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史中有一引人注目的问题,即前后期内外官轻重的变化不同。唐前期“重内官而轻外职,凡所出守,多因贬累”,自外官入为内官视若“登仙”,仕进者“望三台如登青天”。安史乱后,仕宦风向幡然一变,“自方镇入为八座,至谓罢权。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崔祐甫任吏部员外,求为洪州别驾。使府宾佐所忤者,荐为郎官。其当迁台阁者,皆以不赴取罪去”。甚至还有人请任外官不允,乃故抵犯微法而贬为外官。为什么唐代内外官轻重在前后期会如此相反?其变化与内外官俸料钱的变动又有何关系?唐后期重外官有无地区之分?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2.
唐代监察体制已日趋成熟和完备,形成了一张密布全国的监控百官之网。唐前期因监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山现了史家盛称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安史乱后监察权力就逐渐被宰相、宦官、节度使等侵夺、削弱,监察官丧失独立奏弹的权力,监察体制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晚唐呈现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危局。  相似文献   

3.
王维安史之乱“受伪职”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在安史乱中是否受伪职的问题 ,是有关其人品诗品评价的大问题。本文以《韦斌碑》为依据 ,详细考辨评析了王维在安史乱中的具体表现问题 ,纠正两唐书本传中关于安禄山迎置王维的错误记载。  相似文献   

4.
“令”是现存隋法的基本形式,也是林业法制的基本形式。“弛山泽之禁”、“均田”、厚偿运河植树等规定,皆以“令”的形式表达。唐法律、令、格、式、格后敕并行,不少条文涉及林业,但与田制配套的植树规定则因田制变化在唐前期与唐后期显著不同。五代十国基本沿袭中晚唐的林业法制,但有其值得重视的特点,如后周、南唐、北汉视林业为生存发展之所需,一些规定较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5.
中唐以后,藩镇之势日强。自安史乱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王候者,皆出命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所属文武官悉自置署,未尝请命于朝,力大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而到宪宗元和(806——820)年间,各地藩镇的割据环境和内部矛盾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唐中央的力量有所增强,于是出现了宪宗平藩之举,使两河复为王土,相对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唐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的“中兴”局面。笔者仅就宪宗平藩时的环境,平藩的策略及对后唐时期的影响,做一点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唐玄宗统治后期,成为李唐封建王朝由盛及衰的历史转折点;安史乱后,唐肃宗、代宗在忧患余生,为了维持其统治政权,采纳一些理财家的建议,实行改革财政的政策和措施,对复苏和稳定中唐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乃至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的历史意义,作了尝试性的探索。我们认为探索中唐的财政政策,总结它具有创见的历史遗  相似文献   

7.
唐懿宗成通九年(868)七月,武宁军戍卒许佶、庞勋发动桂林兵变,率八百戍卒擅自北归。关于此次事件的性质,前辈学者虽多有论述,但并未将其与之前武宁镇的历次兵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而笔者试从唐中后期武宁镇历次兵变的特征来重新分析“庞勋之乱”的性质,认为庞勋之乱只是武宁骄兵兵变的升级,从而进一步阐明庞勋之乱对武宁镇及唐朝后期政局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与义的心态以靖康之乱为自然分界线。前期生活在个人的生活圈内,为个人仕途的沉浮而悲喜;后期忧时悲世的同时,也有对清闲自由生活的倾慕和向往。  相似文献   

9.
“宋承唐制.”此唐制,实为唐后期之制.“唐制,省、部、寺、监之官备员而已,无所职掌,别领内外任使,而省、部、寺、监别设主判官员额.”赵宋立国之初,其官职因袭唐末、五代之制,即不脱唐末以来“紊乱”官制的巢臼.此所谓“紊乱”,主要是指《唐六典》那一套整齐的三省、六部、龙寺、五监行政管理制度,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逐步为临时差遣所动摇,以致“尚循唐制”之“本朝”官制,“皆空存其名而无其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宋前期的官制.至神宗元丰间,对北宋前期官制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使宋代官制进入了与前期明显不同的元丰官制阶段.哲宗元祐间,对元丰官制,  相似文献   

10.
孟郊的文学活动是在代宗大历初至宪宗元和九年间。按《唐诗品汇》的分期,“以大历至元和末为中唐”,其间53年。孟郊经历前48年。中唐以元和元年为界可分前、后二期,这是探索孟郊在唐诗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时间标界。在中唐前期,即大历贞元年间,诗坛变化有三点值得重申:一是在大历前后,大诗人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相继逝世,张籍、王建、韩愈、刘禹锡、李绅、自唐易、柳宗元、元稹相继出生。这是一个诗坛处在新老交替的时期。此耐盂郊已步入诗坛;二是安史大乱后,多数文人梦幻太平,十才子创作多为骨卑气弱,粉饰升平之作,诗坛淫靡  相似文献   

11.
唐安史兵兴以后,北方政局动乱,藩镇林立,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南方却相对稳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唐后期的封建士大夫到南方作官的也很多:他们一方面充当了唐朝廷的爪牙,加强了对南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一方面,他们中一些人的文学创作活动和对当地陈陋风俗的改革,也繁荣了当地的文化和促进了当  相似文献   

12.
重读《蜀道难》,作札记数则,旁门之见,录以求正。 一、关于写作年代 常见有二说,一说是早期之作,一说乃后期作品,当以后说为是。根据:1.此诗与李白早期的诗风不符,而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中晚作品风格相类。李白早期作品以五言居多,汪洋恣肆、雄奇奔放的风格也尚未定型,而此诗乃其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诗风已完全成熟。2.从某些诗句看,反映了安史乱前外族将领踞边的险恶形势,表  相似文献   

13.
唐朝的出使郎官与地方监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官出使是唐朝出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前期郎官出使"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虽然带有一定的地方监察性质,却有很大的随意性.经过安史之乱,出使郎官被赋予的地方监察使命在许多场合是特指的,说明唐后期中央从制度上把出使郎官纳入了地方监察系统.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唐朝郎官本是皇帝的"腹心之臣",二是出使郎官作为"制使"具有特定的权威,三是唐朝后期中央出于加强制约地方分权势力的政治需要.唐后期中央集权趋于衰弱;方镇割据势力日益加强,出使郎官对地方的监察收到多少成效,值得怀疑.不过,唐后期出使郎官被正式纳入地方监察系统,仍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4.
安史之乱是盛唐向中晚唐过渡的界限,同时也是唐代制度变革的分水岭。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林立格局逐渐形成。在平叛的过程中,藩镇奋力与安史叛军作战,并因此挽救了李唐王朝。事实上,唐廷不仅在乱后重生,而且在这样一个藩镇时代长存了近一个半世纪。此因唐廷审时度势,以危机为契机,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调整和革新了相关统治手段。唐后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时期内,的确起到了挽救时弊,维护统治的作用。其中如何驾驭藩镇,使其维护中央统治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是唐廷中央一直努力的目标。"犄角之师,犬牙相制"战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即通过藩镇间的相互制衡,以求控制藩镇,维护中央统治。  相似文献   

15.
和籴,是古代官府收购征集农民粮物的一项财政措施。唐代实行和籴,对当时的财政经济起过重要作用。关于唐代和籴制度的性质问题,在史学界尚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唐前期的和籴是建立在政府和农民双方自愿基础上的交换行为;第二种看法是,即使在前期,所谓和籴也是带强制性的;第三种看法认为安史乱后,和籴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和籴制度本身的历史进步性应充分肯定。我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古代的一切经济政治制度,凡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的,就应该予以重视,基本上加以肯定。但是,又必须看到,由于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是一项进步的措施,也往往是利弊互见  相似文献   

16.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蠃,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相似文献   

17.
经安史之乱打击,唐后期国力转衰,朝廷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心理由之前的"爱之如一"转为较严格的不信任;士人对少数民族的心理有排斥,也有认同,这种认同是随着当时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是"夷夏之辨"的明晰化。将这一明晰化的过程放在具体情境和大的视域下,去观察实际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唐后期夷夏观的变化在历史上的实际地位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唐代义成军是安史之乱后在河南建立的藩镇,常领郑滑二州,治滑州。令狐彰在安史之乱后期投诚唐朝,并在权力交接之时维护唐中央权威,因此滑豪镇在代宗年间被赐号永平,是河南第一个被唐朝中央政府赐号的藩镇,在政治上亲近唐朝中央政府。大历晚期,因其在平定李灵曜叛乱中的出色表现而领七州,达到极盛。从唐德宗时期的四镇之乱起开始义成镇领土减少,最终固定为郑滑二州,且不再是中央在河南地区的唯一代理人。唐德宗时期,永平改名义成。义成镇在唐后期的大部分时间内依然能得到唐中央的信任,起着控扼悍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次发生巨大动荡的时代。当时,唐代社会以安史之知己为转折点,先治后乱,对比鲜明。本文论述了时代对杜甫的影响,使他得以成为一代杰出的伟大诗人。他写出了大量富有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疾苦的不朽诗篇,而被誉为“诗史”,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相似文献   

20.
杜甫《前出塞》新解王崇王晓秋对于杜甫的《前出塞》一诗,学者们一般皆认为它是一首反对唐王朝开疆扩土、进行侵略战争的诗。如萧涤非先生认为:“在安史乱前,他(杜甫)就反对统治阶级发动的侵略战争。《前出塞》说:‘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①金启华先生则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