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取消“农转非”制度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有关“农转非”的几个基本概念农业人口,指的是依靠从事农业(含林、牧、渔业)生产维持生活的全部人口,包括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以及由他们扶养的人口。1非农业人口,指的是依靠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业维持生活的全部人口。在人口学上,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从事工作的性质。农业人口不等同于农村人口。农村人口是个地域概念,农业人口是个经济概念。农村人口中,既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又有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农业人口与农业户口也有区别。农业人口的确定依据是劳动者从事工作的性质,而农业户口的确定依…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农业人口?什么是非农业人口?公诸于社会的看法大致有三:(1)农业人口就是在农村就业的人口;(2)农业人口就是农村居民;(3)农业人口就是不吃国家供应“商品粮”的人口。显然,第一、第二种看法是以人口活动的环境、地点为划分依据的,第三种看法是以人口的吃粮户口关系为划为依据的。我认为,对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这种划分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3.
农业转移人口健康状况关系着中国劳动力质量和生产效率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本文采用CLDS(2014)调查数据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考虑市民化与健康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关系,使用IV 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显著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健康水平。市民化水平的提高代表农业转移人口可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及社会福利的增加,对健康有促进作用。从健康方面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了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和躯体活动功能。从产业角度看,对比第二产业从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第三产业从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更显著,说明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健康保护力度不够,应加快产业升级,减少或避免劳动者的危险或重复劳动。个体差异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康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个体差异的起点(教育程度)和个体差异的终点(收入水平)看,教育程度高、收入水平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更显著。户籍制度(尤其是隐藏其背后的社会福利差异)极大地削弱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基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和自身的健康状况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人口必然会向非农产业转化。但在不同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强度、转化的方式及转化的规律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农业人口转化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探讨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了解其人口转化的现状、特征及规律,对指导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对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问题进行研究。一、转化强度人口转化强度受一定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区…  相似文献   

5.
人口转型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禀赋性资源的约束性,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农业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转变带来的技术进步型农业的增长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增长.而农业可持续增长是一种不依赖传统生产要素增加,却是以农业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农业生产总量的增长.本文通过对人口转型影响要素和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计量分析,验证了人口转型通过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途径,也即验证了人口转型、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增长三者间的关系.优化教育资源合力打造适宜农民培养体系实现农业人口转型,有效保证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推广应用,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农业人口转化研究的新进展———读《组群式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机制研究》路遇吴玉麟教授等著的《组群式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机制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组群式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机制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个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本文想通过对辽宁小城镇地区农业人口非农化与农村人口城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如何使农村人口城镇化更好地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口安全的视野研究农业女性化现象。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内在原因,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女性劳动力人力资本处于劣势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农业女性化现象产生以下重要的人口安全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中女性居多,不利于农业发展;二是农村人口素质普遍降低,不利于农村发展;三是女性人口的安全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农村婚姻破裂和老人失养现象增多,不利于家庭稳定与和谐。为此,要以社会风险的理念和整体的思路治理农业女性化这一现象,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城乡人口结构分布合理;更新理念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农村女性素质发展;强化人口宏观管理,促进城乡人口科学有序流动;改革相关配套制度,保障农村女性安全和发展;构建人口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应对人口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中的重要环节。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人口智力结构。现就农业人口智力结构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多数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都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这种世界性的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被称之为“二十世纪的人口迁移”。我国解放三十多年来,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发展较慢,至今农业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84.6%)。河南省农业人口比重更大(91.2%),是全国29个省、市、区中农业人口比重最大的省份。但是,河南省同全国一样,随着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将会有较多的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中西部地区15个省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社会认同度为研究视角,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差异性对中西部不同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中西部不同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认同度与其就近城镇化意愿显著正相关,且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受到的影响作用更明显.东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更注重职业升迁机会、职业技能水平、子女教育状况、工资待遇水平、工作环境、工作时长的满意度.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则更关注其与市民的关系、城市社会关系网络、户籍状况、基本公共服务、城市物价水平及居住条件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兴化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全市总人口155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7%。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全市外出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仅是人口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业与非农产业构成的一个重要指标。准确了解这一比例对于制定社会及经济发展计划、合理安排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按现行标准统计的农业人口比重偏高已不能反映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我国从1963年开始统计农业、非农业人口,当时基本上是以户口性质为标准划分的,属农业户口者即为农业人口,属非农业户口者即为非农业人口。按照这一口经统计的农业人口,1963年为5758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3%。此后,这一统计口径沿用至今。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控制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政策,非农业户口的人数,除城镇自然增加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正在我国农村发生着的深刻人口变动.这一变动已经或者将会给农村人口控制带来什么影响?我国农业人口转移与农村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关系如何?本文主要根据我们在上海郊区农村所作的有关调查,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首要任务.基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大样本调查数据,采用biprobit模型对农业转移人口留城意愿和住房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联立分析,并计算不同代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能性及其抑制程度.研究发现:个人因素(稳定的职业、 受教育程度、 高收入)、 社会融合因素(社保、 人际关系)、 区域因素(跨省流动、 流入地)直接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计算,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为6.4%,以"80后"最高,"90后"最低;其市民化抑制程度为89.9%,以"90后"最高,"80后"最低.最后提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剩余是农业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范畴的重要性会日益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农业剩余问题,包括农业剩余的生成,传导以及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剩余转移与工业化成长的关系及其规律性。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人口变动条件下农业剩余的生成及其过程,这种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人口变动是如何影响农业剩余的生成,以及如何摆脱人口变动对农业剩余生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这里所说的人口结构,不是泛指人口的各种构成,是指人口社会构成中的从业结构。如所周知,人口结构反映经济面貌和生产水平。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这样的数量,这样的结构,反映了我国经济面貌还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人口,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活的(包括由他们抚养而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全部人口。按照我国的习惯说法,是指不吃商品粮的全部农村人口。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三十年来,各国农业人口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们可  相似文献   

18.
定向转移——解决农业剩余人口问题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预测,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除去乡镇企业吸收的人口和农业生产所需人口,我国农村将剩余约3.5亿人口。农业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在今后的5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  相似文献   

19.
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概念不相同,它只反映了农业资源的人口容量,并不包括社会经济在内的人口容量。但土地承载力是人口容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经济水平低下,处于温饱型生活水准下的贫困地区而言,土地承载力基本上可以替代人口容量。定西地区位于甘肃中部,总土地面积19621平方公里,人口245.84万人,其中农业  相似文献   

20.
<正> 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速度要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学术界一般认为,农业劳动力人口转移过快,会给非农业系统造成冲击,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人口如果转移过慢也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那么,我国过去和目前的劳动力人口的转移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不同的理论分析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