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传教士的特殊身份,文化侵略几乎是传教士近代在华事业的全部诠释,并一直影响人们的视听.实际上,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传教士在进行其传教事业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的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作为传教事业的辅助载体,李提摩太所带来的西学在中国的传布,是时人汲取西学的主要来源,并促成了维新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研读,客观上促进了汉学在西方的传播.在一定时期内,他们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澳门自1553年被葡萄牙人租居以来,就成为耶稣会士出入中国内地传教的最早和最主要通道,而这些传教士大都是聪明慧达之士,他们不仅为中国人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向西方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传教士的双向活动,使东西方文化通过澳门而相互交汇,澳门也因此成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为中国文化的积累与传播作出了贡献,而且也有功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学东渐之时,来华的外国人将其创立的school、college、institute、university、academy等文化教育机构都叫做“书院”,而走向世界的中国士人也将他们所目见的近代学堂、图书馆、实验室,甚至科学博物馆、展览馆等都称作“书院”而介绍给国人(走向世界丛书本,王韬《漫游随录》、刘锡鸿《英轺私记》、《申报》830号等)。中西士 相似文献
4.
传教士与近代香港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南部边陲两个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岛屿——香港和澳门,先后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基地和枢纽,传教士则起了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作用。由于宗主国、传教宗派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1840年后香港逐渐后来居上,该地传教士在著译出版和办教育等方面均有更大作为,成为内地教会的榜样和坚实后盾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小说,作为一种最具社会性和大众化特色的文字形式,长期未被纳入文学的正宗。其在中国文学中地位的确认与抬升,初始于近代文学,隆盛于现代文学,丰赡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之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大厦的构筑者中,无一不是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对西方文化的汲取。他们的创作,实际上正是从这种碰撞中迸出的火花,从这种交流中所形成的结晶。当然,无论承传传统文化,抑或汲取西方文化,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变革与创新。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能够蔚为辉煌,其因盖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严复与章太炎都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严复以传播西学闻名于世 ,章太炎则是名垂青史的国学大师。最近 ,我们发现俩人之间有许多交接点。倡西学者兼论国学 ,讲国学者也采西学 ,有时不谋而合 ,殊途同归 ;有时水火不容 ,针锋相对。研究严复与章太炎的重合思想 ,有助于深刻认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复杂流程。《天演进化论》与《俱分进化论》近代西方国家的进化论传入中国 ,成为思想界的进步学说。严复与章太炎从不同途径接受了进化论观点 ,而且各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严复的《天演进化论》与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代表了他们的进化观 ,反映…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学术界虽没有专门设题阐发,但在论述曾氏的洋务思想与实践时则有诸多方面的论及。比如曾国藩能够正视鸦片战争后的现实,勇于承认中国文化有不如西方文化之处。又如,曾氏首次设译馆,翻译出版了数百种西方近代科技等方面的书籍,为中国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再如,曾氏首次奏用清廷选拔幼童出国留学,开了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先河,由此诱发了对中国旧式教育体制的发难,使中国旧式教育与近现代教育的接轨成为了必然,如此等等。其实,这些观点无一不说明曾氏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玛窦素有泰西大儒之称 ,他在华传教期间 ,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传入中国 ,同时又将中国的儒家文化介绍到西方 ,是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今天 ,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和重要的背景下 ,重修仙花寺纪念利玛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异常艰难与痛苦的历程,其艰难性的症结在于它本不是其历史自然进程的一部分,而是其历史自然进程的阻断与改变,现代化的这一受动性历史背景突出地体现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所面临的难题。在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首先是被帝国主义列强的洋枪洋炮轰开的,随之涌入的西方文明使我们民族沉醉于泱泱大国的几千年来奉为神明的一整套文化价值体系失落了。这无疑酿成了我们民族心灵上的巨大痛苦,而血腥与残 相似文献
11.
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和精通万国公法的外交活动家。和郑观应等改良主义思想家相比,他精通多国语言,熟知西方政治理论和文化典籍,又注意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在19世纪80年代前后,能够融合中西文化,并形成自己一系列思想观点者,马建忠是佼佼者之一。诚如梁启超所言:“君之所学,泰西格致之理,导源于希腊;政律之善,肇矩于罗马。君之于西学也,鉴古以知今,察末以反本,因以沿革递嬗之理,通变强盛之原。” 梁启超比马建忠小二十九岁,但他观察人事是十分敏锐的,他把马建忠作为洋务运动时期精通中西文化的重要学者,是十分公允的。 相似文献
12.
<正>欧亚大陆上不同区域的人群在史前时期就有往来迁徙活动,高加索人种至中国西部地区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中国文明在其诞生之始就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在当时条件的许可之下参与各种文明的交流。中国境内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以及华夏文明与异域文明的交流,对于塑造中国文明的基本面貌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崔运武(云南大学政治系)人们一般认为,融合中西,是本世纪20年代后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口号和理论主张,由于提倡者未能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关系,因而所谓融合中西都滑向了中体西用。揆诸史实,情况基本如此,然而,倘若我...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交流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理清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搞好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111-118
太平天国对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进程和模式起着直接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一方面,它促进了鸦片战争之后陷入困境的中西文化交融进程,不仅身体力行学习西方文化,且把清政府也逼上了学习西方文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背叛,使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凸显出来,激发了近代文化保守思潮,从而使中西文化交融在保守的文化氛围中,严守着“中体西用”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16.
信息网络将我们包围在地球村之中,跨文化传播成为了必然.在跨文化传播的同时,中西文化得以交流,"洋节"在中国广泛流行起来.然而,"洋节"的流行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占最主要地位的因素就是商品主义的盛行.在商品化趋势日益强势的趋势下,大量的节日开始为了促进消费而生,"洋节"之花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盛开. 相似文献
17.
一张武同志跻身文坛,从事小说创作以来,除个别富有幽默感的喜剧作品,他一直坚持反映社会的光明面,讴歌新人新事新气象,表现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思想情绪。六十年代里,他热情地描写过坚持原则,不循私情,敢于当众批评丈夫的妇女队长(《一串铃》);精心饲养集体羊羔,立志搞试验,创造了“羊羔冷室培育法”的年轻接羔员(《红梅与山虎》)。他真诚地赞扬过积极为农民牲畜治病的老兽医,主动送货上门的售货员,认真维护集体利益的羊把式,等等。1978年,张武重新执笔后,仍然不改初衷,执着地描写好人好事、新人新事。《选举新队委的对候》及时反映新时期农村民主生活的活跃,农民主人公地位的加强。《荞麦开花你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西文化问题与梁漱溟的文化观曹跃明中国现代思想家李石岑曾说,梁漱演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一年,销售十余万册,有近百篇论文和几十个小册子同他辩论,大打笔墨官司。翻成了十二国文字,把东西两半球的学者闹个无宁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此书受到众多...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 ,第二阶段自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自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每一个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都有其主题 ,呈现不同的特点。从富国强兵的改良方式和中体西用的争论 ,到谋求民主政治的近代变法和推翻帝制的现代革命 ,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 10 0多来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脉络。中西文化交流史 ,就是中国先进的人们在不同阶段 ,以自己的方式讨论和回答不同中西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导致了近代中国深刻的文化变迁。在此进程中,薛福成以"中西会通"作为处理中西关系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判断,运用"体用"、"道器"、"新旧"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确定了对待两者交融会通的基本准则,并以"西学中源"说与"西法为公共之理"说作为论证,主张在开放的心态中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立自主,初步展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西交融会通的发展方向。这一努力是积极的,但也突出表现了近代新陈代谢的思想变迁中存在的"欲新还旧"的时代特点:以传统的文化架构容纳西学。这是时代造成的必然局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