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是当下中国历史性实践所提出的重大思想课题。现代化的发展往往意指进入"现代文明"。而对这一文明的抽象理解却掩盖了其本质规定和历史性。中国的发展是在与西方不同的历史前提的基地上开展出来的,仅只部分地从属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而其快速发展正日益凸显后者固有的历史界限。中国发展的现实前景意味着整个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价值体系等的变革与重铸,从而不可避免地要求哲学的新形态。这一哲学新形态的思想资源即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其自主的创造性融合,将积极地指向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宫敬才 《河北学刊》2008,28(2):20-26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是对经济生活、经济思想及其历史的哲学反思。它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内容极为丰富。腥风血雨的残酷环境和各不相同的个人性原因使这一传统被遗失,而遗失的结果是,在现行马克思主义知识谱系中难见其踪影。发掘、整理和阐释这一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必经之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和经济哲学相比,马克思的经济哲学特点明显而众多,这形成了不可多得而又无可替代的精神遗产和思想资源。基于此,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所具有的宝贵的历史、当代、理论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精神,是指中国哲学的活力、神韵,还是指中国哲学的内容实质? 如果仅仅停留在中国哲学的内容实质上展开讨论,而不从中体悟、概括其活力、神韵,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理解便会有"功亏一篑"的遗憾;如果撇开中国哲学的内容实质,只讲究其活力、神韵,不仅失之笼统,而且也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中国哲学的活力,体味出中国哲学的神韵来.通过对儒、道、名等各家思想的梳理分析,可发现他们均以"道"为最高追求目标,中国哲学精神可以用"求道"两字概括.  相似文献   

4.
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为现代学术展现的是他们各自的精神现象,而鲁迅为现代学术乃至现代文化提供的则是丰富的精神资源;鲁迅思想中历时性的矛盾和共时性的龃龉,正说明了鲁迅精神资源的复性构造.鲁迅之为精神资源与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经典性意义并不完全重合,它必然存在于人们的不断言说与不断阐释中.新世纪的鲁迅研究应当在较为宏观的意义上确认鲁迅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5.
钟青林  卢鸽 《理论界》2005,(9):158-159
在知识经济时代,精神资源成为企业一种崭新的资源,它是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成长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的动力和活力。国有企业要开发这种“精神资源”,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独有优势和作用,为国有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哲学精神是哲学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是哲学与其他学说在精神层面划定界限的重要标志。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原初、最根本、最精妙的表达,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是其基本内容。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作为人类精神境界的不同方面,哲学精神不仅与科学精神内在相通,而且在关怀人生命无限性追求、自觉人自己的生存态度、反思人自身的高贵品性等方面还是对科学精神的积极超越。  相似文献   

7.
“同情说”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精华,是认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基础.宗白华的美学“同情说”受到了叔本华的同情伦理学、庄子的齐物哲学、禅宗的妙悟思想的影响,其精神蕴涵十分丰厚,表现为社会同情的伦理精神、物我会通的艺术精神、人我不二的禅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义精神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行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对后世欧洲哲学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浪漫主义思想精神的价值在性质上是哲学的,在形式上是诗歌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凸显了人本关切的意蕴,寻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扬弃人的生存悖论,追求永恒与绝对的精神,唱响了现代性批判的序曲。  相似文献   

9.
进入近代社会后,古老的民本思想并没有自然地发展成近代的民主思想。近代以来的改良派、维新派虽然也为之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但融贯中西,汇通古今,在糅和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把古代民本思想推向最高峰的却是孙中山。本文从思想渊源、革命理论、革命纲领以及革命实践等方面论述了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对充分认识近代以来的民本思想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时隔50年,油田的发展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内外部的环境有了历史性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变异。作为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是:从计划经济走到市场经济,从当年的艰苦创业到今天的持续发展,如何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使之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创新和升华,从而为油田发展注入新的思想文化动力。在具体实践中,要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传播形式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内容与现代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继承与员工思想引导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就“中西马”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可作为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当代“类哲学”的思想精神。在哲学观的意义上,本文认为殷承中国文化“天地人三极一如”的“和合”思想传统,体现的正是中国哲学个性的“类思维”;践履“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命之道,蕴涵的乃为中国化的“类生命”;而“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至仁”精神,则是一种葆有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类哲学”。  相似文献   

12.
李成旺撰文指出,马克思哲学智慧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场哲学革命才得以凸显出来的,而马克思哲学革命又并非同质性地同时完成,它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自我发展和超越精神,首先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方法论上的自觉:其一,准确把握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实践主题,进而准确定位马克思哲学与现实的关系,特别是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之间所内含的批判与继承关系,这是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首要视角;  相似文献   

13.
论浮士德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分析了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和实质———行动哲学与创造意志,以及这一精神的意义和局限性,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哲学与民族精神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更是具有互为表里、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认识和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理论契合点,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来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的精髓与实质,并立足于民族精神的坚实基础来领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史哲学.  相似文献   

15.
刘峥  罗成翼 《社会科学家》2012,(1):39-41,51
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提高当代青年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今时代赋予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深入解读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增强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首要前提;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公益精神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探寻到适合当代青年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构建公益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的新型方法体系并予以实施,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大庆精神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庆精神,只有从哲学的维度对其进行诠释,才能准确地把握它作为一种理论与精神的内在实质,才能总体性地、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大庆精神的内涵。为此,笔者从大庆人生存的形而上精神、主体性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等多重维度对大庆精神的哲学底蕴进行挖掘和解读。  相似文献   

17.
铁人的苦学精神,别开生面.学文化翻山越岭,学出思想,学出境界,学出自我;学技术突破创新,学出水平,学出突破,学出超越;学哲学开拓进取,学出眼力,学出定力,学出潜力.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从"人"的角度考察了精神生产,指出精神生产是人性的张扬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重要根据.因此,从方法论上它摆脱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从"物"的角度考察精神生产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它又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来理解人,把人当做精神性的实体,把精神生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或人特有的生命活动,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当做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或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人、人的精神生活或主观世界的研究,开创了近代精神哲学研究的先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理论的集中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文章着重论述了“三个代表”的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指出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创新,“三个代表”思想的创新表现在党建目标、党性原则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的灵魂是实事求是,“三个代表”思想是从国内外、党内外的实际出发作出的科学论断;科学精神的最基本要求是务实,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就是要联系实际搞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思想结晶 ,主要表现在 :从“三个代表”概念和重要思想的提出来看 ,创新是界定这个概念和重要思想的关键 ;从江泽民本人的认识来看 ,创新是他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过程中突出强调的原则 ;从“三个代表”的主题看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这个党”决定了它必须创新 ;从“三个代表”的精髓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从“三个代表”的理论意义来看 ,它旨在创新 ,集中体现了创新精神。“三个代表”思想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对我们的启示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