逐步从朴拙走向成熟。这其中除了工匠艺人对汉画像石雕刻技艺的探索之外,与南阳冶铁业的发展与改进有很大的关系。冶铁工艺的逐步提高推动了各种雕刻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客观上促进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南阳与山东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宋广伟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时至今日仍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目前所发现的众多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山东徐海区(包括山东南部和苏北的徐州、海连地区)、河南、四川和陕北晋西地区。四)11的大多为画像石阙和砖...  相似文献   

5.
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南阳汉画像石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其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画面构图、雕刻技法、古拙的艺术风貌、流畅遒劲的线条等方面.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特征,展示了汉代刻画艺术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2,22(3):8-18
汉代画像石的最早研究是对汉画像石的收集和著录 ,随着汉代画像石墓的大量发掘 ,画像石的数量日益增多 ,研究汉代画像石的高水平论著不断面世 ,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映了汉代人的鬼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诸方面提供了丰富而又重要的实物资料 ,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漏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档案载体,它忠实地保存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相关原始信息,其中涵盖了诸如政治斗争、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民俗信仰、思想观念等历史信息及文学、绘画、雕刻、乐舞、形象化的自然科学知识等。汉画像石以石头为载体,具有经久耐腐、不易损毁和不惧迁徙的特点,对汉代历史信息的保存具有原始性、直观性和不易篡改等优点。汉画像石的档案价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加强保护和整理,并将其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应用于历史研究、文化诠释、艺术借鉴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0.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现存汉代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它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绘画表现、艺术审美的追求,是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的重要资料。南阳汉画像石在散点透视、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1.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汇中心,又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丰厚的历史积淀,理应成为汉画像石的代表地区而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深入地发掘与研究。但是,由于解放初期徐州曾经隶属于山东管辖,故在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中,常把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纳入鲁南地区加以介绍,鲜有另立章节,单独研究,造成颇多的误解和学术上的缺失。文章试对徐州的汉画像石研究作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2.
审美文化虽然是一个当代概念,但这一概念的使用不仅仅限于当代。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汉画像石艺术完全能够成为我们探索和思考审美文化的宝贵资源。对日常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生动展呈是汉画像石艺术审美文化文本的重要题旨和根本追求,汉代社会所特有的文化观念是汉画像石艺术审美文化理论生成的重要因素和背景。从审美文化视域审视汉画像石艺术这一诗性文化的内涵,对于当前审美文化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6,(5):21-22
"七夕颂歌"利用最新的数学动画技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故事进行处理、艺术创造、再现,通过当前流行的数字媒体手段来扩大传播范围,再现汉画像石被历史尘封的面貌,使更多的人以便捷的方式认识和了解汉画像石这座巨大的文化瑰宝,从而为汉画像石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虎吃旱魃>汉画像石数量并不多,只在河南洛阳西汉壁画墓、南阳汉画像石墓及登封中岳汉代石阕发现少量画像,但是极具研究价值.这些汉画像石均以"老虎食女人"为主题,画像中的老虎皆凶猛异常,虎口下的女子则赤裸上身或者全身赤裸,身形羸弱细小.  相似文献   

15.
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服务于丧葬礼俗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画像石大多嵌饰于墓室及其附属地面上的祠堂、墓阑等建筑之上,它们既是组成这些墓葬建筑物的构件,又是配饰其表面上的刻画装饰。装饰纹样是汉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形象思维上解决了装饰造型的基本问题,而且比较全面遵循了艺术形式美...  相似文献   

16.
石红艳 《南都学坛》2012,32(4):21-22
山东、河南等地的汉画像石中有一神人怀抱伏羲、女娲的图像,宋艳萍在《汉画像石研究二则》一文中将伏羲、女娲中间的神人定名为"抱持神",并认为他就是炎帝神农氏。实际上,所谓的"抱持神"不可能是炎帝神农氏,或许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道"的世俗化形象。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汉画像研究往往表现为过多地屈从于汉画图像,以致于丧失了汉画像的艺术意义,失去了汉画艺术的独立性。运用构图学理论对汉画像的艺术语言风格进行解析,可以为汉画像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性的思考方法。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动物形象为例,对我国汉画像石的构图、空阿、线条等艺术语言进行研究和剖析。可以得出:汉画像石在原始构图上具有简洁之美、时空线条的节奏之美和夸张造型的装饰之美,从而在人们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人们强烈的原始美感以及许多发人深思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南阳汉画看汉代的等级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石的主要地区之一。汉画再现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本文试图通过南阳汉画像石资料,来分析汉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一、南阳汉画中的冠饰 在阶级社会中,服饰不仅是为了抵御寒暑、满足人类的装饰需要,而且是等级、身份的标志。统治阶级为不同的等级划定了不同的服饰标准,包括服、冠饰的式样、颜色、质料等,以此来显示统治者的身份。在南阳汉画像石中,服装的差别不很明显,最能显示出等级差异的是汉画中的冠饰。  相似文献   

19.
王大勇 《南都学坛》2005,25(4):16-17
南阳汉画像石和篆刻的艺术风格虽然各有千秋,但两者在肌理美、布局美、边栏美、刀趣美、形式美上也有共通之处,相互之间更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篆刻艺术在借鉴汉画像石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对当代篆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画像石作为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和石刻艺术,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传达着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生命的思考。陕北出土的汉画像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鲜明的边郡特色。但在汉代“儒学大兴”的风潮影响下,其间亦蕴含着极浓郁的儒家思想。诸如“视死如生”观念、崇尚“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入世”“务实”精神以及“中和”“节制”的美学原则等都凝结于内,从而使之兼具了区域性和超地域性的双重品格。同时,对画像石的发现也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陕北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考证汉代儒学何以影响到上郡等边塞地区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