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作为均属于我国上层建筑范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法制对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调控作用,而且两者在调控社会的功能方面有着各自的作用,即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2.
里格比在其著述《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的后半节,着重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隐喻进行了批判。他通过引述马克思的论述及其研究者的分析,指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关系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国家、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都有其独立自主性。然而,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里格比的责难是建立在马克思是"生产力决定论者"这一理论前提。正是由于该错误的理论认识,致使其无法把握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正确关系,也无法认清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从而造成了对马克思的大量误解。因此,澄清这些误解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论特征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丹 《理论界》2013,(6):1-3
马克思的政治社会化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其理论内涵丰富。马克思以"个人-社会-国家"关系为分析框架,从人的本质、社会与国家的本质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阐明了政治社会化的可能与必然。深入发掘马克思的政治社会化思想,对当今中国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完整的马克思文本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论是一致的:(1)社会主义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交往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只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创造出这个前提;(2)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斗争,而是这三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形成优化有序的稳定开放系统;(3)以人为本同强调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致的,同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也是一致的;(4)股份制是公有制、“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决定,是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论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不同于自由主义所说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二元分离、相互对立的关系,也不完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统治机器和社会阶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是一种有限度的分离和有差别的互动关系.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层面上,它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分离,并认为这种分离能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剥削关系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在"国家和社会阶级"关系层面上,它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简单统治工具,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阶级关系进行调和;同时它还认为,这种超越并没有完全使国家脱离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仍然要服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性规定.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与西方主流政治学完全不同的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哲学奠基,与黑格尔法哲学有着最为切近的联系。就此而言,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具有重要的黑格尔哲学渊源。这样的渊源主要包括:(1)社会现实的概念;(2)国家机体的概念;(3)历史原则。马克思在积极占有这些成果的同时,尖锐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以及"无批判的实证主义"。正是通过由之而来的思想进程,马克思把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的本质性导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从而为其社会政治理论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体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法律制度等实体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保持着直接紧密的联系;而宗教、艺术、哲学等观念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和现实政治的距离最远.但当哲学后来与党性、阶级性结合在一起,哲学上的争论变成为两个党派之间的斗争时,哲学争论被等同于政治斗争,使得哲学和政治的关系模糊起来.将哲学的党性原则应用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时遇到了种种障碍,无法合乎逻辑地解释中国历史上很多哲学家的思想.这种困难从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上与会者的发言中可见一斑.哲学主要是对智慧的追求,是对世界的思考,是对人类生活的总的反思,具有一定的纯粹性.政治则是实践某种思想的社会活动,指向当下的政治、经济现实,所以哲学有着相对于政治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改革生产关系,而且也要改革上层建筑。为何改革经济体制还要包括改革上层建筑?我认为这必须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方面来认识。对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早就有过明确的阐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新选集》第二卷第82页)在这里,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划分出三个基本领域,并抽象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范畴,揭示出社会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说明了社会结构中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马克思的论述无疑是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一直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这实际上是按照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模式来理解基础和上层建筑,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退回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结构观。在马克思那里,这两个概念是类比的概念,没有确定的所指。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甚至是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10.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2):245-250
中国改革的可能走向赵磊撰文《政治与经济:中国改革的可能走向》指出,就中国社会目前的状况而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表现较为显形和突出,当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从基本性质上看,这个矛盾目前仍属于"非对抗性"的。但是如果这个矛盾的内在张力以及能量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那么矛盾的"非对抗性"也有可能向"对抗性"转化,最终导致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发展源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推动. 马克思认为, 在阶级社会里, 被统治阶级的需求长期处于维持生存的低水平而基本不变, 根本性解决措施就在于解放生产力, 扩大物资产品的供给. 当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后, 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就成为推动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调整的动力. 马克思的需求理论与其生产力、 生产关系核心分析范式关联不大. 从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对社会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的影响, 挖掘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会在理论和政策建议上对中国未来发展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源流和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经济学是创建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源泉  马克思所创建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理论层次丰富、理论预见深刻、理论框架完整的科学体系 ,其中蕴藏着鲜明的人文精神和批判倾向。马克思所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全然不同的理论参照系 ,通过这个参照系使我们能够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另一方面 ,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方向 ,从而使我们既坚定市场取向的改革 ,又能在市场化改革中避免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社会动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地主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专制集权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但史学界有些同志却认为“自给自足的小自耕农经济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我们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一我们认为,主张小自耕农经济是专制集权的经济基础的观点不符合马列主义的原理。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4.
<正>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包干到户”作为一种深受贫困地区农民欢迎的生产责任制形式,不仅激发起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关系方面引起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着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这种巨大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到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包干到户”究竟对上层建筑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我认为在比较普遍地实行“包干到户”的鲁西北地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变革: 第一,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模  相似文献   

15.
<正>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是马克思在《1843年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来的一个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一思想?理论界有一种近乎定论的看法,即把它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等同起来.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中认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原理同‘生产关系决定国家’的原理大致相同,而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所达到的结果,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是相同的”(《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第23—24页)。国内绝大多数马哲史教材、论著也基本持这种看法.然而,具体研究《手稿》,我觉得“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不仅在涵义上不同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二者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视角都各不相同.抹煞这种不同,把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既模糊了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思想特色,又妨碍人们对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逻辑的具体把握.因此,对这一命题重新作具体的辨析,。  相似文献   

16.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出差别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于以往任何私有制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具有与其他任何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需要不断地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逐步由不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推动下循序向前运行的。它包容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而这些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动力系统和社会稳定系统的相互协调作用。作为以管理社会行政事务、调解人际关系为主要任务的民政部门和民政工作来说,发挥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保护、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以及创造和改善社会进步的条件等作用的全过程,就是民政工作稳定效应的量度体现。因此,从整体性来研究民政工作与社会发展及其稳定作用,对于深化民政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推动民政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历史变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有着根本性的依赖。但是其并不简单地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而变迁,其中需要一些必要的中介因素。政治文化的变迁可分为向上的变迁和向下的变迁两种类型。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对于当代的政治文化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在面临着自我更新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地理环境间接地决定着早期人类社会的政治体制。在社会存在的诸要素中,地理环境对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有着决定作用,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地理环境对政治上层建筑有间接的决定作用。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和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