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之为德也大矣"引发了众多学者的不同解读,可谓"尺水兴波",余韵无穷。从新文化运动直至当下,基于不同历史语境及话语模式,许多学术解读尽管与原初之意存在差异,但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接近《文心雕龙》中刘勰的原意,笔者借用童庆炳先生的"照亮"说,在现象学视野下,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显现"进行异时空的照亮与解读,厘清"文"与"道",并由"文"鉴"道",索"道"观"文",在本质直观和主客交融的层面上,鉴照洞明,使"文之为德也大矣"历经无限衍义后归于作者初衷。  相似文献   

2.
余东海 《社区》2014,(29):56-56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三章) 花言巧语甜颜蜜色的人,很少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就有三次,《公冶长篇》加上了“足恭”,《卫灵公篇》说“巧言乱德”,足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鄙视。《诗经》说:“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尚书皋陶谟》说:“巧言令色孔壬”,孔壬是很奸佞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先秦的“德”与一般“物”的概念不同,是一个没有实在对象的、完全是为了追溯人道之根据、并表明要相承于此根据而构建出来的概念。“德”概念的复杂就在于它有变与不变两面。始终不变的是德之为德的本质含义,它在《周书》中就已经被确立了,即对人道之根据的承受。当先秦各时期各学派对“人道之根据”以及“如何承受”作出不同的阐释后,将在“德”本质含义的基础上充实、外化出各种具体表现,从而有了语境意思相异的“德”。这即是“德”概念变化发展的一面。在把握了这两面之后,先秦“德”义之变迁也就能被清晰地梳理出来。  相似文献   

4.
评《中庸辩证法》对“中庸”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金舒年从现存的古籍来看,“中庸”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后来,《礼记》中收有《中庸》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权(子思)所作,“以昭明圣祖之德”...  相似文献   

5.
朱熹将《论语·雍也》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注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与仁义道德连在一起。儒家鼓吹的中庸之道,就是要求人们处理事情中正、公平、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礼记·中庸》又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佛教《中道》亦言:“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即指  相似文献   

6.
《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楚子语中的“《武》”指“《大武》”,而“卒章”本为“首章”。这可直接证明《武》为《大武》首章。再者。仔细体味《诗序》、《乐记》、“七德”以及《大武》歌颂武王之意,也都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管子》认为“德”是“道”的产物即“道生德”、“德者道之舍”;“道”“德”本来是没有区别的“无间”,之所以把它们加以不同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标明“所以舍”与“舍之”的关系;“道”是“德”的根由,“德”是“道”的形下显现;“道”“德”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体与用的关系;“道”“德”舞台上面的演员是芸芸万物,“德”在不同的个物那里,实现着不同的样态,“道”也在与万物的共作里,展示着自己无形而无限的力量,从而形成切实可感的即物而形、即物而是、即物而性、即物而德的“道”“德”链,展示了《管子》法家所具有的道德情怀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为诗为文,都十分讲究章法结构,谋篇布局。有人将此比之为宫室建造,“必先定规式”。明人王骥德说过,写文章“必先分段数,从何意写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并说“此法,从古之为文,为辞赋,为歌在皆然。” (《曲律·论章法》)。李渔在《闲情偶记·词曲部》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讲述戏剧结构问题。这说明我国古代艺术家、文艺理论家们对于作品的艺术结构是很重视的。所谓文章  相似文献   

9.
论脱化     
夫脱化之法 ,其为义也大矣 ,自来诗家造语 ,率以祖述为常 ,虽有剽窃偷盗之讥 ,不减引古取旧之用。在于古人 ,既已心知其实 ;抑于今世 ,则或闻听而骇。是以今兹所论也 ,虽托昔贤之为说 ,殆犹重发此秘于天日乎 ?顾脱化之为义 ,向有牵缠 ,故入作之为要 ,略需分理 ;而唯辨于祖述之必存 ,则尤进乎语汇之先在矣。至若脱化之为法 ,乃在祖、作之同异 ,与夫翻新之变化 ,且以语工字简为尊尚 ,而视融化无迹为极至也。  相似文献   

10.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11.
论章学诚对袁枚的学术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对同时代的著名学者多有批评,尤其对袁枚的批评更是不遗余力,非但诋其为“不学无术”,甚至拟之为“无耻妄人”。综观二人平日论学言论,可知在学术见解上实有许多共通之处,如对当时考据流弊的抨击,不失为救弊之言。唯章氏以“纲常名教”衡量袁枚,谓其广收女弟子,无复男女之嫌;征刻诗稿,标榜声名。章氏鄙薄袁之为人,进而全盘否定其学术,也可谓过矣。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是文论,《史通》是史学,何以一部文论作品会对一部史学著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具体影响又是什么呢?刘知幾在认真分析《文心雕龙》何以产生的基础上,第一次大量引用《文心雕龙》、并明确标注刘勰之名及其著作.实际上,并非《文心雕龙·史传》篇,而是刘勰对"文"的基本观念,使得刘知幾找到了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所,找到了可以一显身手的天地.《文心雕龙》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的理念,被刘知幾贯彻到史学观念之中,其"远矣大矣"的"文"正相当于"史";刘勰对晋宋以来"文体解散"的批判则成了刘知幾的理论武器,被他巧妙地运用到了史学理论的建树上,形成"文之将史,其流一焉"的观念.刘知幾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学生,他大量采择刘勰的文词,运用刘勰的思想理论,却完成了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史学著作.《文心雕龙》的文章观念笼罩《史通》,却并未将其淹没,而是最终成就了文史双美的佳话,这正是中国文论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士,事也。——《说文》孔子有个叫子贡的学生,曾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回答,关键地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蒙古文是借用回鹘文字母(又称畏兀字)创制的,故称“回鹘蒙文”。蒙古何时借用回鹘文创制回鹘蒙文?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被认为具有可靠依据的一种意见认为,蒙古自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俘获塔塔统阿开始借用回鹘文记录蒙古语而创制回鹘蒙文。其依据为《元史·塔塔统阿传》一段记载,即:“塔塔统阿,畏兀人也。性聪慧,善言论,深通本国文字。乃蛮大(易夂)可汗尊之为傅,掌其金印及钱谷。太祖西征,乃蛮国亡,塔塔统阿坏印逃去、俄就擒。帝诘之曰:‘大(易夂)人民疆土,悉归于我矣,汝负印何之?’对曰:‘臣职也,将以死守,欲求故主授之耳。安敢有  相似文献   

15.
《周易》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年仍然努力学《易》的孔子,他在暗引《易·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两语以后,讲了一句极为准确的话:“不占而已矣。”①孙卿同然一词:“善为《易》者不占。”②治《易》不为占卜,而在领会其中的哲理。  相似文献   

16.
“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刘勰《文心雕龙》)中国古代美学,在结构上与西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祖堂集》中以“次”和“时”煞尾的时间构式具有相似的意义和用法,但它们也有很多差别:“VP(之)次”构式的句法语义结构和适用范围有较多的限制,是书面叙述语;而“VP(之)时”构式的结构兼容性更强,功能更灵活,语篇分布更广泛。即前者在结构、功能和使用范围上都能为后者所兼括。“VP(之)次”出现于汉魏六朝,在唐宋时期的禅宗文献中广泛使用。由于它是一种局域性的社团用语,使用受限,在语言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随着禅宗的衰落而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8.
从孝悌开始     
余东海 《社区》2014,(26):59-59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二章)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犯上的人,少见;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事务,根本扎实了,道德就生长。孝悌呀,它们是仁的根本性要求吧。”  相似文献   

19.
中庸之道是孔丘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中庸,按照后代儒家的解释,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其实质就是调和阶级矛盾,取消阶级斗争,巩固旧的统治秩序。孔丘生前曾经大力提倡它,说什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崇高的美德了。《论语》里有一些关于中庸  相似文献   

20.
结合《周易》审视《文心雕龙》的理论思想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此类研究成果丰硕,且大致可以“《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及“《文心雕龙》对《周易》的阐释”两类视角进行划分。具体而言,前者又可分为“征引内容”与“话语体系”两大层面,而后者主要以“五经皆文”的观点为线索。经梳理发现,《周易》与《文心雕龙》的关系研究,应主要围绕《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