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红楼梦》56回写了“大观园里的改革家”探春与薛宝钗的一次小小辩论:宝钗认为探春违背理学,“入了市侩”,以”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教训探春。探春说:那“不过是勉人自勉”的“虚此浮词,哪里真是有的”!宝钗却说:“那句句都是有的!”看来,探春不但否定朱熹的绝对权威地位,而且是怀疑朱熹是否确有此文的。探春之疑是有其根据的:一、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卷七《习气》曾提及唐代的权德舆写过一篇《不自弃文》(见《权文公集》);二、朱熹的一般文集中均无《不自弃文》;三、清初的朱用纯(字柏庐).著有《治家格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贾探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探春是《红楼梦》塑造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典型人物。20世纪学术界对这一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有人认为她是封建统治的忠诚拥护者,有人则认为她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有人认为探春理家时的改革是“牧师兼刽子手的花招”,有人则认为她在家进行的民主经济改革是在为社会“开辟光辉道路”。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形象,红学界发表了大量不同见解。本文旨在对20世纪贾探春研究作一总的回顾,以期为新世纪的探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探春形象塑造中似融入了作者祖父曹寅的生平经历。探春首倡"海棠诗社"的情节似受到曹寅开办"扬州诗局"的史实的启发;探春有母、有舅不能认不敢认的庶出扭曲人格也与曹寅的经历极相仿佛;探春喜爱"好字画"、喜欢"好轻巧顽意儿"的雅趣性格似也与曹寅善书画、富收藏的生平经历紧密关联。曹寅应是作者塑造探春形象的原型之一。  相似文献   

4.
贾探春的结局在红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梁归智教授认为探春最终嫁到海外成了一个"海外王妃",契合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曹雪芹把探春塑造成昭君一样的女性,是受到了昭君文学的影响。一方面,二者的创作都体现了作者的悲剧心态;另一方面,曹雪芹和昭君文学的作者都具有怜香惜玉的美人情怀。在此影响下,探春便具有了和昭君一样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5.
探春论     
在《红楼梦》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中,贾探春被称为带刺扎手的“玫瑰花”,颇能引人瞩目。对于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大家闺秀,“红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毁誉不一。“五四”运动以前旧红学家对探春是十分赏识的,说“探春者,《红楼》书中与黛玉并列者也”①;“五四”以后一些红学家却诅咒探春是“大观园中的女政客”②;我国解放后,特别是在十年浩劫时期,评“红”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探春被说成是与“凤姐、薛宝钗相提并论”的封建卫道者。我认为,上述论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道理,却不免失之偏颇。现把拙见陈述如次,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6.
贾探春是《红楼梦》塑造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典型人物。本文基于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对于探春的描写的分析和比较,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探春的特殊庶出身份出发,来分析探春“玫瑰花”这一诨号所反映的探春的性格。  相似文献   

7.
贾探春是贾府"四春"中的三姑娘,聪明机敏,富有才干,是大观园中冒尖的角色.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庶出"姑娘一直担负着家族"长女"的重任,即主动维护家族的利益,挽救这个家族行将溃败的命运.身份的既定性与心理需求的自主性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构成探春命运悲剧的直接原因.根据阿德勒的自卑补偿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拥有双重身份的探春做以全面的分析,以期理解她在摆脱"庶女"身份与自卑心理中所做的补偿与努力.  相似文献   

8.
贾府这个“超级”大户“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岁月,象云烟般散去;“机关算尽”的“管家奶奶”王熙凤,也在穷奢极欲的“元宵夜宴”之后躺倒了。为了深刻揭露这个封建贵族之家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作家曹雪芹接着为人们描写了通常称为“探春理家”的这段故事(《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五十六回)。所谓“探春理家”,实际上是李纨、贾探春、薛宝钗“三驾马车”的联合执政。她们“理家”期间的“中心建树”,就是在大观园内推行“以兴利节用为纲”的“新经济体制”。这一行动具体而微地表现了荣国府主子们的“中兴”迷梦,生动地反映了垂死的阶级总是不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里,探春是贾家最能干的一位小姐,她曾经代理王熙凤理家,运筹于“议事厅”上,干过一番小小的改良事业。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解救四大家族的经济危机。但是否仅仅据此就可以把她说成是彻头彻尾的反动人物呢?封建社会的法家人物,主观上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但他们主张改革,主张前进,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内就有某种进步意义。探春虽然还够不上法家人物的形象,但她确实表现了地主阶级改革家的某些重要特征,对她的主张改革的倾向,不应当给以简单的否定。在批儒评法深入开展的今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探春理家做一番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封建社会末期法家人物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清代评论者对探春形象的理解与阐释是《红楼梦》无限发展的接受链条上的第一环,他们对探春形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人理解的基础.他们对探春形象的理解表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探春性格典型化的过程就是由不同接受者阐释而逐渐丰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毫无疑问,忍耐是有道德限度的。弄清可忍与不可忍的道德是非,关键是确立可忍与不可忍的标准:是否跨越"善"的界限是其根本标准;是否有"义"于他者和是否愧对于"良心"是其具体标准。过度忍耐也会产生消极后果,其对主体的消极影响表现为扼杀主体进取精神、导致自我价值迷失、贬损主体人格尊严等;对客体的消极影响体现为纵容他者恶行和败坏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2.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秦兆阳对这篇小说的修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秦兆阳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对区委书记周润祥形象的改写和对林赵爱情的强化上。这种修改与秦兆阳的现实主义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小说的改写触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歌颂与暴露"、"写真实"等重大问题,因此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提出为政治国关键在于人才的思想,千百年来,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中华民族吏制建设的优良传统,在用人之道方面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从墨子人才思想对国家政治的作用,对人民的师表作用,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正反交错、良莠并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负面作用.高校要成功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就必须"趋利避害".主要的工作切入点是加大网上正面信息的容量并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严格校园网络管理、重视工作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法的有效性是法理学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法是什么和什么是法是法理学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是我们理解法的有效性的出发点。法为什么有效对理解法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新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探索,进而对法的有效性和法的效力的关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30年代,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在参加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清教活动中,提出了改革清教的思想主张。其宗教思想及活动表现了安妮的女权意识。虽然她对女权的要求还不系统,但却对马萨诸塞殖民地许多妇女产生了强烈吸引力,也获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男性人物的同情与支持,最终动摇了马萨诸塞清教社会。她以宗教改革形式表现的女权意识,影响广泛,成为美国早期女权主义思想的起源。  相似文献   

17.
阐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平事迹至今不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剖析以人废言的弊端,以张国光先生风范向刘世德先生进言,就马成生先生《杭州与水浒》提出不同看法,驳斥应守岩先生对耐庵故里——江苏兴化的诬蔑,呼吁海内外学人让施耐庵归真反璞。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艺术与生活的混同,已经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当杜桑把小便器直接提交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时候,"艺术是什么",实际上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难题。但是,这一趋势并非意味着艺术与生活毫无区别,而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追问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在于从传统的"何为艺术"的追问方式,转向当代的"何时为艺术"的追问方式。当代美学把艺术看作一个"开放的家族",关心的问题就是"艺术如何",而传统美学关心的问题则是"艺术是什么",前者是通过"艺术如何"来知道"艺术是什么",而在后者那里,"艺术是什么"是知道"艺术如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你是说X”是汉语口语表达中常见的引述回应格式。其引述的方式有直引式引述和转换式引述两种,由此带来原述话语和引述话语之间存在同一性语义关系和推论性语义关系。从共时的视角,引述回应标记“你是说”的形成,是言说动词“说”的去范畴化、引述话语“X”的去从属化造成的。使用中,引述回应格式“你是说X”能为接下来言说的内容提供缓冲,同时还是避免交际障碍、使谈话有条不紊进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苗族的村寨居住权和土地所有权是苗族在迁徙和开拓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一历史过程需要借助于苗族古歌所演唱的内容和族群记忆。苗族古歌中的土地问题最重要的是各族群或家族对土地居住权的竞争,随着人口的繁衍,苗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地继承和交换体系。苗族古歌中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血缘家族和姻亲网络基础之上的,土地的继承依靠"父亲-儿子"之间的父系传承,而交换体系是一种作为"礼物"的"姑娘田",随女儿进入婆家,又随姑妈之女的还娘头回归舅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苗族原有的土地交换体系,从而出现土地交换的两重性格局,既有作为礼物的土地交换体系,又存在作为财富的土地货币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