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人、理性人假设的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旭昆 《浙江学刊》2001,1(2):67-75
本文首先强调研究人的行为动机的重要性,进而区分了人的行为动机的两个层次,提出了根本动机的超制度性和具体动机的依制度性,指出了行为动机的多维性、可序性、互补性和互斥性.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进行了论证,提出了精致的有限理性的广义经济人假设,指出了它的两种表现型利己主导型和利他主导型.同时,对理性概念进行了分析,区分并定义了两种理性目标理性和手段理性,指出了手段理性的两种表现慎行和验行,还指出了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各自的适用范围,提出了对这两种行为方式的选择同样是理性的,从而为理性人假设进行了辩护.最后,文章指出了从精致的有限理性的广义经济人假设可以推出的若干命题,尤其是交易能力差异性命题和好人可能干坏事命题,指出了这些命题在解释经济和社会现象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历史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行动的动机背后的最终动因,同时也阐述了利益在人的动机与历史规律之间的中介作用,但学术界更多地是重视前一个问题,对后者有所忽视。本文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利益在人的动机与历史规律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探讨,文中指出了利益的含义,分析了利益在历史规律与人的动机之间中介作用的机制、具体表现、性质和特点,并论述了对该问题的研究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层面的体现就是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事实上是人类环境行为的一个不良客观结果.环境与社会是通过人及其行为的中介才具有了某种关系.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类,在现实中人们可以选择保护性的环境行为,也可以选择破坏性的环境行为.环境问题体现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但它却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以环境行为及其可选择性问题作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视角,遵循了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也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而获得了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学研究的三个辩证层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来 《求是学刊》2001,28(1):12-15
“人学”成为近年来国内哲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根据。在理论上 ,它是针对我们理论界长期以来沉迷于说“神话”、“鬼话”和“兽话”而忘记了说“人话”并因此在理论上展开的一场“拨乱反正”运动 ;在现实上 ,它一方面针对长期忽视人、遗忘人的惨痛历史 ,另一方面针对当下进行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 ,其动机在于通过对“人”的省察 ,以诠释我们的历史和现实 ,唤醒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注 ,促进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上述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根据 ,确证了人学研究所具有的深层合法性。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人的话语”具…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中国社会利他主义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主义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付出增进他人效用的行为,可分为彻底的、纯粹的、指望获得某种形式回报的和互惠的四种类型.其中,后三种类型具有普遍意义,并潜藏着些许利己动机,从而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支点.现阶段中国社会利他主义行为稀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制度增加了行为主体的行为成本,投入产出率的下降弱化了行为主体利他的动机和动力;以道德和利他为基础的位置权利竞争规则和个人发展规律受到市场竞争规则的挑战;社会处于发展的初、中期,利他主义行为数量正处于U型曲线的最底端.弘扬优质的利他主义行为应采取的举措为: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即在位置权利分配上注重德才兼备,减少市场竞争规则的作用,形成"利他"最终能够"利己"的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6.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激励是利用人类需要本性促进人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变化的一种手段。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能力与其实际的绩效并不完全一致,还受其动机的影响。而动机的强弱是由激励决定的。因此,当一个人的能力一定时,其绩效的大小,是由激励程度决定的。服从于公式:绩效=能力×动机(激励)。从此式可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本文拟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就目标导向激励,物质奖励激励和心理按摩激励问题,作一浅述。一、管理工作中的目标导向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有无明确的目标,行为的效果大不一样。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引发、导向  相似文献   

7.
激励: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机能够对行为的选择、发动、维持、制止做出解释,成为行为发生的根据,这表明动机是激励的出发点和动力源;而激励是动机的唤醒方式与活化手段,没有激励的发生,动机可能是潜在的或静态的,这又表明激励是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学界对动机的探讨从未终止过,需要理论、成就理论、平衡理论和归因理论中都浸润着作为激励源的动机因子,这些因子又是解释激励发生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传统伦理学认为,康德在对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时,主要依据该行为的准则是否符合道德的最高原则,并且该行为是否是出于义务动机而做出的.这种观点会导致对“有爱好或欲望在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的错误判断.当某人出于有效而主要的道德动机,即义务动机而行为时,该行为是可以得到道德辩护的,其行为者在道德上也是合格的.出于义务而行为的行为者不仅具有环境和需要的独立性,也体现着康德的“自由”理念.  相似文献   

9.
徐燕 《学术交流》2005,(8):159-163
自从父系社会确立了男权统治地位,女性的行为准则逐渐被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规范下来,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现实法则.在集体无意识的强大规范下,无论是女性的自身行为违背了社会现实法则,还是超越了现实法则,她们或者被强大的社会现实力量压倒,或者被当作一位不可超越的天使神圣化,只能成为一个美好但没有生命的对象.无论是违背还是超越了社会现实法则,女性的命运都无法走出经典的悲剧结局,这既是经典作家们对社会现实的精确演绎,也是个性化作家的集体无意识流露.  相似文献   

10.
模仿来自于人的自爱天性,对身处社会中的人而言不可避免。在文明社会中,自爱被激发为偏爱,这导致模仿的变异、人性和政治社会的愈加腐败。在一个"模仿的社会"中,榜样区别于大部分的模仿行为,它引导人们模仿善和关注政治共同体。卢梭通过分析传统社会中的榜样典型——苏格拉底、卡托、耶稣,并结合文明社会的现实可能,以自我书写的方式创造出一个新的榜样典型,以达成引导和教化大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要研究道德评价,不能不涉及动机与效果问题。人们对别人或被别人进行功过是非道德善恶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正确地认识动机与效果以及道德评价的关系呢?在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价时,是以他的行为的动机还是以他行为的效果为根据呢?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是动机论,即认为应当以动机为道德评价的根据;一种是效果论,认为应当以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批评,文艺作品的好坏标准时,提出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但是,出于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论述的理解不同,运用不当,在理论和实践上仍不免引起一些新的混乱。“作品的好坏”是否等于“作品的  相似文献   

12.
人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从较长历史时期来看,哪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动机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稳定的、不可变更的基本影响?在人类的经济思维之中,哪些东西是人所一贯追求的理性终极目标?经济行为的社会道德评价和善恶价值与人类幸福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科学真实?很明显,上述经济学的本体论、目的论、伦理学、方法论、动机一行为理论等基础理论的阐述,都有赖于“人的经济学本质”这一问题的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13.
这是对人的主观性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第一部专著.作者根据把社会存在解释为人们实践活动,根据社会存在本身中主客观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现实的主客观性来理解人的主观性问题.作者注意的中心是社会决定和人的积极性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客观决定也包括一种特殊的决定,即作为主体人的活动本身发展的决定.人的主体不是社会存在的再次复现,但它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主体的社会存在本身.这样提出问题是有道理的,其目的是要克服某些著作中有时出现的以消极反映和完成"环境"要求的精神来解释人们行  相似文献   

14.
一、言语生成的三种基本运动正常成年人的自然言语生成可假设为言语意念的形成、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三个基本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三个过程中,分别有意念形成运动、语义整理运动和变形运动贯穿始终. 1.1意念形成运动意念形成运动是大脑意念形成过程中由言语动机向言语意念转变的运动。言语动机是说话人进行某种言语行为的初始意向。说话人每进行一次言语行为都有相应的语用目的.如我们有  相似文献   

15.
李颖  罗涤  袁利 《学术交流》2012,(4):189-192
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包括内部动力(善良动机和心理满足)、外部动力(同伴群体和社会环境)以及效果助力(过程顺利和结果良好)三大因素,同时遵循善良动机推动→同伴群体支持→社会环境鼓励→行为过程顺利→行为结果良好→个体心理满足的良性循环过程。在三大因素中,外部动力的作用尤为突出。应从心理动机、思想环境、同伴群体、教育模式四个方面着力培养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即处理人我关系的方式有着两种相反的情形,一种是不顾他人的需要、利益而只从我的需要、利益、意愿出发,由此动机出发就表现为自私行为。与之相反的情形则是考虑他人的需要、要求,认定他人有着与我相同的意愿、要求、需要、利益,并同样需要实现、达到、满足、获得的。据此动机发出的行为就是被评价为善的道德行为,产生对他人作出合乎道德准则和要求的行为的动机的整个过程,就是道德知觉中的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北宋时期社会现实尤其是人们的精神风貌出发,揭示了《新五代史》撰著的现实需求及撰史的动机,分析了该史书的创新贡献与影响,对今天的史学发展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林卫斌 《学习与探索》2006,1(1):216-218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在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上凸显了其致用性的不足;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在其选择过程中会受到资源、环境、特定社会制度等条件的约束,也显示出致用性的不足。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对西方经济学的致用性检讨应从中国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准确地把握人性和经济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动机,将逻辑与历史相结合,避免概念之间的论战与推演。  相似文献   

19.
周建 《社科纵横》2008,23(11):16-18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就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和谐,从根本上讲还是要研究人的问题.人类任何活动,都要受到动机的支配与调节.作为人类实践产物的社会关系,同样也受到人类动机的支配与调节.以人类动机为关键环节的心理研究,在分析社会关系状况、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自身或者说主体内因入手,协调社会关系,对于推动和谐社会构建,同样具有可观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跑了多少回商店,也许没有一个人作过这样的统计人们为什么要经常不断地跑商店呢?这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肚子饿了找食物,觉得冷了找衣服,哪儿痛了找药品,这是生理上的需要。有的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显耀个人的地位,或者追求时髦、讲究漂亮,这是心理上的需要。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通常说百货中百客,就是指人们的需要是那样的千差万别。根据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人们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人们的行为一般来说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因此,需要、动机、行为,这三者相互联系,不断循环也就是说,当人们在生活中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促成新的行为比如当某个人买到了一套满意的新西装之后,又感到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