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赋体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时,尽管《汉志.诗赋略》"杂赋"与《文选.赋》二者所面对的作品有多寡之别,但在分类做法与编次原则上有较多的相同点。分类方面,二者在以作品题材为标准的同时,还以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色彩为依据,为特殊赋类命名的做法也相似;编次方面,二者均从儒家的价值体系出发,以政教功用为原则。《文选.赋》的分类与编次当受到《汉志.诗赋略》"杂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对《安提戈涅》这部文学作品有很多的法学解读,奉之为自然法学的渊源。比较《黄金甲》与《安提戈涅》之内容,沿袭法学家对《安提戈涅》的解读逻辑,在《黄金甲》中也同样可以解读出自然法挑战实在法的意味。在《黄金甲》中可以领悟到中国当前建设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普法的宏旨。  相似文献   

3.
陈东 《齐鲁学刊》2003,(2):31-36
历史上所谓的《齐论》有战国《齐论》与汉代《齐论》之分 ,二者性质不同 ,在今本《论语》中都有所反映。历代学者对汉代《齐论》的性质、散佚篇章的去向、在今本《论语》中的保留 ,以及战国《齐论》对今本《论语》的影响等 ,都做过广泛的探讨与研究 ,但迄今为止 ,《齐论》的真相依然是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促织》的创作,除受到广为人知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吕毖《明小史》中两则记载的影响外,与刊刻于明末的《帝京景物略》也颇有关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蒲松龄在其任塾师的淄川显宦华家得观《帝京景物略》,对该书记事状物的文学手法十分称赏,并选编了其中的部分篇章。将《促织》与《帝京景物略》中涉及蟋蟀的内容加以对照则发现,二者在捕捉地点、捕捉者、捕捉及畜养的工具与方法、蟋蟀品种、斗虫之法等诸多方面的记述有相合之处,而且有些原话也被照抄。毫无疑问,小说《促织》是参考《帝京景物略》的有关内容创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5.
先秦典籍常见的《诗》《书》并称现象说明,在《诗经》和《尚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历史渊源看,二者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历史起源;从现实功用看,二者在西周时代的礼乐活动中共同发挥着近似的作用。从文学视角探究《诗》《书》关系,可以揭示先秦诗歌和散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乃至相互转化的关系,这对认识先秦时代《诗经》与《尚书》的生成与功用,对认识《尚书》的诗化特征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灿 《殷都学刊》2012,(3):17-20
《尚书》与《周易》同为儒家重要经典,历史变动观念都很丰富,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它们既有很大的可比性,又极具比较价值。从具体内容看,二者的历史变动思想既有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又有区别。二者都染上了古代中国方能有的思想特色和文化内涵,亦即实用理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诗》之兴是一种隐喻,《易》之象与其有着相同的艺术功用,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象征系统。《诗经》中的鸟类兴象与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内在关联,早已被前人证实,验之于《易》,同样契若合符。可见,《易》与《诗》一样,都是以形象来表达意义,运用的是象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旭 《兰州学刊》2010,(Z1):99-101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分别是古希腊时代理论和作品的不朽经典。在亚里斯多德《诗学》的理论视野中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和悲剧效果三方面在希腊悲剧中的典范地位,可达到理论与作品二者相互照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承斌 《理论界》2007,(10):207-209
《诗品》在探讨后世诗歌不同风格起源时,认为有《诗》《骚》两大源头,并由此形成了两大流派。令人在论及钟嵘的诗学观时,多认为钟嵘偏重于《诗经》一派。然而从钟嵘重视诗歌抒发怨情、重视诗歌的语言美、重视兼具《诗》《骚》二者之长的作家作品等几方面来看,他没有丝毫“重诗轻骚”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张淑一 《东岳论丛》2019,40(3):145-149
《左传》与清华简《系年》和《子仪》篇对读显现,楚大夫申公子仪与郧公钟仪二者事迹多有雷同,是《左传》将申公子仪的事迹淆乱到了郧公钟仪身上。并且由于古书在成书及流传过程中与作为其史料的零散篇章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左传》在混淆了申公子仪与郧公钟仪事迹的同时或之后,又发生了某些演绎。  相似文献   

11.
《瓦尔登湖》和《庄子》分别是梭罗和庄子的代表作。二者在自然观、人生观、政治观,甚至文学表现手法上都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使用了含义玄奥的寓言,他们崇尚天人合一,要求回归自然;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主张无为而治,渴求个人自由。通过《瓦尔登湖》与《庄子》的比较研究,可见酷爱东方哲学的梭罗深受《庄子》道家思想的影响,《庄子》哲学思想成为梭罗思想的源泉和文学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2.
《海内十洲记》现存版本可分为云笈七签、正统道藏与续谈助三大系统。在云笈七签系统中,明刊《云笈七签》本成书于宋代,且与宋刊《记纂渊海》本的文字基本一致,可知二者所据底本当为近似的宋本或宋前古本,或《云笈七签》本即为《记纂渊海》本之底本。正统道藏系统中,《正统道藏》本刊刻年代早于《顾氏文房小说》本,二者文字相似度极高,前者很可能为后者之底本。续谈助系统仅包含独一的《续谈助》本,然其文字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在诸版本中,最具代表性,且争议最大的为《云笈七签》本与《顾氏文房小说》本,经过细致的校读考辨,可以判定:《云笈七签》本当为目前所知最接近小说原始文貌的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13.
刘茜 《学术月刊》2012,(12):90-98
《毛诗序》的《大序》与《小序》是一个完整的阐释系统,其中《大序》是对《小序》内容的概括,《小序》是对《大序》思想的展开,二者的阐释宗旨则是《诗》的政教寓意。由于诗歌创作动因与《毛诗序》阐释宗旨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关系,《国风》与《小雅》之序多与诗本义不合,而《大雅》与《颂》之序则多与诗本义相符。《毛诗序》对汉唐《诗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传》、《郑笺》与《正义》均是在继承其解诗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望文生义、重重比附的解诗方式与"兴"法的引入而建立了"以序说诗"的阐释体系。这一阐释体系对后世《诗经》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桎梏,其流弊影响至今。就探索《诗经》阐释新途径而言,对《国风》与《小雅》的绝大多数诗篇,应摆脱"以序说诗"的阐释模式,从抒情主体的立场来解诗本义;而对《大雅》与《颂》的绝大多数诗篇,则应以序义为据来求诗本义。  相似文献   

14.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以<伯牙琴>和<太平经>为代表的中国道教理想主义现,是宗教对人间社会的一种政治秩序的设计.它们在阐释和谐公允、涉世治世的理论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挟发二者的契合之处,不仅可以对道教本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有诸多有益的启示.但是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各种因素的作用.它们在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上不尽相同,结果导致两部经典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隋唐演义》的成就虽然无法与《红楼梦》相比,但无论是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还是写法上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隋炀帝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之间有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唐玄宗梅、杨二妃的对比对钗、黛并置的设计有一定启发;西苑与大观园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仙人转世的模式、情与政结合的写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情绪等在《红楼梦》中也可以见到其影子。《红楼梦》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因而使小说有了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两篇属于《易》类的书,分别以《筮法》和《别卦》为题收入2013年底出版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中。就卦名、次序、写法等内容来看,《筮法》与《别卦》确与《归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相似文献   

19.
陶小路 《东岳论丛》2011,32(7):97-101
《百物语》作为日本怪异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日本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代产生的《阅微草堂笔记》虽然创作主旨大不相同,却与其在题材,形式和内容上皆有不少共同之处。然而前者在日本至今仍然作为大众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广为流传,后者在当下的中国却少人问津。这种结果表面上是由于二者在思想内涵和创作理念上的差异,深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则可发现中日两国在伦理道德观念上的差异才是导致二者现状的根本原因。比起《百物语》所代表的充满活力的世俗风情,《阅微草堂笔记》所宣扬的因果报应和封建伦理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因此也被时代所冷落。  相似文献   

20.
牛文澜 《兰州学刊》2013,(5):202-204
关于简本《五行》的作者,学界大都认为是子思所做,通过与《中庸》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内外关系中都有两个指向,即:由内而外的指向和由外而内的指向。但《中庸》以由内而外的指向为主,简本《五行》以由外而内的指向为主。在最高境界方面,《中庸》将"圣"作为最高境界,简本《五行》中"德"是最高境界,而"圣"只是五行之一。简本《五行》第一章中五行的次序是仁、义、礼、智、圣,这与《中庸》的五行次序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简本《五行》整体思想的次序是圣、智、仁、义、礼,与《中庸》的五行次序有很大不同,故简本《五行》第一章所言的五行,是对子思所作《五行》的引文,而简本《五行》第一章之后的作者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