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2.
《仪礼》十七篇,《丧服》今本列在第十一篇。《丧服》实际包括经、传、记三部分。《仪礼》十七篇唯《丧服》有传。据唐石经及释文,汉、唐时称《丧服》为《丧服经传》。《丧服》是讲丧礼的服制的。古人最重丧祭,但如《丧服》所记录的丧服制度的形成,应是周代的事。《丧服》以士、大夫为主,旁及诸侯、天子;以男子为主,旁及妇人。研究《丧服》不但可以追寻氏族社会的遗踪,更主要的是可以了解周代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等级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3.
"尊尊"是中国古代礼学中的重要观念,一般指由血缘关系衍生出来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诠释其意义。本文认为,这样的理解无论是从最早提出"尊尊"的《礼记》一书的文本内容来看,还是从"尊尊"本身的含义来看,都是一种误读。"尊尊"观念的形成,渊源于古人的鬼神信仰,是古代社会中生者与逝者人伦关系之间对话的集中体现。随着后世对经典不断地诠释,将"尊尊"理解为"尊君",导致了最终将其归入到政治制度的框架内来理解,这个过程典型地反映了"尊尊"观念的内涵由原先的崇尚鬼神转变为专尊人君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认识孔子思想,必须从认识其伦理思想开始,因为伦理思想是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孔子伦理思想源于远古氏族血缘宗亲观念,并从西周礼制和宗法观念中全面继承了三代的伦理遗产.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目的是为其恢复三代政治理想和"克己复礼"服务的,也是为了建立一套更有效的治理乱世的伦理约束机制.因之,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精神实质是"亲亲而尊尊","敬上而尊长".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孝"悌"忠"信";其伦理思想的基本关系框架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体系是从"亲亲"的目的出发,注重血缘关系和宗法礼制的传统原则,从维护"尊尊"的目的出发,强调了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合而为一;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判断准则是不重形式而重本质,强调"亲亲尊尊"的精神高于一切,并且认为"百行孝为先".  相似文献   

5.
《礼记》的宗统和君统是一种共谋互动的关系。宗统集团具有自身的情感衰变域值,君统不断实现着对于宗统的限制和阻隔。儒家力求在内缘性的宗统与外缘性的君统之间谋求一种伦理共谋,实现亲亲和尊尊的无间合作,以完成对社会矛盾的有效控制,实现其德性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6.
丧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思想意识,文化风俗等等。但长期以来,学界对丧服制度的研究多停留在《仪礼、丧服》和《礼记》诸篇所记载的典型的丧服制度,而实际上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与我国各种制度一样,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定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邓声国 《东方论坛》2021,(1):145-156,封3
唐代以后,《丧服》制度及其礼文诠释进入一个集成式发展阶段,颇具超越前代、重构新局的宏大气概,孔颖达《礼记正义》便极具代表性.考察《曾子问》《丧服小记》诸篇相关诠释可见,孔颖达《礼记正义》继承并发展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丧服》学诠释的众多成就,无论是诠释涉略面、诠释理路、诠释体式的选择,还是对此前各家经文诠释纷争见解的选择,都彰显出礼文诠释的独到之处.在《丧服》制度及其礼文的诠释过程中,孔颖达持有自己的诠释出发点和《丧服》制度弘旨观;在疏通申解《丧服》制度礼文及其郑《注》的过程中,他又继承延续并创新性地发展了前人诠释焦点、诠释方法等方面成果,形成一整套独具个性化的诠释理念、诠释方法与诠释特色,对唐代乃至此后《丧服》学的诠释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代法律领域的一大特色就是"经义决狱",尤其是"<公羊>决狱",即运用公羊义解决法律理论问题和进行定罪量刑的具体判决.<公羊春秋>的尊尊、亲亲、贤贤,以及善善也长、恶恶也短等一系列观念,决定了决狱在君主专制和宗法人伦社会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本质内涵:尊尊君权至上、亲亲隐情不坐、贤贤讳罪抵过、善恶本事原志.理性审视公羊义在两汉法律中的本质和功能,有助于科学认识传统政治儒学的精神特质及其现代转化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周公之琴舞》组诗表达了周公对成王的训诫及成王身为"需(孺)子"对周公训诫的信任两方面内容,要达成的政治目的,一是周公摄政的地位得到尊重,西周政权得以巩固;二是成王作为天子的身份不容挑战。周公制郊祀,立明堂而产生"天子行孝,四夷和平"的政治效应,其历史业绩突出表现为"孝治",这可为理解周公所作《多士儆毖》中对于"孝"的强调提供一个思路。"琴舞"中成王所作"元纳启"部分,称"文非易帀",而传世文献《诗经·周颂·敬之》相近部分则作"命不易哉",联系先秦与汉代文献中所称的质家亲亲而兄终弟及,文家尊尊而重世子,质文相复的历史观,则"文非易帀"实际上暗含着成王对于自己作为武王嫡长子继位的合法性的申明。《周公之琴舞》充分发挥了歌诗所特有的巫术功能,并借助"琴舞"的独特功效,强化了上述政治理念。嫡长子继承制由此确立,并成为"百王不易之制"。  相似文献   

10.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中的《丧礼服制图》(法Pel.chin.2967卷)是一件图文并茂的写卷,它对每一种丧服都从名称、式样、质地和尺寸等方面进行了精细的规定和示意,对丧服衣服做了详细说明,这在普及艰涩难懂的丧服制度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以《丧礼服制图》为解析对象,解读唐代丧礼中的衣服图,并与唐代前后丧服图文记录比照研究,以了解唐代古礼文化特点,并为今后"三礼"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多次犯,是指行为人在一定期限内因多次实施同种性质的违法行为被行政主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后,又实施该种违法行为构成的犯罪。目前我国的刑法中有十多个罪名设定了多次犯的构罪模式,以司法解释为主,刑法学界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尚未统一、研究也相对较少。多次犯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刑事司法实践的产物,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并无多次犯的明确规定,但此后的若干单行刑法及司法解释中开始出现此类型犯罪规定,1997 年《刑法》吸纳了前述单行刑法与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之后的多次刑法修正案及司法解释使得多次犯逐渐成熟与定型。在我国刑法中,多次犯因其具有严重侵害法益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防控犯罪的需要、固有刑法打击此类犯罪难度较大等因素而成为区别于结果犯、危险犯等犯罪类型的新的犯罪类型。  相似文献   

12.
莫泊桑《项链》的互文性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链》是西方“女吉诃德小说”传统中的一个短篇,其主题在原文互文关系中的解读不同于中译本的解读。而中文社会文本的历史变化,又进一步导致了批评上的二项对立。这一差异变化与文化迁移过程中的拒斥与趋同、不同互文关系中文学文本意义结构的客观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解读大观园:透视红学与20世纪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学的诸多问题中,大观园的问题一直在红学史上备受关注,各种红学流 派、方法都不能回避大观园的问题。而对大观园的关注本身,已蕴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价 值观念。红学史上关于大观园的各种解读,与20世纪文化思潮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刑事检察解释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刑事检察过程中对具体应用刑事法律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 阐释和说明。对刑事检察解释中存在的制度缺陷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刑事检察解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组织承诺引入我国已有20多年,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有关组织承诺的概念仍存在不同的理解。就国内外关于组织承诺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承诺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情境与情境理解方式研究:多学科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境是一个在诸多学科中广为运用的学术概念,并且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理解方式。通过对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情境内涵与理解方式的系统考察,揭示不同学科情境研究的共性与差异,为情境的深入研究提供较为翔实的观点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论扶养费的变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婚姻法和司法解释关于扶养费变更的规定既不利于保护扶养权利人的权利,又未兼顾扶养义务人的利益,应当予以完善。在修改婚姻法或者制订民法典亲属编时,应当从扶养权利人扶养需要的变化、扶养义务人经济能力的变化、扶养费变更的溯及力以及额外开支的特殊问题等方面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合同法》第114条对违约金调整予以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亦作出了相应的司法解释。但是,对于如何判断违约金的不同性质、如何适用违约金的具体调整规则等,都未作出明确说明。这实际上给司法实务带来诸多不便。结合我国当前司法判决对违约金数额调整的认定,考察法院于司法判决中对违约金相关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对审判实务中涉及的裁量难题进行剖析,以期为违约金数额调整的研究与讨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时期,不同的阶层分别对历史盛衰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统治者注重历史盛衰产生的原因,以史为鉴,指导治国实践;史官的探讨凸现出哲学思辨的特色,且能运用《周易》来论述历史盛衰;诸子百家对历史盛衰的总结,与其思想学说紧密结合;这些对我国民族历史思维以及后世史学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艺术之真?艺术应如何求取真实?这一直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均作出了各种解释。系统考察从古希腊以来西方理论家在这个问题上所作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并思索未来可能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