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解读“伤痕文学”时期主要以“文革”10年历史作为书写对象的小 说,着重考察和分析它们的历史叙事观念。本文认为,“伤痕” 小说的历史叙事同建国初期 小说的历史叙事一样,显示出了强烈的历史理性信仰:这种历史理性由于是以乐观的历史 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因而它们倾向于将“文革”10年的黑暗历史理解成光明莅临前的暂时 过渡,它们对于历史的叙述也因此总是充满着传奇性和喜剧性。不同的是,因为“伤痕” 小说之于历史的叙述,首先是关于个人痛苦的叙述,所以它们对既定的以集体为历史观照 视角的宏大叙事模式还是有所突破的,尽管这种灾破相当有限;而索解出这种“有限”的 因源,也同样是本文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时期文学复苏的标志 ,“伤痕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共同表达了当代文学批判“文革”历史、消解神话思想的集体诉求。但受制于“文革”神话思想的语言禁锢 ,“伤痕小说”的这一叙事努力却始终未能摆脱“文革”文学的影响。相反 ,“意识流小说”在实践创作方法革新的同时 ,却凭借自身的“语言之流” ,试图解放业已被“文革”神话思想异化了的文学语言 ,进而实践消解“文革”神话思想的启蒙诉求。  相似文献   

3.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三里湾》(以下简称“湾”,赵树理)、《创业史》(以下简称‘吱”,柳青)、《山乡巨变》(以下简称“变”,周立波)是“文革”前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三部作品叙述的都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但在三位作家笔下,同一类题材的故事却是三种不同的讲法,各自的叙述,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个性倾向,既决定了各自作品的叙事形态,体现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足以代表中国当代作家基本的叙事策略与叙事追求,从中我们可以把握住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叙事范式。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不妨简单明确一下“湾”、…  相似文献   

4.
当中国从文革中走出,我们第一次发现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竟然没有“人”的存在。《伤痕》等作品首先在文学中掀起历史批判运动——伤痕文学,从而同时引发了人学建构的前提讨论。文学本身的敏感,它直接地提示我们“人”的问题发生的真实逻辑。如果对比一下和我们具有...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构成共和国政治思维的重要载体,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内容。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把“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为共产党赢得“文化领导权”制造强势话语。1940年代后期,共产党及其左翼作家有组织、有计划地批判、清除各种异己的文学流派和力量,试图把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统于“一”,即一个意志、一种权力话语。新中国成立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真正建立了“旨在整合全社会观念从而达到最大思想统一性的排他性的统治性思想”体系。“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参与了当时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塑造,承载着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蓝图的宏大叙事,但对此毛泽东并不满意而给予否定。“伤痕”“反思”文学对“苦难”的叙述是文学叙事和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共谋的产物。“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反腐败文学”等文学形态,是对改革意识形态的话语重申和对于改革的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6.
“劳动”叙述是“十七年”文学尤其是“农村题材”叙事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话语类型。作为一种话语和价值现象,“十七年”文学的“劳动”叙述隐含着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化逻辑、文化政治以及道德和审美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伤痕文学:兴起、演进、解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个文学──文化潮流,是中国文化走出“文革”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逻辑环节,它应合了政治实践、社会心理、文艺模式等多方面的以“新时期”命名的中国新现代性的历史诉求。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文学继续自文学革命以来到1949年后成为主流在“文革”达到顶峰的政治──文学传统,配合新的政治─—文化变革而进行的转变,伤痕文学是告别“文革”的一次政治──文学潮流;二、就伤痕文学本是政治──文化变革本身又为文学突破旧的政治──文学模式提供了可能和前景来说,它为文学走向新的文学本性的自身的…  相似文献   

8.
论文突破了通常的将沈从文小说按题材分为都市与乡村两部分,而别有新意地从叙事视角上,按沈从文小说中“自己的成分”的多少划分为影子作者叙事与非影子作者叙事.认为沈从文小说凡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带有自叙传性特征,以影子作者进行叙述的,由于受到自身生活的束缚,特别是追求小说的真实性、感染性和趣味性而不免带来叙述上的琐碎,拖沓,冗长,而离作者自我较远一点,冷眼的作旁观者,以非影子作者叙述的,作者就能与“自己分离”,“冷眼的作旁观者”,追求小说的艺术性,让人感到艺术上的明净节制,客观沉静,一扫“自己成分稍多一点的”小说的那种令人腻烦的囉嗦散漫、拖沓琐碎.论文比较全面地考察了沈从文从第一人称叙事到非第一人称叙事,从影子作者叙事到非影子作者叙事,从“故事”的第一人称讲述到构建叙述框架进行讲述,从“自我”的突出到“自我”的退隐等叙事视角的转换,认为正是这种转换有力地推动了沈从文小说艺术的成熟.论文并且探讨了沈从文叙事视角的这一转换与艺术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杨懿斐 《齐鲁学刊》2006,(6):105-110
1974年1月在上海创刊的文学月刊《朝霞》,产生于“文革”后期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它的创刊和运作直接而且集中地显示了文革后期以“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目标的主流文学叙事及其意识形态。通过样板媒体《朝霞》不仅可以透视文革后期主流文学的叙事策略,而且也有助于把握文革时期极左文艺思潮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文革”题材小说,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很快因《伤痕》、《我应该怎么办》、《月兰》、《在小河那边》、《神圣的革命》、《枫》等大批短、中、长篇作品的问世形成高潮。但此后,便逐渐为“反思”、“寻根”、“改革”、“探索”的声浪所淹没(其间有一些作品以“知青小说”的面目出现,它们和一般的“文革”题材小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后者以“文革”社会为观察点,而前者却是聚焦于“文革”背景下的“知青”的生存状态)。如今,在相隔十多年之后,它们却又悄悄地同时又是成群结队地走上了文坛。 据笔者视野所及,仅从一些主要的文学期刊来看,去年以来就有短篇《青苹果》(沈嘉禄,《十月》1993、1)、《老家的皂角香》(鲁脉,《人民文学》1993、4)、《结局》(吕志青,《人民文学》1993,8);中篇《北京有个金太阳》(李锐,《收获》1993、2)。此外,笔者还读到一部不久前出版的长篇小说《无字碑》(叶玉生,海峡文艺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伤痕文学”是“蚌病成珠”的结果,但“伤痕文学”之所以能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产生巨大的社会修辞效果,则不仅在于其描写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悲剧,更在于“伤痕文学”叙事中独特的时间取向和伤痕叙写的深层意义.“伤痕文学”在叙事中明确了当下的时间立场.透过当下人们心灵上的伤痕,“伤痕文学”取得了探究伤痕产生原因的权力——当然也就获得了批判造成当下伤痕的“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支点.而”伤痕文学”中伤痕的叙写表现出其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反思不是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而仅仅表现为私人生活领域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拒斥.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之初的伤痕小说面临如何叙述当代历史的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伤痕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叙述模式表现其历史立场:以"忠奸对立"方式将文革历史"空白化",以时间切分方法表达"回归十七年"的历史立场,以"忠诚"叙述表现对革命"原点"的回归,等等。这些历史叙述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使伤痕小说成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13.
非理性视阈对小说叙事的变革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理性视阈不仅导致现代主义文学对执著于理性与观念的松绑,而且非理性对现代叙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是它实现了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范型的转换,它从文学的题材、文学中的冲突模式、主人公类型、个人经验或全知全能的叙事结构以及叙述语言等方面,全方位地瓦解与置换了传统的模式,也使叙事学遭遇危机.  相似文献   

14.
“艺术正义”是起源于17世纪的西方文学批评理念,用以分析叙事文学中体现“因果报应”的特殊结构。“伤痕电影”建立在“伤痕文学”基础上,是反映中国特殊时期人民生活状况的电影类型。通过“艺术正义”在叙事情节中的矫正和弥补,“伤痕电影”对历史错误进行反思和修正,舒缓大众群体的悲痛。同时,对于特殊年代所造成的自我迷失,通过艺术正义叙事策略在影片中完成了身份认同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四清”运动对“文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四清”运动对“文革”的影响江春 十年“文革”带给中华民族的是一次沉重的浩动与灾难,它扭曲了人民共和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但这场铺天盖地、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文革”,并非天外来客,倏然而降。“它是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内积聚的各种矛盾、弊病的一次总...  相似文献   

16.
从语境角度研究小说文本,会凸现其话语交流的性质,使其得到始源性的动态观照.“五四”至“文革”期间现实革命语境中的农民叙事,偏重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表达,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大叙事,农民生存主要做了这种大叙事的媒介.改革语境中的农民叙事则不同,农民生存成为叙事的主体和目的本身,这引起了叙述立场的根本变化:作家潜入农民生活的内部,通过日常生活化叙述,以体恤性的对话姿态对改革时代的农民命运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呈现,从而完成了对现实革命语境中农民叙事的全面反拨.  相似文献   

17.
文革连环画极强的叙事性特征,决定了它在文艺大众化中的地位。在文革特殊语境中,面临文革母题表达的任务,文革连环画在"语""图"关系的势力较量中,体现了图像阐释的不确定性和母题叙述的确定性中的平衡,以空间叙事形式表达线性叙事目标,构成了"文革连环画"内在的矛盾和张力,从而使得"空间呈现中的线性叙事"构成了其本质特征,由此,可以窥视左翼叙事图像本质主义的叙事特质。  相似文献   

18.
“文革”叙事与新移民作家的叙述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革"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中不可忽略的段落,包孕着太多的政治和文化内涵,理应是中国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因为文学始终都承担着对民族历史叙述的使命。在近年日益引起评论界重视的新移民作家群体中,"文革"也是一个重要的书写点。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同类文本,当然有其相似之处,因为面对的精神资源是同一的。但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又绝不是内地同类文本的简单重复,它显然呈现着自己的独特立场和美学风格。应该说,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文革"叙事构成了一种互补,共同构筑着中国文学中对于"文革"历史的记录。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古炉》的"文革"叙事有多重突破:特异的儿童叙事视角实现了作家的隐退;客观化叙述还原了"文革"乡村生活的本真状态;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错位开启了另一种乡村历史的书写;俯瞰式视角可以挖掘出政治原因之外"文革"爆发的多种因素。《古炉》的黑色幽默叙事把人类的灾难和人类自身的缺点与缺陷撕破给人看,以反讽话话和喜剧性戏仿表现了对"文革"悲剧的否定和批判。  相似文献   

20.
《康生与“赵健民冤案”》(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不是文艺小说,也不是报告文学;它没有艺术的渲染,也没有夸张的铺陈,写的完全是真人真事,却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后令人惊心动魄,感慨万千。作者用冷静严峻的史笔,忠实地一丝不苟地叙述了发生在“文革”当中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