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获“联合国民间艺术家”、“湖南省民间艺术家终生成就奖”等称号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馆离休干部张柏如先生,因病于2006年1月9日逝世。在他出殡那天,当地的侗、苗等民族群众自发为他焚香祭奠,扶柩护灵。这对于一个人口不足两万人的小县城来说,也算是盛况空前了。张柏如生前走遍了湘桂黔的少数民族村寨,变卖家产抢救了数不清的民族瑰宝,并第一个将侗族的民族艺术整理成册。我与张兄是同甘苦共患难数十年的莫逆之交,谨赋诗数首,为柏如兄送行,寄托哀思。  相似文献   

2.
一踏进圆明园,我的心醉了,“中华民俗风情百乐艺术节”使这块堆积着残垣断壁的古老土地喧腾了! 我走进一带碧水环绕着的侗家村寨。迎面是一个小木牌楼,上面挂着色彩斑斓的荷包、珠子、羽毛等。据说,这是侗家人为了迎宾而挂上的吉祥物。木屋前的大树下,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侗家青年正跳着欢快的舞蹈。打花伞的侗家少女和几个小伙子,围着吹笙手翩翩起舞。游人们也和着乐点不断为之击节。这便是《芦笙踩塘舞》。休息时,我问一位吹笙的小伙子,“你们对歌时是用芦笙伴奏吧?”他回眸一笑,  相似文献   

3.
侗族的“打标”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标”,侗语称为“多标”,客家人称为“打表”。“打标”就是用山区随地可见的芒冬草或其他植物,或者用生产工具等作为某种标志,常见的有山标、水标、田标、寨标、约标、鱼标以及特标等。“打标”是侗家人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不仅反映了侗家古朴的传统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侗家良好的精神面貌。这里,仅对侗族的“打标”习俗作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舞春牛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辛勤耕作中,同耕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家农民兄弟,对耕牛的爱护尤为深切,对耕牛的情感尤为虔诚,这集中反映在他们把每年立春这一天当成耕牛的隆重节日来庆贺,并举行“送春牛”和“舞春牛”庆祝活动。立春,展示一年之春的伊始,侗家兄弟对这一天充满着吉祥幸福的展望,这种感情又紧紧系在同他们息息相关的耕牛上。“立春”到来,侗家兄弟就特地为耕牛忙碌开了。各家各户在这一天里为耕  相似文献   

5.
雪后初晴。应侗家大爷(侗语称补玛)杨老爹之邀,我随他一同到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三省坡”脚下去套竹鸡。早先听村里人说杨老爹是“三省坡”方圆数十里很有名气的逗鸟、驯鸟、斗鸟、套鸟能下,也听说杨老爹进山套鸟总是独来独往,套鸟绝技秘不示人。今人,有幸能与他同往,真令我受宠若惊。为防天气不测,临行前,杨老爹嘱咐我披上蓑衣,戴上竹笠,在脚上穿的雨靴上再套上特制的草鞋。而杨老爹早已“全副武装”,整装待发:只见他身挂竹篓、斜背猎枪、左手还提着用侗家常用的蓝印花家织布遮盖的鸟笼。看着他气宇昂轩、信心十足、喜…  相似文献   

6.
沿通道县城西南方向的沅水上溯,就到达了“百里侗 文化长廊”的轴心地带。这里的山水情韵、侗式建筑和侗乡风情,使人情不自禁产生一种对纯自然和纯文化的回归之感。侗文化旅游在侗乡的兴起,使得侗族民间艺术及其创造者们的神秘面纱逐步被寻访的人们掀开。家住中国皇都侗文化村的吴尚德老人,就是一位成长于斯成就于斯的侗族民间音乐艺术家。 老人今年65岁了,虽年逾花甲,但是他对艺术的无限  相似文献   

7.
<正>沿通道县城西南方向的沅水上溯,就到达了“百里侗 文化长廊”的轴心地带。这里的山水情韵、侗式建筑和侗乡风情,使人情不自禁产生一种对纯自然和纯文化的回归之感。侗文化旅游在侗乡的兴起,使得侗族民间艺术及其创造者们的神秘面纱逐步被寻访的人们掀开。家住中国皇都侗文化村的吴尚德老人,就是一位成长于斯成就于斯的侗族民间音乐艺术家。 老人今年65岁了,虽年逾花甲,但是他对艺术的无限  相似文献   

8.
一名侗家女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回到农村艰苦创业,依靠科技致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创业之歌。她——就是会同县堡子镇坪见村被人们誉为 “草莓姑娘”的龙凤梅。 1998年,从吉首大学毕业的龙凤梅回到生养她的家乡。由于当前社会就业方面的多种原因,这位品学兼优的侗家女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十年寒窗,辛辛苦苦跳出“农门”,可依旧又回到了农家,面对就业的打击和学而不能致用的失意,龙凤梅也曾一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但侗家青年特有的进取精神又很快使她振作起来,她勉励自己:条条道路走英雄,成功,永远在强者的脚下!她谢绝学…  相似文献   

9.
“行歌坐夜”,是贵州省榕江县“三宝”千户侗寨男女青年的一种既传统、独特,又文明、高雅的恋爱习俗。 每当夜幕降临,明月挂上树梢时,侗家姑娘们呼朋引伴,三五个或七八个聚集于她们当中某位要好姊妹家的堂屋里,一边或是纺纱织布、或  相似文献   

10.
侗族自称为Kam~1,“侗”乃这个民族的他称。 为什么别的民族称这个民族为“侗族”?对这个问题,曾有过几种解释,但今天看来,所有这些解释都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并进行考证,以就正于诸位专家和同志。 侗族之所以被称为“侗”,原因在于: (一)认为其祖先曾居于山洞。这种说法,在解放前流行于桂北各民族之间。当时,笔者曾在三江、龙胜两县进行民族调查,有几位苗族朋友和汉族朋友都认为侗族古代居于山洞,遂被称为“侗人”。时至今日,仍有一些研究民族学的同志坚持此说。  相似文献   

11.
在湘、桂、黔交界的侗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妙趣横生的侗乡独特风俗,它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歌传情的“坐妹”侗族青年男女有一种独特的谈情说爱风俗———“坐妹”(俗称“行歌坐夜”),是小伙姑娘们相互寻找对象,围坐火塘边倾诉衷情的恋爱方式。它奇特的方式,曾引得无数墨客骚人倾倒喝彩。“坐妹”,即是侗家“勒汉”(小伙子)到“勒棉”(姑娘)家一起谈情说爱的意思。侗家男女恋爱约会的方式有多种:大雾梁歌会、赶墟场、赛芦笙踩花堂、互相帮工、“坐妹”等,于来来往往中增进了解,建立感情,“坐妹”是其中最具风情也是最…  相似文献   

12.
一位身体羸弱的老人,一段充满辛酸的人生历程一位痴心特教事业的园丁,数十载默默地耕耘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撑他矢志不渝命运虽捉弄于他,而他却始终——心系教育四十载关仁辅1963年登上讲台,执起教鞭。自幼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他为了充实自己的学识,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投书《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与他进行过文学、历史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探讨。谁想邓拓的复函“文革”时被人从家中搜出,关仁辅被冠以“三家村黑干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罪名关进了“牛棚”。精神与肉体的长期折磨,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心脏病,之后又在一次挖防…  相似文献   

13.
管倩  李欣煜  蒋易宏 《民族学刊》2020,11(3):64-72, 135-136
现代传播活动构建了公众对不同群体的“符号化”认识,就少数民族女性而言,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时代会对其“生成”不一样的公众形象。在当前这个全新的小屏传播时代,短视频网红ID“浪漫侗家七仙女”使侗家女性获得了较大的话语权,使她们有可能成为传播主导者,其形象构建更真实、更加符号化,显示出较强的“带货”能力,但也因出于“流量”的考量,“侗家七仙女”的传播呈现较强的表演性质。其网红、年轻漂亮、家乡代言人及现代女性等形象特征使少数民族女性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大为增强,但由于小屏传播的局限、男性审美的主导及表演性、碎片化呈现等方面的局限,小屏传播时代少数民族女性形象与其真实的状态还是有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榕江县“七十二寨”侗家姑娘盛装,工艺精巧且色彩浓重、艳丽,堪称侗族民间工艺一绝。  相似文献   

15.
侗乡好风俗     
到过侗乡的人,都有“天好地好,山好水好,人更好”的感觉。的确,与其说这里的自然风光迷人,倒不如说这里的侗族风尚感人。侗乡,是文朋礼貌之乡;侗族,是文明礼貌的民族。这个祖国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雅、优良的传统习俗。宴酒待客侗家的热情好客,早已传为佳话。如果你去侗寨作客,一进屋,全家老少就主动起身让座。老大爷递烟烟,老大娘端出香喷喷的油茶。用油茶待客是侗家一种好客的习惯。这种油茶是用糯米、茶叶、玉米、爆花等与油块煮成的,味道很好。在吃饭前,主人还会端出甜酒请你喝。“酸宴苦酒”是侗家待客的特点。家里来了贵宾,他们拿出用糯米酿制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鱼、  相似文献   

16.
侗家套鸟人套竹鸡时讲究“三不套”:一不套春季发情鸟,以便留种繁衍后代;二不套雏鸟,而让其自然长大;三不套悲啼哀伤鸟,这是因为出于同情心。  相似文献   

17.
你见过能用树叶吹出二胡声音的乐手吗?来自贵州侗族贫困山区的杨涛,不仅能用普通的树叶吹出二胡的声音,吹遍大江南北;他还用那两片薄薄的树叶吹出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把个美丽的湘女吹进了侗家山寨,发誓要一生一世做他的新娘......(一)杨涛1973年6月生于贵州省丛江县一个偏僻的侗  相似文献   

18.
“僚”是壮族及其先民骆人、僚人、僮人三个发展时期中承先启后的族称 ,也是中国西南岭南以及东南亚侗台语民族的泛称。“僚”作为族称为什么不读“辽” ,而读为“佬” ,文章认为这是受古越语高频词“咱们”的影响 ,“咱们”一词的壮语读音为“佬”。在某些情况下 ,生活高频词会成为族群的他称。“僚”名的“泛称”和“音变”的局限性是其被弃用和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僚”名能留到今天的印记就是“佬”。  相似文献   

19.
侗乡茶文化     
<正>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侗族人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文化现象,虽历经曲折,仍一直保持下来。以礼貌、文明为特征的侗家茶,便是侗族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侗家茶别具情趣、美不胜言。每到侗寨主人让客人洗尘后,便连续端来三杯茶,第一杯茶谓之“生姜茶”,即用腌制的酸辣姜下茶,表示给客人清心;第二杯茶谓之“糖茶”,即用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今侗族居住的湘、黔、桂毗邻地区,秦时出现过“呕”、“区”(即瓯人)的活动,东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乌浒”或“僚浒”,宋时又被称为“佶伶”或“仡伶”,明代始有“侗人”之称。其历史渊源关系,笔者在《侗族族源初探》一文中曾作过粗浅论述。目前,由于各家说法不一,很有必要再作探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同语族特别是同语支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许多共同特点。“在语言学上首先显示出来的是继续操该语言的愿望,这也就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