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宏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6-109
中国传统文化喜好自然,将自然视为兴发情感、寄托情怀的审美本体;西方传统文化往往将自然视为理性、文明的对立面。基于此,自然景物在中国古典悲剧家的笔下被构建呈现为情景交融、美感丰富的意境;而在西方古典悲剧中景物常常成为邪恶或非理性力量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王亚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186-188
由于文化和哲学传统的不同,中西的死亡意识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重生怕死,但又注重死亡的价值;西方人直面死亡,以死求生.因此中外悲剧文学也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中国古典悲剧往往是以生观死的叙述风格和追求大团圆式的结局;西方悲剧则是在以死求生,蔑视死亡中以显精神的高贵与人格的伟大. 相似文献
3.
王俊杰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25-28
战争是极丑与极美的统一,在大丑中孕育大美。只有正义的战争才可能是美的,并且只有正义战争中的正义的一方才有战争美可言。战争美是社会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战争的美,美在英雄人物,美在智慧谋略,美在沙场景观。战争美是冲突造成的暴力美,是崇高之美,又是悲剧之美。战争造成仇恨,战争文学却要播洒爱的阳光。英雄主义是战争文学的魂魄,理想主义与爱国主义使战争文学具备了强大的精神穿透力,战争文学的阳刚之美鼓荡着人们的魂魄,战争文学还具有"传奇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丁红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91-97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文艺传播在人类社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审美意识深入人心。只有具备审美品格的产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文艺传播作为人类的文化产品,同样要求具有审美品格分析这一必要因素。针对文艺传播的审美品格进行研究,在定义文艺传播的基础上,分析和明确文艺传播审美品格的基本内容,引出其对传播学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此促进文艺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西绘画审美之不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健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从世界美术角度上观察,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审美区别于西方体系,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中国绘画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形成的,与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和主体的思维方式,艺术方法相联系。中国画的艺术思维方式,不拘泥于物象的表面,而重于抒发内心的感受,重在“意”字,力求“神似”,从观察、立意、构思表现形成一系列的艺术手法来讲,酉洋画强调客观真实的直觉效果,着力把眼前客观表现在画面上;中国画则侧重在寓神情于物象之中,对客观物象的意会,像白石老人指出的似与不… 相似文献
6.
高鸿萍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在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变态心理描述,这种描述是一种极端边缘化陌生化的言说方式,必以其新奇强化着审美趋动;表现变态心理,通过对女性欲望、女性性心理的刻划或对男女两性性关系的描绘,突破禁忌,建构独特的个体精神世界;同时,突破由中国古典文化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学的美学规范——和谐与平衡,化丑为美,这便是对变态心理之审美效应的艺术解读。 相似文献
7.
魏泓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6):116-118
文学翻译是审美再创造的艺术。译者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再现。译者在再现原作美的同时,也在表现出自己的才识美、情意美、创造美。译者的美融入译作之中,与译作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张乾坤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李渔"登山如品画"的观点隐含着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审美模式。"登山如品画"的自然审美模式表面上类似于西方传统的自然审美模式,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在当代西方学者力图构建自然审美模式但又提不出合理的审美模式的情况下,以李渔为代表的中国古人"登山如品画"的审美模式对于自然审美模式的建构应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自然对于李渔来说,具有多层次的体验价值。这种审美模式与体验价值的生成与他的生活和阅历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中西诗学对于文学的存在方式,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但对于文学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却有着不尽一致的看法。中西文论对于文学的存在方式,即文学本体的解释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框架,那就是着意于运用语言,通过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营造一个“创造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张玲霞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4):34-37
早期清华的校园文学极为发达。自省与批判意识、人性关怀、理性思维是清华文学的意义和特点 ,开放的校园氛围对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春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52-55
中西文化心理架构的差异导致各自文学中感伤主义的不同表现: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感伤是群体意绪,西 方感伤则缘于个体幽思;在感伤与自然关系上,表现为"因感而伤"与"因伤而感";在对待感伤的态度上,中国多 肯定而西方偏向于否定。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属于古典范畴,而西方感伤主义流派是现代思潮的先行。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品格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3):1-4
本文从已经证明是能够超越时空的、世界公认其为典范的文学作品中,归纳出些许认定文学品格的准则,并就其中的部分准则举例展开论述,对我国议论中的“百年文学经典”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北大荒知青文学自然描写在强化区域风情色彩、融合北大荒民间文化、渲染浪漫和抒情的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自然描写与人物水乳交融,构建了属于北大荒知青生活的底色。作家将审美意志投射到北大荒自然魂魄中,成为自然描写的内核。自然描写的审美特质体现在:自然景物和知青处境的描写交融在艺术创造里,自然人化,具有象征知青苦难的特质;北大荒的自然幻化成知青灵魂停泊的港湾,诗性盎然,成为知青灵魂栖居之所;自然于无形中充满灵性,透视出知青内心的律动。 相似文献
1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84-94
中西方人都有认识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自由、恪守伦理道德理想的意志自由的哲学思考。中西方人都有文学认识必然的审美自由、超越必然的审美自由的理论阐发。比较而言,中国人的哲学思考,偏好恪守伦理道德理想的意志自由;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理论阐发,偏好超越必然的审美自由。西方人的哲学思考,偏好认识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自由;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理论阐发,偏好认识必然的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5.
王珍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0-54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才智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本文论述了杜甫诗歌具有壮美沉郁、慷慨悲歌、高大深神等审美品格,认为杜甫诗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内容与形式严格结合统一,保留了一个盛唐时代那种雄豪壮伟的磅礴气势,只是加上了形式上的约束规范,开辟并确立了崭新的盛唐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小说的审美品格在叙述特征、人物塑造及文体风格上,寻求内心安宁和精神平衡,以富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充满"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的生命意象,在充满希望与绝望、坚定与犹疑、单纯与复杂等相互交织的生命审美意识中努力地记录着自我、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命流程".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1
目前审美批评的状况不容乐观,审美批评的主体多丧失自己的文化品格,自恃清高而缺少宽容、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盲目随性而素养欠佳等问题充斥着审美批评场域。审美主体应该从兼容并包的胸怀、立足文本的角度、勇于创新的魄力等方面来提升自己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9.
刘谋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3):98-103
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 ;西方音乐发展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 ,以线条为主 ;西方音乐倾向于纵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 ,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 ,略于形式 ,极富变量 ,为开放性结构 ;西方音乐形式严谨 ,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 ,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 ,注重感觉 ;西方音乐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追求力度与强度 ,乐思明晰而实在。 相似文献
20.
湘西审美文化有着其自己的文化品格。本文试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对湘西审美文化进行分析与阐释,归纳出湘西审美文化的多样性统一、质朴刚健、浪漫诡奇、原始古朴等美学品质,并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详实的论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