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革”题材小说,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很快因《伤痕》、《我应该怎么办》、《月兰》、《在小河那边》、《神圣的革命》、《枫》等大批短、中、长篇作品的问世形成高潮。但此后,便逐渐为“反思”、“寻根”、“改革”、“探索”的声浪所淹没(其间有一些作品以“知青小说”的面目出现,它们和一般的“文革”题材小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后者以“文革”社会为观察点,而前者却是聚焦于“文革”背景下的“知青”的生存状态)。如今,在相隔十多年之后,它们却又悄悄地同时又是成群结队地走上了文坛。 据笔者视野所及,仅从一些主要的文学期刊来看,去年以来就有短篇《青苹果》(沈嘉禄,《十月》1993、1)、《老家的皂角香》(鲁脉,《人民文学》1993、4)、《结局》(吕志青,《人民文学》1993,8);中篇《北京有个金太阳》(李锐,《收获》1993、2)。此外,笔者还读到一部不久前出版的长篇小说《无字碑》(叶玉生,海峡文艺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所谓"文革小说"本文中是对"文革"时期创作、出版的一批长篇小说的特指,它们作为"文革"时期特殊政治语境的产物,其生成机制和表现方式完全被《纪要》等"极左"的纲领性文件所左右,在以工农兵为主体并为工农兵服务的意义上,通过向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借取资源,形成了一种政治叙事中特殊的"英雄传奇",由此成为当代文学史必须予以检视的特殊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3.
重点关注了《王白的长城》、《湖光山色》等几部“长城反思小说”与“长城乡土小说”,通过叙事形态变化和社会价值变化两个层面,论述了近年来“长城小说”题材内容的变化.在叙事形态上近年来有关长城的反思小说和乡土小说引人关注;而在社会价值方面长城小说呼唤“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的回归,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古长城开发与保护的深思.  相似文献   

4.
旅美作家严歌苓热衷于书写中国大陆的"文革经验"。这些小说在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之间建构了其独特的"文革"叙事空间,并塑造了此一空间下生存着的女性群体。这样的写作姿态彰显了离散作家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追寻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5.
赵磊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46-148
文章分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思想转变问题.认为革命话语的"介入"模式、人物主体的"内省"模式是其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导致了个体文化心理的单一性与政治性,成为一种特定时代的政治话语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思想转变问题,认为革命话语的“介入”模式、人物主体的“内省”模式是其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导致了个体文化心理的单一性与政治性,成为一种特定时代的政治话语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革”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典型是女英雄(女铁人),①她们在行为模式上几乎与“文革”时期文学中的男性正面人物等齐划一.以此来论,似乎“文革”时期并没有真实表现女性世界的文本.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不过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延续及特定时期的极型.真正能“浮出历史地表”②的女性写作需要长久的时间去等待.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性渗透及女性为获得男性权威的社会指认所作的投降实质上仍然是现实,也仍然是女性文学无法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但是,历史文本是“把历史事件按照一种而不是另一种的情节结构或神话组合起来的作法”③,是以一种视点而不是另一种视点对历史事件的抽样选择,之后加以编排的叙事形式.因此,在既定的文本与历史真相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以“文革”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典型来论,文本典型得以产生不能不说是对现实中的女性有所抽绎和变异.当然,现实中女性的真实面貌因“历史已逝去不返”,我们所能作的只是从多种材料出发去尽量恢复和了解那种精神性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以对整个民族的想象性建构和实现个体的自主性为诉求,苦难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试以“文革”后小说的“苦难”叙事为考察对象,在“现代性”视野和社会转型的话语中,追溯苦难的本质与根源,探索苦难叙事的表达策略和价值取向。文学以何种方式讲述苦难?这样的讲述方式敞开了什么?背后又遮蔽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具有跨越性特征的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架构了两个时期的审美理想,又历史性地遗留着仓促过渡的种种硬伤。小说以统合的叙事逻辑象征性地揭示民族工业颇为坎坷的新生路程,在广延性的层面上体现出重述历史本质的真实性,昭示出文学的历史经验与现时政治的奇妙耦合。此外,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创作者的道德反诘与接受者的审美反拨构成了一种异常奇妙的文化现象,成为文革阅读史上一扇耐人寻味的视窗。  相似文献   

10.
王朔的文本 现象 ,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其小说主人公无法摆脱“文革”遗留给他们的饥饿和尴尬。王朔厌恶自身的知识分子化 ,说到底是厌恶某些知识分子的伪善懦弱却道貌岸然 ,但王找不到解决的药方。他砸碎了这个精神饥荒年代中国人最后的精神饭碗 ,引爆文化批评的“文革”漫骂疯癫症。这是一个漫骂的文化时代 ,伴随着网络的谣言、明星的绯闻共生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古炉》的"文革"叙事有多重突破:特异的儿童叙事视角实现了作家的隐退;客观化叙述还原了"文革"乡村生活的本真状态;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错位开启了另一种乡村历史的书写;俯瞰式视角可以挖掘出政治原因之外"文革"爆发的多种因素。《古炉》的黑色幽默叙事把人类的灾难和人类自身的缺点与缺陷撕破给人看,以反讽话话和喜剧性戏仿表现了对"文革"悲剧的否定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5):65-71
宫斗剧已经成为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大众文化符号。历史虚置、权术想象和女性献祭的叙事伦理选择,使宫斗题材电视剧斩获了收视率,亦招致了非议。宫斗剧的叙事伦理是一种溢出文本的叙事伦理。宫斗剧的叙事主体不仅仅是它的编创者,对宫斗剧粉丝同样进行了主体授权。作为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介文化产品,包括宫斗剧在内的电视剧不应只对商业价值负责,还应建立叙事伦理的自我矫正机制,使之不仅符合审美形式,而且彰显审美伦理,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向度。  相似文献   

13.
“五四”小说叙事艺术新变贾越一、限制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小说界热门的话题。在西方著名叙事学家帕西·卢伯克、兹韦坦·托多罗夫、热·热奈特的笔下,虽然说法不一,称谓各异,却是殊途同归地将叙事视角分作: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三种,...  相似文献   

14.
“文革”叙事与新移民作家的叙述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革"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中不可忽略的段落,包孕着太多的政治和文化内涵,理应是中国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因为文学始终都承担着对民族历史叙述的使命。在近年日益引起评论界重视的新移民作家群体中,"文革"也是一个重要的书写点。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同类文本,当然有其相似之处,因为面对的精神资源是同一的。但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又绝不是内地同类文本的简单重复,它显然呈现着自己的独特立场和美学风格。应该说,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文革"叙事构成了一种互补,共同构筑着中国文学中对于"文革"历史的记录。  相似文献   

15.
情爱叙事的修辞变迁是捕捉与清理文革题材小说价值形态嬗变的重要线索。从《芙蓉镇》到《黄金时代》再到《坚硬如水》,这种价值形态大致呈现出重建价值、质疑价值到消解价值的发展线索。这种发展与作品出现的时代的某些特征具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先锋小说是“新时期”小说中的重要一脉。即使在先锋小说内部也存在着观念、审美形态及语义分野鲜明的不同类型,“元小说”就是一种在叙事形态、意识倾向上相当前卫,反规范、反传统意识相当突出的一类小说。本文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元叙事”:一种是以西方的解构主义哲学为背景,在叙事策略上对传统叙事规范进行大胆的“戏仿”或拆解,其语义则是反本质主义的。另一种以“新写实小说”为主,其特征是通过弱化作者对文本的干预,从而达到还原生活原生态的目的。这两种类型的“元叙事”形态迥异,但其文化功能却是一致的,即都形成了对传统小说主题如历史进步论、理想主义等的龃龉与对抗。  相似文献   

17.
"红颜薄命"是个古老的文学母题,通过在文学作品中的不断演进,逐渐成为一种叙事模式得以固定,并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完成了它作为现代叙事的转换。这一叙事在张恨水的小说中频频出现并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色。本文试从悲剧意识、诗美意境、怀旧情结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探究"红颜薄命"叙事的经典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反思"文革"的小说文本中,"寻找"是一种习见的叙述姿态。作家们对"罪人"和"祸根"的寻找,以轻易转交苦难而告终;对迷失的自我的寻找,则以轻手挥别苦难而告终。两类现象共同彰显了"文革叙事"巨大的价值缺失:追问精神的失落。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中的文革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种程度上记忆可以决定一个作家的写作方向,作为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华的童年记忆--文革记忆无疑也深刻地影响着余华的创作,但是这种记忆是有选择的。他80年代的作品中,文革记忆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暴力叙述主题的内因;90年代,文革记忆直接进入余华作品中,但对现实政治作了很大程度的过滤。  相似文献   

20.
活学活用 “文革”某年。老记者某公,刚从干校回报社。新头目命令他去采访当时红极一时的某典型,一位“活学活用”标兵。他抖擞精神上路,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位人物。 “请问,你原籍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