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学凯 《北方论丛》2003,(2):128-130
《礼记·乐记》是古代礼乐方面的理论专著,它对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明确提出了"乐"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声、音、乐,指出了早期社会乐、诗、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乐记》的艺术观是广义上的艺术反映论,富有唯物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寓礼于乐、礼乐并提、礼乐互补;向往古乐而排斥新乐;具有形象性、抒情性、故事性的艺术特质;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崇尚和而不同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论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红伟 《中州学刊》2005,(5):144-146
儒学与礼乐文化存在着天然联系,"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定位,"致中和"是儒家和谐思想追求的理想境界.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及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力图保持事物原有的无限多样性,亦即"和"的理想."和"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是处理多样性之关系的一种方式.儒家礼乐文化明显地渗透着以"和"为上、以"和"为贵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所见汉代乐器,可知汉代的礼乐制度继承了周代礼乐,但又具有自身的特征。汉代礼乐制度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明显大于经济、地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西汉时期礼的等级更加森严,彰显君主专制和皇权的无上权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尤其是武帝时期乐府的扩建及其职能的转变,汉代乐的自然功能更加世俗化,注重乐为人享用,开辟了汉代雅俗并存、繁荣多元的音乐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类人格的确立是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是与礼乐制度相别的能为今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现个体主体性道德修养的以“仁”为内核的礼乐文化 ,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价值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从人的本质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出发可以追溯到价值的源头--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人本身.透过波普尔三个世界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价值世界:人是价值目标本身,而世界1和世界3则是人使自己趋于完善赖以实现的手段.而世界1和世界3的价值之所以能够实现,依赖于人的活动.正是人的趋向于自我完善的本性,使人的活动穿梭于世界1和世界3之间、赋予整个世界以意义,并使人成为价值之源.对以人为核心的价值世界的自觉、提出人为本,是对被遮蔽的价值世界本源的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6.
《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而周礼在文化上对华夏民族具有维系作用及象征意义。礼、乐、诗三者关系十分密切。《诗经》中的部分诗篇是应礼的需要而制作的 ,并成为礼的组成部分 ;另一部分诗篇是在礼的规范下而创作 ,并在其规范下应用的。诗的形成即礼的成熟。随着周礼的崩溃 ,《诗》的发展也就终止  相似文献   

7.
人们的社会交往是以符号为媒介的象征化行为。周礼是多种传统文化交往符号的统一体,从东周开始衰落。孔子精通周礼,他将周礼中的宗教内容和神秘色彩改造为世俗道德修养,并以正名的形式将礼仪化的符号活动改变为理论符号的思想体系。孔子标榜的仁学是对礼仪行为的重要发展,开了儒家世俗学术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卜辞中有新熹与旧熹,指新乐与旧乐。卜辞中有"丐",当读为瞽,指盲人。卜辞中的"庸"和"美",指"颂"和"雅"。  相似文献   

9.
《诗经》农事诗反映的古礼,是籍礼的扩大化和具体化。随季节变化,籍礼的内容也相应变化,《诗经》里不同季节的农事诗具有籍礼乐歌特征。《诗经》农事诗对丰年的祈祷,是对农耕生活的雅化与礼化,含有"贵土顺时"等文化蕴味。籍礼的存在与传承,呈现着与天相合的价值观念,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人定胜天的征服观念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田海平 《河北学刊》2001,21(1):42-46
解蔽启蒙心态和重审全球化是由生活世界思考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两大任务.本文认为,启蒙现代性确立的普遍价值标准,造成了新的"蒙蔽".在启蒙价值的普遍性诉求中,全球化将这种蒙蔽扩展为全球控制.新的全球意识呼唤一种超越西方启蒙心态的人类普遍价值标准.它要求我们回到人的生活世界重建价值普遍性.面对全球危机,在充分尊重差异的同时,努力形成人类的共识,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乃是人类新千年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诗经·秦风》与周代礼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 《江淮论坛》2007,(1):155-160
自东汉班固始,历代论者多以“尚武”为《诗经·秦风》的特征,但这是不全面的。在崇尚武功而外,我们从《秦风》中处处可见周代礼乐文化的印记,此即季札所说的“夏声”,而历代论者大多忽略了这一重要现象。《秦风》中所见之周代礼乐文化,具体来说有车舆、马政、燕礼、田狩、朝觐、聘问、丧葬、饮食等礼仪。  相似文献   

12.
西周礼乐以雅诗为主体,行政为特色,因此又称周诗.颂诗为郊庙之乐.风诗为天子适时赏赐给诸侯的礼乐,所以不同诸侯可以拥有同题作品,但在流传使用中有一些小的差异.又因为赏赐不均,因此出现数量差异.西周礼乐以之什为体制,因此大小雅和周颂都是十篇为一个单元.但在适用过程中又会及时调整.礼崩乐坏之后,孔子删诗正乐是乐舞,诗书缺主要是雅诗缺,但部分篇目名称仍然存在,后人称为笙诗,笙诗就是存目的雅诗.  相似文献   

13.
吴凯 《南方论刊》2011,(1):66-68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平发展进入21世纪新时期的外交理念,是我党站在人类进步、繁荣、发展的高度而提出的国际秩序新构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新领导集体关于国际政治、对外关系的认知与主张的集中体现。可是,也正是因为当今世界还是不和谐的,所以我们才需要去建构和谐世界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探寻<老人与海>与海明威用其创作营造出的男性世界的关系,分析其男性世界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解读和呈现海明威个性极为鲜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姜国申 《船山学刊》2020,(3):101-109
《关雎》"刺诗说""美诗说""祭祀诗说""婚姻诗说"均不符合诗篇本旨,"爱情诗说"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出《关雎》之义,但并不全面。《关雎》一诗在男女爱恋的表层下还蕴含着"克己复礼"的礼乐文化内涵,同时被广泛应用于周代各类礼乐文化活动之中,这是其仪式乐歌属性具备强大文化影响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周初礼乐文明制度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源头。孔子继承和创新了西周制度文明的精神,并注入了"仁"的内核,构建了人文主义礼乐观,后经朱子的"变礼宜世",把内核提到"理"的高度,构建了终极意义礼乐观,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价值观,体现出儒家思想与时俱进,适应不同时代要求的学说风格。礼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理想,儒学的现代化转型,不是彻底改变其礼乐思想的基本框架,而是赋予内核新含义。  相似文献   

17.
自汉代以来 ,“礼坏乐崩”一直作为对春秋战国的经典描述 ,事实上 ,就春秋时期而言 ,西周传统的礼乐虽然在不断遭到破坏 ,一些原来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礼乐规定被改造或僭越 ,但同时西周礼乐的社会功能并没有随周王室的衰落而减弱 ,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受到更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表现出传统与时代、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诗经·周颂》中的农事诗共计六篇,几乎占据全部《周颂》五分之一的篇幅.除耕作内容外,祭祀是农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事诗的祭祀对象又分为农神与先祖,它们是研究《诗经》与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礼乐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础,主要特色为强调礼乐教化与凸显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而汉魏经学家和魏晋玄学家大多通过征引、阐发、注解《论语》文本,分别从各自的儒道经传诠释立场出发,结合汉晋之际的社会政治现实,对孔子礼乐观中内在的意蕴进行了多方位拓展,前者重点肯定和阐发了孔子礼乐观中社会政治层面的礼乐教化思想;后者以道释儒,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及因顺人自然本性上的伦理情感,才是礼乐的本源与根据。  相似文献   

20.
孙娟 《阴山学刊》2010,23(1):53-57
《诗经》中有四首诗关于棱柞,是西周初期大姒、文王借助梦境表达周人其命维新的具象,它们以礼乐为载体,充分体现了天命靡常、有德居之的政治思想,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本心。周代建元以后又由天命祥瑞拓展出国势强盛、人才济济等多元意象,体现了《诗经》的本质、形成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