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明散曲兴盛年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义山 《学术研究》2003,(6):141-145
自晚明以来,人们一直将明中叶成化、弘治两朝或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作为明散曲的兴盛期,把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甚至隆庆四五朝整整百年作为明散曲兴盛的阶段,而且多以为康海、王九思等北派曲家在前,陈铎、王磐等南派曲家在后。事实上,明散曲兴盛的黄金时代应在正德、嘉靖两朝,此前的成化、弘治不过是明中叶散曲初步复兴的时期,明中叶散曲的复兴,应是陈铎、王磐等南派曲家在前,康海、王九思等北派曲家在后。  相似文献   

2.
<正> 综观有明一代的私人海外贸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洪武至弘治时为前期。由于明王朝厉行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只能在暗中艰难进行;正德、嘉靖两朝为中期,私人海外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并出现了一些大的海商集团;隆庆至明末为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终于冲破海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一明初,朱元璋鉴于“海疆不靖”,担心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和防备“倭寇”的骚扰,便  相似文献   

3.
对明代中期历史的研究,我们似不应忽略杨一清。他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并于正德十年及嘉靖五年两次入阁,担任过户部、吏部尚书等要职;两次总制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对明代北边防务及明代川陕茶马贸易和马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著《阁谕录》一书,涉及嘉靖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边务、选举用人、赋役科派、农民起义等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是研究嘉靖年间社会历史及西北史的必备之书。  相似文献   

4.
近代教案与义和拳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案是中国近代特有的历史现象。自鸦片战争以降,教案迭出,遍及全国。义和团运动以前的教案。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时期:第一时期,从1846年到1860年,是始发和兴起的时期;第二时期,从1860年到1884年,是发展和扩大的时期;第三时期,从1884年到1894年,是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时期;第四时期,从1894年到1898年,是高潮时期。这四个时期的教案各有其特点,如第一时期传教士非法潜入内地案为其它时期所未有;第二时期归还教堂旧址案和内地置产案大量增加;第三时期反对法国教会为法国侵略军充当内应案为此时期所仅有;第四时期拳会反教案广泛发生。但民教冲突案为四个时期所共有,构成了近代教案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 明中期包括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八朝(一四二六——一五六六)共计一百四十余年。这个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十分频繁,特别是贸易往来,更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中日官方贸易的发展及其内部变化。明代中日两国的官方贸易开始于永乐二年(一四○四年),这种贸易的形式是由明朝皇帝颁给日本幕府“金叶勘合”作为来华贸易的凭据,日本幕府则持这种勘合以朝贡为名进行贸易,故称为“勘合贸易”。勘合贸易分为二期:第一期是在永乐年间,两国进行的这种贸  相似文献   

6.
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子分封,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项古老的制度。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过程。明代亲藩制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洪武时期。第二个阶段,建文至正德。第三个阶段,嘉靖至万历。第四个阶段,启、祯至南明。这是一个由强到弱,由弱到亡的历史演变过程。隆庆年间礼部郎中戚元佐曾说:“昔高皇帝众建诸王,皆拥重兵、据要地,以为国家屏翰,此固一时也。迨靖难以后,防范滋密,兵权尽解,朝堂无懿  相似文献   

7.
试析茶马互市对川滇藏边城镇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藏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藏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结成了血肉联系。两民族间的茶马互市即是相互交流的一方面,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上汉藏经济交流和繁荣发展一直起着积极的影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使一些城镇在川、滇、藏边兴起和繁荣起来。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在清代以后,两民族间的贸易扩大到了茶马以外的其它土特产品,无论是在贸易的规模上,还是在交换的种类上,都已发展到更为广泛的程度。早在唐朝以…  相似文献   

8.
况腊生 《兰州学刊》2008,(5):147-150
茶马互市在古代是以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的茶马古道为基础,以茶马交换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运输为主要方式的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又是一条民族融合的文化大动脉。茶马互市在宋朝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茶马贸易制度,设立专门的法律和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严格控制茶马互市。这些政策被后世朝代所延续并创新,但是茶马互市更重要的作用是在观固西南边疆安定,维护多民族的团结上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这对于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宝良 《中州学刊》2012,(2):137-141
明代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滥觞于成化、弘治年间,正德时期则是前后变化的分水岭。自正德以后,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转向,政治结构及政治氛围的变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及其对等级制度的冲击;还是思想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儒家传统价值观念面临新的挑战,儒学的平民化与教育的通俗化,知识分子主动参与通俗文化与出版物的商业化,无不说明明代是一个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试论明代西北马政的衰败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马政,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特有制度,即封建国家对官用马匹的采办、牧养、使用等方面所实施的行政管理制度。自秦汉以降,迄于明清,它一直是历代兵制和财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西北马政,是明朝政府经营西北特别是巩固西北边防的重要措施。,明初以来的数十年间,由于仆苑官牧机构健全,制度谨严,官得其人,职专其任,以及采办马匹的多种渠道的畅通,监苑官马常年保持在数万匹之多,西北马政确实出现了仆苑两旺、足充边用的局面。但明中期以后,西北马政的弊端日滋,其景况大不如前了,弘治时杨廷和即说:“马政之弊,自京师以达于天下,在在有之,而陕西监牧为多,其弊尤甚。”明代西北马政情况也确实如此。明代西北马政的日渐衰败,究其原因,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冯永林在《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六年第二期)撰文探讨了宋代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指出:茶马贸易是宋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进行羁縻统治和购求军马的重要手段。创始于北宋神宗时期,延续到南宋未年,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茶马贸易延续近千年,总的说来有官营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贸易形式,封建时代因政治羁縻、经济隔离以及国家财政的需要往往被纳入官营体制的轨道。有明一代茶马贸易的官营化主要的是服务于其民族关系的格局,在出于主要是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下的贸易关系,官营茶马贸易违背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本质,不符合我国民族间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因此,明代茶马贸易的官营体制的最终衰落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史前史的陶器时代,早在中石器时期就开始形成;而陶器一直跟青铜器同时使用,甚至延伸到铁器时代,时间跨度远远超越出新石器时期。陶器时代分期的根据是:(1)制作陶器的方法和设备;(2)陶器本身的特点。陶器时代可分为七个时期:其中第一至三期是旧陶器时期,第四至七期是新陶器时期。第一期:萌芽期(与中石器时期交叉);第二期:出现陶窑;第三期:流行彩陶;第四期:(新陶器早期)普及陶车;第五期(新陶器中期):黑陶和白陶;第六期(新陶器晚期):硬陶兴盛;第七期(陶瓷器早期)。  相似文献   

14.
“吴中四才子”指明中叶生活在吴中地区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时下文史界在提及此四人时大都将他们视为整体,有的甚至将他们视为文学社团。这一概念的形成,与《明史》的记载有很大关系。《明史·徐祯卿传》曰:“祯卿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今人在编年谱时大都将“吴中四才子”形成的时间定为“祯卿少时”,即弘治十年(14 97) ,徐祯卿十九岁时。但这并无事实依据。据现存资料,“吴中四才子”的名目在明中叶并未出现。虽然在弘治、正德年间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经常被并提,但未有称“吴中四才子”…  相似文献   

15.
试论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它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在认识茶马古道的基础上 ,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价值及其未来前景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圣华 《中州学刊》2007,(4):201-204
15世纪以来,朝鲜诗话兴起,明诗之评为其重要内容。有关批评大抵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朝鲜中宗至仁祖初为发轫期,仁祖中至肃宗间为发展期,英祖中至哲宗间为兴盛期。由于七子诗话及《列朝诗集》、《明诗综》的东传,朝鲜诗人多以七子为正变,公安、竟陵之变为明诗之衰,批评“明调”,认为远逊于唐宋,同时反思复古之弊,指出其种种弊端。流派之评以复古派为重心,有关王阳明、唐顺之、陈献章、袁中郎及明使之诗的评说,颇具新意。朝鲜诗话论明诗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总体来说,不仅是中国诗话的重要补充,也是独具一格的明诗批评。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海南岛出现了“贤才汇兴”的空前盛况。据统计,明洪武二十四年至弘治十五年,正德三年至崇祯十六年,全岛中进士者有六十二人,终明一代,全岛中举人者有五百九十四人,而且不少人很有作为,如在仕途上有影响的邱浚、海瑞、邢宥等;在学识方面颇有造旨的钟芳、唐胄、王佐等。这种盛况的出现,是明代海南岛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结果,而促使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海南岛自秦、汉以来,逐渐受到中原先进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古代桂越边境要塞的变化与中越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元时期,永平寨是中越交往的重要据点,但至明朝,由于桂越边境纠纷等问题,镇南关取代永平寨成为中越官方交往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通关地。另外,关于镇南关的得名是与明代安南使宦请求改变贡道有关,其得名时间可能是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至正德七年(1512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蒲松龄研究这一国际汉学研究的显学三百年来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作了较为具体、系统的总结回顾、分析和评述。本文认为 ,三百年来的蒲松龄研究 ,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自十七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大约一百年 ;第二个时期自此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第三个时期是二十世纪初至今近百年的研究 ,这是斯学的全面化展开、三度繁荣并成为国际性显学的重要时期。本文着重对这一时期斯学在国内外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就作了回顾和评述 ,并概览了斯学在国内外的学术阵容和发展态势 ,提出了斯学研究面临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宁夏境内明代万里长城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统一全国。一部分蒙古人留在中原,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入漠北,与原居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一起,继续与明朝廷进行对抗。明王朝自建国之初,就参酌历代兵制,创立了卫所制度,并且在西北边防大力经营长城。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游牧于北方的鞑靼、瓦刺等蒙古部落相继兴起,侵扰边境,杀掠人畜,对北方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明王朝为加强北部边防,不仅加紧了长城的修筑步伐,还沿着边防线,先后设立九镇,号称九边,派驻重兵进行守御。明代的沿边九镇,宁夏有其二,即宁夏镇与固原镇(又称陕西镇)。由此可见,明朝时期的宁夏,在西北边防中的军事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明弘治以后,蒙古火筛、小王子等部落入据河套,西北边防更加紧要,明朝廷派出重臣,总制榆林(又称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事,总制府驻节固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