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而上和形而下都属于理性掌握世界的方式。然而美恰恰不在理性所可掌握的范围之内。美是超越了人的感性欲望、冲动、社会的理性价值、异化限定后的一种超理性存在。因此,美学所面对的是不可实证的对象。当形而上或形而下美学不顾及这一思维类型上的范围差异,而以哲学和逻辑的方式思考美时,美便被纳入了永不可解的悖论之中。认识美只有跳出形而上与形而下所圈定的思维窠臼,建立一种与其它认知方式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找到真正认识美的思维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康德建立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为壮观的形而上理想,这种理想是一种道德理想国,也是理性、目的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理性为自己立法,此法即道德法则,它是所有有理性者共同遵循的法则,只有在遵循这一法则的王国里,才有真正的自由,这在自然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实践的世界里,才有真正的自由。康德的形而上的理想为人类众生设定了一个无限高远的理想王国,对这种理想的追求彰显了人类的崇高性、高贵性,从而使人类与自然世界、动物世界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宗教之思如何可能?人的有死、有限的存在性在场,构成了人类宗教之思以及所有宗教存在方式永不衰竭的本体论源泉。宗教之思的本质就在于,它以典型的“非对象化”的方式,源始地敞显出了一个形而上的境城。因此,宗教之思实质上乃人之生存境域边界上的一种形而上之召唤。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的形而上学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生境界之学,它以人生可见的“理性”为内在的直接本体,以实现本体的道德人生境界为其体系的最后归宿或目的。他设立形而上体的目的是肯定人的内在德性的真实性,论证宇宙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说明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人类行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礼乐文化的天道本原以及天道本身的审美化特质决定了以《礼记》为核心文本所建构的先秦儒家礼乐美学必然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思想维度和超越性的精神内涵。按照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显证方式,礼乐乃是一套交通天人、兼摄圣俗的价值系统和行动规范,而礼乐此种功能的践行机制在于一种可以“上下其说”的情感。情感不仅是人间礼乐的发生原理和功能依据,它更指涉、含蕴形而上维度而与性和天道紧密相联,在此意义上,情感因能同时涵盖形上、形下之域而成为主体在礼乐世界中接连天人的精神通路,故正确理解情感在礼乐文化叙事中的思想属性和价值特质成为把握礼乐美学形而上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思维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思维的特征在于 :从对思维对象的把握方式上看 ,它具有实践精神性 ,以“应该”或“不应该”善恶评价的方式进行 ;从结构形式来看 ,它是一种类我思维 ;从思维内容来看 ,它是一种利益行为思维 ;从心理机制上而言 ,它是一种情理交融式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荀子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思维直觉性是其思维方式中的重要特征,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直观体验:“天官意物” 世界是否可以认识?这是任何哲学必须首先问答的问题。荀子明确地回答:“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承认并肯定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也有被认识的“理”,即规律。人之所以能够认识客观事物,就在于“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指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与客观对象相接触就出现认识与智慧,形成了人的主  相似文献   

8.
作为"六经"之首,《周易》在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发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思维即导源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563历史地看,这句名言奠定了后来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那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或"道"与"器"之两个领域的划分。而且,在这样两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五四”新道德的争论存在片面化极端化倾向,指责新道德缺少形而上建设是错误的,但是仅仅肯定“五四”形而下建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五四”新道德在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共同影响下,既注重以人为本的人类主义和个人主义,又突出新道德的现代理性和超越精神,它是在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向度展开的双重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船山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区分作出了不同于宋明儒家的理解.他的理解主要从两个前提出发:第一,之谓与谓之之辨,通过这两个语词的区分,王船山明确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不是世界固有区域的客观划分,而是根据主体的存在方式才作出的主观性划分;第二,有无与隐显之辨,通过这个讨论,王船山告诉我们,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是隐显之别,而不是有无之辨.王船山对形上、形下的如上解读意味着把哲学之思从形而上学框架内解放出来的努力,意味着后形而上学视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11.
浅论孔子的“中庸”方法傅长吉,李振玉孔子的“中庸”说,熔人类的智慧和道德于一炉,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展示人类智慧和道德的“中庸”方法,既是人类思维的一般方法,又是人们修身处世的方法。一、孔子的“中庸”方法是人类思维的一般方法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思维方法是...  相似文献   

12.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道德含义“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思想古已有之:老子讲“道法自然”,庄子讲“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后来的“天人合一”命题的提出,都属这一思想中的应有之意。显然,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主要强调人如何顺应自然,不只是如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和谐思想是从世界观角度来理解问题的,而我们今天则是要从道德观角度来理解问题。传统的观点把自然(即自然界)看成是学习的对象和服从的对象,而我们今天要把自然看成是保护的对象和再造的对象。当自然作为学习和服从的对象时,它是以“本体”的意义而存在…  相似文献   

13.
康德哲学一直追求普遍主义理想,康德建立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为壮观的形而上理想,这种理想是一种道德理想国,也是理性的王国、目的的王国、自由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理性为自己立法,此法即道德法则,它是所有有理性者共同遵循的法则,只有在遵循这一法则的王国里,才有真正的自由.康德的形而上的理想为人类众生设定了一个无限高远的理想王国,使人类远远高出自然世界的序列,彰显了人类的崇高性、高贵性.但康德的理想又因为排斥了情感等经验因素,使其理论失去了经验基础,致使其空泛的形式化理论无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价值是功利的还是精神的?它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还是对“为善而善”的形上追求?本文从道德哲学发展的历史入手,分析了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功利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阐述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两种道德观各自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恰当地把握好两者的张力,对道德理论自身的发展及发挥道德的社会价值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伍非百先生认为,在名、谓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名不过是记录观念所存系之实体的一种符号,一旦经过约定俗成,它便会成为一种区分不同对象的稳定概念或语词,其本身不会存在当与不当的问题。当其被用来指称实体时,因其具有固定的涵义而不能指称与之不相关的对象,于是便会产生当与不当的问题。然而,“以名指实”之中的“名”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谓”。所以说,正名的本质就是“正谓”。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写道:“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这个思维着的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是指政治经济学掌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从艺术上、宗教上、实践一精神上对世界的掌握的方式。从德文原文看,“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是三个并列成分,作为形容词共同修饰名词“掌握”的。而政治经济学掌握世界的方式,同哲学、理论及其他社会科学对世界的掌握是一样的。因此这里谈的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思维方式,即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使如何重建道德基础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当代道德重建及其形而上的困境,重构了儒家形而上之“道”,指出了它所包含的神性与理性以及它所塑造的现代人格精神.由此得出儒家形而上是当代道德建构的文化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一、科技发展影响人类思维方式变更的历史沿革当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便开始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的实践范围扩大了,适应这样的时代需要,便产生了自然哲学。古代自然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世界看成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统一体,在这方面,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具有代表性。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法的世界观。但…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完全从哲学上考察历史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它将目的论原则引入历史领域,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其对象,由此形成了一部向着善而不断进步的“道德史”,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但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依归的,它无关乎人类历史现象本身,而仅仅从道德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因而是超历史的,是一种在黑格尔思辨历史哲学的类比意义上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通过呈现世俗生活,展示了一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饮食男女,他们与自然世界处于对立的状态、与他人之间形成了冲突、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从而呈现出种种畸形的精神状态,这与西方存在哲学提出的人的“异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张爱玲的小说摒弃了对意义的向往和对道德的说教,其冷漠静观的背后是对人类生存状况关怀和追问,在形而上的思辨上达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